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练着练着,很多人就不想去瑜伽馆了?

text":"前几天碰到一个朋友 , 我问她后来怎么都不去练瑜伽 , 之前坚持得很好?。 ∷道鲜痰奶蚜?, 别人都练得太好 , 自己跟不上又觉得练得费劲 , 每天自己在家练练阴瑜伽放松放松也很好 。 曾经也有一些练习者也会因为自己所在的瑜伽馆不再经营而中途换馆 , 总是在经历不停地试课选馆的过程 , 特别牵扯精力 。 换来换去发现每个瑜伽老师都教得不一样 , 不知道该听谁的 。 市面上那些传统瑜伽馆好像并没有显得那么受欢迎 , 而那些充满了各种花式瑜伽的馆好像更容易吸引练习者的眼球 , 当然这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 毕竟想要生活下去也需要变现 , 只是有人喜欢商业化 , 有的人不喜欢 。 在这个碎片化的信息时代 , 人们的头脑每天都会接受外界新鲜炸裂的信息 , 头脑的cup总是处于更新版本升级的状态 , 时时刻刻都在跟外在世界同步 。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被开着什么车、住着什么房、上的什么学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些每天发生的小事而牵动情绪 。 有时候我们的生理年龄虽然每年都在递增 , 但心智水平似乎赶不上年龄增长的速度 , 还处于缺失和无名的状态 , 生命状态就是失衡的 。 这个失衡的部分就会不断以相似的事件发生 , 比如一个家长在引导孩子上总是忍不住大声吼叫 , 那他跟伴侣或者家人沟通状态也会常常处于情绪失控的状态 。 有时候很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蒙蔽了双眼 , 如果能够看清事物本来的样子 , 就不会为练瑜伽本身这件事苦恼 , 生活中也会减少很多内耗 。 一间瑜伽教室 , 有时会满员 , 后来的同学可能要挤到老师的位置去练习 , 有时人来得寥寥无几 , 老师几乎每个体式都有时间去辅助 , 感觉上了一节私教课 。 这些都不重要 , 重要的是我们在同一个空间里专注去感受自己独有的练习感受 。 有个酷爱瑜伽的小伙伴 , 身材特别像欧美游泳健将的身材 , 每次练瑜伽前各种泡沫轴花生球先松解一翻 , 自己在旁边像个憨憨一样看得目瞪口呆 , 因为那些专业的工具一个都没见过 。 运动员参加的都是竞技类的比赛 , 当我们看比赛直播的时候 , 专业的解说员会对参赛者的动作进行专业点评 , 裁判也会以专业的维度 , 各种指标去给运动员打分 。 有时如果前一位运动员实力雄厚或者之前是几届奥运会冠军 , 对后面的运动员会带来压力会影响发挥 。 很多瑜伽练习者的身材真的很好很像运动员 , 但真正的瑜伽不是竞技类运动 , 没有参照物和各种指标被老师和同学打分 。 所以瑜伽不需要跟别人做比较 , 反而是引导练习者向内去关注自己的意识和心念 , 让感官从外界收拢回来 。 就像一个好的瑜伽老师 , 不应该以参加了什么瑜伽大赛或者获得了多少专业技能证书来衡量的 。 瑜伽的精髓在一边练习一边自我觉察上 , 如果没有自我觉察 , 只有花式倒立和后弯 , 那杂技演员一定个个都是瑜伽高手 。 在练习的过程中最好的状态是节奏缓慢、呼吸顺畅、没有竭尽全力、整个身体和意识是放松的 , 有觉察有耐心地感受跟自己身体待在一起的状态 。 老师教授的是老师的经验 , 自己只需要在练习中验证下这种感受就很好 , 不间断的练习最终培养的是自己的身体感受 , 每个人的身体结构会有所差异 , 所以练习的感受也会大不相同 。 所以练习没有所谓的标准 , 只是在不断强化身体的敏感度 。 当慢下来让自己放松了之后 , 就会慢慢虚化那些体式的样子 , 身体感受变得越来越敏感 , 生活变得简单纯粹 , 会收获了更多内心的凝聚力和平静 , 让我们的身心更加平衡 , 对抗生活中各种突如其来的无常 。 如果你想在瑜伽的内在旅途上更加精进 ,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 , 艾扬格大师的《光耀生命》 , 每天读几页 , 再回到垫子上练习 , 你会发现瑜伽好像一道光慢慢会照亮自己的整个世界 , 阅读瑜伽经典一定是你在瑜伽之路上做得最对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