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派风水:刘基是哪里人

刘基是哪里人刘基,字伯温 。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卒,享年65岁 。刘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 。元至顺四年{1333年)23岁的刘基,一举考中进士,开始步人仕途生涯 。他立志报国,但朝廷昏庸腐败,使他20余年的宦海生涯屡遭磨难贬抑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接受朱元璋的邀请,成为参赞军务的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他为人刚直,胆识过人,朱元璋尊其为“吾子房(张良)也” 。民间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称道 。身处乱世 满腹经纶 刘基出生在浙江处州府青田县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县)武阳村一个书香地主家庭里 。他的远祖是江苏丰沛人,有诗说其家“青田刘氏汉诸孙”,可能与汉代开国皇帝刘邦有些干系 。他的七世祖刘延庆,官至镇海军节度使,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守防京城开封,为抗击金人入侵,以身殉国 。刘延庆之子刘光世随高宗南渡,官居宋朝宣抚都统少保 。自四世祖刘集开始,刘家迁至青田县 。到刘基出生时,他家世居武阳已经五代了,是当地有声望的一个大族 。曾祖刘濠,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而且通晓天文、历算、阴阳、医卜等学,曾做过南宋的翰林掌书 。刘基的父亲刘熵为人正直,才智出众,10岁时,就和祖父刘濠一起设谋挽救了许多同邑人的性命 。原来,南宋灭亡后,青田县一带的起义军也相继被元军围剿四散,潜伏下来 。元朝统治者为了斩草除根,巩固他们的政权,派浙东道宣慰副使苟贴儿在青田县调查反元义军的情况 。他们在叛徒李熊的提供下,造了一个黑名册,准备上报朝廷,予以镇压 。这个黑名册,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性命 。苟贴儿路过武阳村时,受到著名乡绅刘濠一家的丰盛款待,并留他们在家里过夜 。刘濠将苟贴儿灌醉,偷出黑名册烧掉,然后亲自点火烧毁了自家的祖屋 。他们故作慌乱的样子,从大火中救出苟贴儿 。苟贴儿自知饮酒误事,所幸死里脱生,对刘家感激不尽 。青田县人对刘家不惜财产智救同胞的义举十分钦佩 。刘熵后来成为当时的名儒,当过遂昌县(今属浙江)教谕(县学校长) 。他40多岁时,生子刘基,视之如掌上明珠 。他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对爱子的培养上了,从而使刘基受到良好的教育 。刘基好学敏求,聪慧过人 。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 。他从师习春秋经 。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 。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 。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 。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化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周(敦颐)程(程颢、程颐)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 。此外,他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 。有一次,他在一家书屋看到一本天文书,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 。第二天竟能从头至尾背诵如流,店主人知后十分惊奇,要把这部天文书送给他,刘基说:“这部书已装在我胸中,书对我已经没有用了 。” 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不仅使他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且使他年轻时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唐)、诸葛孔明(三国·蜀)之才 。