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相控阵雷达

【什么是相控阵雷达】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 , 相控阵技术就出现了 。1937年 , 美国首先开始了这项研究 。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 才开发出两种实用的舰载相控阵雷达 。那么什么是相控阵雷达呢?

什么是相控阵雷达

文章插图
相控阵雷达是相控电子扫描阵雷达 , 其快速准确地转换波束的能力使雷达能够在1min完成全空域扫描 。所谓相控阵雷达是由大量相同辐射单元组成的雷达面阵 。每个辐射单元在相位和范围上独立受波控制和移相器控制 , 可获得准确可预测的辐射方向图和波束指向 。雷达工作时 , 发射机通过馈线网络将功率分配到每个天线单元 , 通过大量独立的天线单元辐射能量 , 并在空间中合成功率 , 形成所需的波束方向 。
相控阵雷达(PAR) , 是指通过相位控制电子扫描阵列雷达 , 使用大量个别控制的小天线进行单元排列 , 最终形成天线阵列 , 每个天线单元由自己的独立开关控制 , 形成不同的相位波束 。相控阵的发射是基于一种干扰原理形成近乎直的雷达主瓣 , 由于组合天线单元不均匀 , 产生了许多侧瓣 。
相控阵雷达可分为两类 。第一 , 被动无源 , 简称PESA , 它是一种技术性能较低的雷达 , 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成熟 , 并应用于舰艇和中小型飞机 。第二种是雷达技术 , 比第一种性能更好 , 发展前景足够好 , 技术性能更高 。该技术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应用 , 并开始应用于战斗机和舰载系统 。这项技术是主动和有源的(AESA)” 。
以上都是关于相控阵雷达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