中国糖尿病患者有6大特点!权威综述:7类常见降糖药,中国人群疗效有什么不一样?( 二 )


遗传易感因素:其中PAX4、PSMD6、ZFAND3、NID2、ALDH2等基因变异在东亚人群中异常频繁出现;
幼年生活环境:如宫内发育或幼年阶段营养不良 , 但后期成长环境食物充足;
胰岛淀粉样蛋白:胰岛内的淀粉样沉积物可通过加速β细胞凋亡 , 从而在T2DM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物组:肠道微生物组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影响肠道通透性、胰岛素抵抗、碳水化合物代谢以及脂肪酸氧化等多个不同途径来影响T2DM的发病风险;
感染:感染可通过激活炎症介质(如TNFα、C-反应蛋白)来增加胰岛素抵抗水平 , 有限证据表明 , 乙肝、结核病以及幽门螺杆菌等感染等可能与T2DM的发生有关 , 但不同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
中国糖尿病患者有6大特点!权威综述:7类常见降糖药,中国人群疗效有什么不一样?
文章图片
▲T2DM发展过程关键影响因素(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药物治疗最新证据
基于中国T2DM患者独特的病理生理以及表型特征 , 许多降糖药物在这部分人群的治疗中表现出了与其他人群不同的疗效 。 综合目前最新研究证据:
二甲双胍:目前中国一线单药治疗推荐用药 。 目前尚缺乏研究比较亚洲人群与非亚洲人群二甲双胍治疗疗效的差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一线单药治疗推荐用药(推荐力度弱于二甲双胍)、二线或三线治疗推荐联合二甲双胍使用 。 研究显示 , 东亚人群应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非亚洲人群 。 此外 , 中国患者应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真实世界降糖疗效可能优于印度患者以及欧洲患者;
磺酰脲类:一线单药治疗推荐用药(推荐力度弱于二甲双胍)、二线或三线治疗推荐联合二甲双胍使用 。 研究显示 , 磺酰脲类药物可能并未增加亚洲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DPP4抑制剂:二线或三线治疗推荐联合二甲双胍使用 。 研究显示 , 对比非亚洲人群 , 西格列汀在亚洲人群中具有更为显著的降糖疗效;
噻唑烷二酮类:二线或三线治疗推荐联合二甲双胍使用 。 研究显示 ,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能改善中国人群胰岛素敏感性以及β细胞功能 , 降低中国人群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此外 , 目前尚缺乏研究比较亚洲人群与非亚洲人群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疗效的差异;
SGLT2抑制剂:二线或三线治疗推荐联合二甲双胍使用 , ASCVD或慢性肾病相关风险因素推荐联合二甲双胍使用 。 研究显示 , 与非亚洲人群相比 , SGLT2抑制剂可为亚洲人群带来相似或更强的降糖、减重、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疗效;
GLP-1受体激动剂:二线或三线治疗推荐联合二甲双胍使用 , ASCVD或慢性肾病相关风险因素推荐联合二甲双胍使用 。 研究显示 , 与非亚洲人群相比 , SGLT2抑制剂可为中国人群带来更强的降糖疗效(疾病持续时间更短) , 且能为亚洲人群带来更强的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疗效;
总体而言 , DPP4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并降低T2DM患者血糖水平 , 与其他人群相比 , 在中国人群中疗效尤为显著 。 此外 , 与欧洲人群相比 , SGLT2抑制剂可更为有效地降低亚洲人群的血糖水平 , 而东亚人群对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耐受性要优于其他人群 。
早发型T2DM治疗
值得关注的是 , 当前中国年轻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 。 早发型糖尿病(<40岁)的疾病恶性程度更强(β细胞功能加速下降) , 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更高 , 且由于其独特病理生理机制 , 当前降糖药在早发性糖尿病的治疗中也可能存在疗效差异 。
综述指出 , 目前早发型T2DM的临床管理仍缺乏充足循证证据 , 多种降糖药物的早期联合治疗或许是潜在可行策略 。 一项为期5年的随机临床试验证实 , 早期二甲双胍与DPP4抑制剂维格列汀联合治疗对比两药序贯治疗 , 可更大幅度、更持久地降低血糖 , 且早发型T2DM患者获益更为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