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从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仕途坎坷 蛰居隐退 十四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元王朝政权逐渐走向全面崩溃的时期 。元王朝建立半个世纪以来,用极端野蛮落后的方式统治中国,对广大人民进行了无情的屠杀与残酷的剥削,人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于是中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农民起义与暴动,元王朝岌岌可危 。一面是贪婪昏愦、醉生梦死;一面是水深火热、揭竿而起 。在这样的情势下,刘基步入宦途,就迫使他要么与元朝统治阶级合作,沆瀣一气,最后同归于尽;要么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一边,共同埋葬贪婪残暴的王朝 。作为一个崇尚气节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刘基选择了后者,尽管那里布满了荆棘 。仕途坎坷蛰居隐退刘基考中进士后,在家闲居3年 。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 。作为天子门生,他还是无限感激元朝皇帝赐给他这一施展才华的机会,以实现自幼立下的宏图大志 。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的才华和忠诚,去干—番大事业 。县丞虽然是个辅佐县令的小官 。刘基并没有因为位卑职微而敷衍塞责,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 。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 。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 。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亦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 。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当时的大学问家揭俣斯就曾对人说:“刘基是魏征一流的人物,英雄豪迈之气还要超过魏征,将来必是治国安邦的大才!” 至元五年(1339年),瑞州路新昌州(今江西宜丰)发生一起人命案 。此案初审裁定死者为自杀,但原告不服,呼冤上诉 。因案情涉及青田县一豪门大户,瑞州路总管想到敢为民请命的刘基,便将此案交刘基复审 。刘基通过审阅案卷,调查勘验,查明是一起蓄谋杀人案 。此间豪绅多次托人向刘基行贿,利诱不成就采取威胁的手段 。更棘手的是,此案初审原判的官员是元朝第一等级、持有特权的蒙古贵族 。刘基不惧强暴,不畏权势,他如实上报,秉公执法 。终于处决了凶犯,蒙古族大员也以渎职罪而被罢官 。刘基不避强权为民伸冤之事,一时成为远近美谈 。元朝末年,官府衙门受贿成风 。刘基清正廉洁反受同僚们的嫉恨和排挤 。尤其是得罪了蒙古族官员,他们对刘基更不能容,群起攻击,造谣毁谤 。刘基秉性鲠直,决不随波逐流 。他看到在这种环境中自己很难有所作为了,于是毅然投劾辞职 。至元六年(1340年)刘基回归青田老家,闭门读书 。此时刘基已经声名在外,回家不到三年,江浙行省以儒学副提举第二次起用他,授行省考试官 。但这次当官与前次一样,并未长久 。到任后不久,他见不平事激愤直言的脾气又犯,上书揭发了监察御史失职的事 。上锋斥责他多管闲事,所言不实 。一气之下,他又辞职而去 。在心灰意懒中,他移居杭州,寄情山水,在西子湖畔、武林山麓,饮酒赋诗,遣兴自娱 。可是,当时的天下已是烽烟四起,反元义军已呈燎原之势,刘基的家乡在战火中化成一片瓦砾 。刘基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对义军极其仇恨 。此时台州人方国珍在海上举兵,朝廷命浙江省着力防范 。至正十二年(1352年),浙江行省又以浙东元帅府都事之职再次起用谙熟兵法韬略的刘基 。刘基虽对元朝政治极为不满,但为君主、朝廷效忠的愚昧正统思想并未泯灭,在踌躇一番后,他还是出了山,与官府一气,参与镇剿方国珍的机宜 。针对方国珍常以浙东宁波为跳板进袭内地的情况,刘基提出建筑宁波城墙,以防方国珍攻占的对策 。筑城后方国珍果然不敢轻易进犯宁波了 。至正十三年(1353年)江浙行省左丞帖里帖木耳升刘基为行省都事,召至杭州,商议招抚方国珍事 。原来,方国珍在海上举兵起事后不久,就接受朝廷招安,授定国尉,但他不安此职,仍多次下海反元,迫使朝廷不断加官招抚 。这次方又重演故技,以起兵要挟朝廷 。刘基从维护元朝统治的立场出发,反对一味招安 。他认为对方氏之乱应剿抚两法互济并用,方氏兄弟时降时反,意在谋得高位厚禄,对此不能姑息,宜捕斩之;其部下大都是胁从者,则宜招安之 。帖里帖木耳觉得言之有理,便禀报朝廷,按此计而行 。刘基用这一分化瓦解之计,镇压方国珍义军的策略,确实险恶 。方国珍知后自然也很惊慌,立即暗中派人给刘基送去金银丝帛,希望他放弃剿捕之计,宽行招谕之法 。刘基拒绝贿赂,坚持自己主张 。方国珍只好改变方法,以重金直接贿赂大都朝中大官,很快打通关节 。朝廷不但招了方国珍的安,而且还斥责刘基主张剿捕方氏之计,是伤朝廷好生之仁,擅作威福,责令江浙行省将刘基羁管于绍兴 。对朝廷一片忠心,得到的却是如此报应,这对刘基无疑又是当头一棒 。此时,以红巾军为主的农民起义几乎遍布全国 。至正十六年(1356年)浙江山民也爆发起义,江浙行省遂又以都事起用在绍兴的刘基 。此时的刘基已越发认识到朝廷的不可救药和自己的报国无门了,他在一首赋中写道:“上壅蔽而不昭兮,下贪婪而不贞;权不能以自制兮,谋不能以独成;进欲陈而无阶兮,退欲往而无路;忠沉沉而不白兮,心摇摇而不固 。”充分表达了刘基内心的愤懑和绝望之情 。他无意再留恋官场 。在敷衍一阵之后,终于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第三次辞官回家,归隐青田 。刘基本是个满腹经纶、才气横溢的名士,年二十已进士及第,原希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但宦海二十余年,几经沉浮,终不能得意 。追昔抚今,他感慨万千,于是在归隐青田老家后发愤著述,写下了一部重要的传世著作《郁离子》 。这是一部仿《庄子》以寓言体为主的散文集 。他借书中主人翁郁离子之口,发表自己对政治、教化、世态、人情等方面的看法,而其主要精神则是分析批判元朝弊政,总结经世治国经验,以为后世借鉴 。因此这书实际是刘基本人经验、理想和世界观的总结与反映 。正当刘基在家埋头著述之时,浙东局势突然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一变化也彻底改变了他在乡间默默著述的隐居生活,使他终于有机会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抱负、发挥才智,成为功冠一代、名流千古的明代开国文臣 。高瞻远瞩 谋略过人 淮西红巾军朱元璋自至正十二年(1352年)濠州起兵后,利用刘福通在北方抗击元军之际,挥兵向南进发,一路上下滁州、取太平、占金陵,建立了根据地,随后又进军安徽,直逼浙江,连下婺州、衢州、处州等地,在不到六年工夫里,就从一个小小九夫长变为一方之雄 。他不但自己英勇骁战,善于组织指挥,而且重视招罗知识分子来为自己服务,尤其在听纳名儒范常、陶安、朱升、唐仲实等禁屠杀、安人心、占金陵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等策略和建议后,势力和声望有很大提高,便更尊重有识之士,每到一地总要求访当地名士,召请他们出来 。占据处州以后,朱元璋听说浙东名士刘基正隐居青田老家,便派人携带重币聘请刘基出来 。作为元朝的臣子,投奔义军,这是一种背叛失节的行为,对于名儒刘基来说,这个决心实在难下 。于是他便以身体有疾,风烛残年的老母需要进孝,两个儿子尚未成年需要教养为理由婉言拒绝了 。朱元璋只得再次派江南名士、处州路总管孙炎前往青田邀聘 。看到元王朝的不可救药,体会到朱元璋的诚意及群雄中只有朱元璋成得了气候的事实,他终于认定应聘出山、辅佐朱元璋建立大业,乃是自己的进路,因此不再犹豫,打点行装,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农历三月由青田间道到达金陵 。刘基一到金陵,朱元璋马上亲自召见,对刘基说:“我为天下召请您先生出来,真委屈您啦 。”接着以恭谦的态度向刘基请教灭元兴邦、统一宇内的大计方略 。刘基当即呈上早已构思拟就的时务十八策,详细分析形势,列叙各项谋略方策 。朱元璋听毕,大喜过望,直恨相见太晚 。立即命令有司建造礼贤馆,以上宾之礼奉待刘基,并将他安排在身边,参预机密要事的谋议 。朱元璋的信任,使刘基深为感动,庆幸自己遇到了明主 。也大大触发了他为国为民效力的夙愿 。于是他出谋画策,帮助朱元璋征东平西,逐鹿中原,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传说中的刘基,是个深谙阴阳八卦,专事风水占卜,能呼风唤雨、料事如神的奇人,这当然是神化了 。但他确实强智博学,才思敏捷,除经史诗文外,军事韬略、兵法智术、天文地理乃至阴阳五行都十分精通,而且为人机警,处事有决断,具备优秀谋臣的胆识和勇气,所以归依朱元璋以后,很快便表现出处事不凡的才能,成为朱元璋智囊中的核心 。刘基初到金陵时,朱元璋在军事政治上正处于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 。在金陵站稳脚跟至占据浙江部分地区的过程中,朱元璋的力量有了很大发展,但东边张士诚,西边陈友谅也都不弱,而且他们联合夹攻朱元璋的意图,对朱元璋形成很大威胁 。其次,元璋虽早有效法沛公刘邦的志愿,但一直未立自己的旗号,而尊奉刘福通控制下的小明王韩林儿为主,受他的封爵,用龙凤年号 。因此打破军事上张陈的夹击、政治上受制于人的局面,是朱元璋继续发展势力、争雄取胜的关键一步 。刘基坚决反对朱元璋尊奉小明王 。他认为,在群雄纷争之际,要成大业,必须摆脱别人牵制,自己掌握命运,因此至元十一年(1361年)农历正月,朱元璋在金陵中书省设御座,率文武僚属遥拜小明王、行庆贺礼时,刘基独独站在一边不拜 。朱元璋召问为何不拜,刘基回答:“他不过是个牧童罢了,为什么要尊奉他?”接着向朱元璋陈说了应该摆脱小明王,自己争夺天下的道理,朱元璋听后很有悟彻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部将吕珍攻韩林儿于安庆(今安徽寿县),刘福通要朱元璋发兵救援 。刘基劝朱元璋不要往救,他说,现在陈友谅、张士诚正虎视耽耽伺机进攻我们,这种时候怎能分散兵力去管别人呢?再说假使将小明王救了出来,又准备如何安置他?逼朱元璋抛弃韩林儿 。朱元璋不听,亲自率军往救 。陈友谅果然趁虚而入,率领几十万军队袭击朱军辖下的江西重镇洪都(今江西南昌 。为解围,朱元璋星夜兼程回赶,疲于奔命,而韩林儿也终成朱元璋的累赘 。事后,朱元璋感慨地对刘基说:“不听您老先生的话,几乎误了大事 。幸亏陈友谅攻的是洪都而不是金陵,否则真是不堪设想了 。”不多久,朱元璋彻底抛弃了韩林儿,将他杀害了 。应该说这是刘基长期影响朱元璋的必然结果 。运筹帷幄 屡建奇功 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攻下了南京外围的重镇太平,杀了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逊及守将花云 。他还在太平立国,自称皇帝 。调集舟师,从江州向东直指应天 。声称此役有张士诚配合,攻陷应天,指日可待 。在陈友谅的嚣张气焰面前,朱元璋的部将感到局势紧张 。有的主张出城决一死战,有的主张弃城转移,也有的主张献城投降 。诸说纷纭,莫衷一是 。朱元璋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便问站在一边默不作语的刘基 。刘基斩钉截铁地回答,先斩主降者和言逃者,才能破敌获胜 。他说,陈友谅劫主称帝,骄横一世,其心无日不忘金陵 。现在气势汹汹,顺江东下,乃是向我示威,逼我退让 。我们不能让其得逞,只有坚决抵抗 。他又说,常言道,后举者胜,陈友谅虽兵骄将悍,但他们行军千里来犯我,既是疲军,又是不义,而我们后发制人,以逸待劳,待敌深入后,我以伏兵击之,自当必胜 。这一仗对我们来说关系重大,一定要打好 。刘基的一番话,坚定了朱元璋抗击的决心,他采纳了刘基的计策,巧出奇兵打败了陈友谅的进攻 。朱元璋不仅取得了保卫应天的胜利,还一鼓作气收复了太平 。巩固了金陵这块根据地 。此役仅在刘基投奔后的两个月,充分显示了刘基卓越的军事才能 。陈友谅虽退守江西、湖北一带,但他和张士诚仍然是朱元璋的主要劲敌 。为了扫平群雄,北定中原,最后推翻元朝政权,朱元璋军中对东张西陈两个战略方向,持有不同的看法 。多数将领主张先易后难,即先打张士诚 。这一战略思想对朱元璋也产生了影响 。刘基的主张则相反,他认为张士诚生性怯弱,胸无大志,只求自保,这种人不足为虑 。陈友谅野心勃勃,力量也强,又据长江上游,对我威胁最大 。若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定会乘虚攻我;可是如果先讨伐陈友谅,张士诚则不一定敢轻举妄动 。故当先除陈 。陈氏一灭,张氏自孤,存亡便由我了 。陈张既平,就可拥麾北上,席卷中原,大业便可告成了 。刘基的分析高瞻远瞩,应该说是朱元璋扫平四海、建立大业的唯一正确战略方案 。朱元璋采纳刘基之计,决定先征陈友谅,再攻张士诚,在全面胜利的道路上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亲率三军溯长江西征陈友谅 。先攻安庆不克,刘基知陈友谅重兵驻防安庆,其老巢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必定空虚,便建言马上转攻江州,果然一举而下,陈友谅弃逃武昌 。不久,陈友谅部臣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以保留部队为条件前来议降,朱元璋从刘基劝,接受胡的条件 。胡降,其他守将见此纷纷前来纳款,整个江西很快并入朱元璋的版图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乘朱元璋北上解小明王韩林儿安丰被围之际,从武昌率军倾城而出,围攻洪都;想守回这一重镇 。守将朱文正力拒抵抗,两军相持多日 。七月,朱元璋率大军南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上 。刘基日夜侍随朱元璋左右,参与军机 。两军鏖战,血染湖水,双方死伤惨重,最后在湖面上相持不下 。这时刘基向朱元璋献计,建议派重兵扼守鄱阳湖四周出口之处,以困陈友谅 。不久,陈友谅率残军突围 。想从小港汊口处逃窜,结果被朱元璋军扼住 。陈友谅战死,余军大溃 。消灭陈友谅势力以后,朱元璋马不停蹄,立即又挥戈东进,征伐张士诚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攻占平江(今江苏苏州市),张士诚走投无路,自缢身死 。自此长江中下游地区尽归朱元璋所有 。朱元璋对刘基说:“先生是我创立江山的第一等功臣 。” 刘基还有许多出其不意的战术,每遇战事往往以奇计制胜 。在打江州时,他见江州城墙沿江而筑,又很低矮,便授意在战舰上建造云梯天桥 。夜间驶到城墙脚下,将天桥架在城墙上,士兵缘梯而上,顺利破城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他奔母丧从处州返金陵,途经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正适张士诚部来犯,严州守将李文忠要出兵迎击,刘基劝阻说,不出三日,敌人会自己退走,到时出兵追击,可获大胜 。李文忠听从了刘基的劝说 。第三天黎明,敌军果退,李文忠出击,大胜而归 。刘基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不仅使同僚下属钦佩不已,也博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与尊敬 。朱元璋将他比作汉代谋臣张良、尊称他“老先生”而不呼其名,经常和他一起商量军政大事,有时遇有重大决策,仅召他一人进密室相议,一谈便是半日 。朱元璋有时对他几乎到了依赖的程度 。刘基母亲故世,他想告假回乡奔丧,朱元璋舍不得他离开,婉言挽留而不准假 。后来勉强准了,还不时写信到青田乡里请教军政大计,刘基则详细分析答复,总使朱元璋非常满意 。尽管这样,最后朱元璋还是提前召他回来 。见人主如此诚意待己,刘基也以朱元璋为不世之遇,悉心辅佐,知无不言,为朱氏大明王朝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开国勋臣 遭谗遇害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在北伐大都,推翻元朝统治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凯歌声中,宣布了明朝的建立,他登基称帝,改元洪武,定都南京 。拜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和太子赞善大夫 。刘基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治世的理论基础,主张宽仁之道 。早在投靠朱元璋前,他就有一套完整的匡治天下的理论和方法,集中反映在他的《郁离子》一书中 。照他看来,治天下就象医生治病一样,关键在于切脉、审证、开方、用药几个环节 。医生通过切脉可以知道病人的症状如何,通过辨验症状才能开出方子,而最要紧的还是用药;用药对症,病疾就能得到治疗 。治世也是同样道理,一个国家的纲纪就是这个国家的脉象,社会的治乱就是症状,道德和刑法就是药方,而各级管理人材即大小官吏就如治病的药材,只要把握国家的纲纪、刑德、人才,就能治好天下 。他认为,治世的原则应该是德刑并用而以德治为主,就是要首先反对暴虐,反对无止境的榨取,要有仁爱之心,懂得关心和爱护百姓,以仁慈感天下;同时还必须有严明的法纪,有法必依,执法务严,使人有所畏惧,以维护不可动摇的封建秩序 。德治威刑,前者是本,后者是辅,只有德治才能真正取胜天下 。他还认为,德治的关键在于吏治,即在于选用人材 。治好天下应该起用秉公执法、德才兼备的人担任各级官吏 。他主张不拘一格选拨人材,唯能为是、量才录用 。刘基根据这套理论与方法,对巩固新生的明王朝政权都起了积极作用 。刘基认为开国之初施行仁政的最大障碍莫过于纲纪不整 。元朝末年,上贪下暴,无法无天,致使生灵涂炭,群雄四起 。元朝的这个教训,朱元璋的体会最为深刻 。因此他拜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刘基来领导监察工作 。刘基为了做到依法治国,同丞相李善长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纂成了《大明律》 。刘基把振肃纲纪,建立法令制度当作头等大事,从而解决了建国前军队乱杀无辜的严重问题 。刘基出任御史中丞后,又令下属大胆揭发官员违纲乱纪、贪赃枉法之事 。丞相李善长的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犯贪纵罪,被刘基查获 。李彬罪行严重,按律当斩 。李善长多次找刘基说情,要求宽缓 。李善长是何许人?他是朱元璋起兵不久收用的幕府书记,朱元璋称吴王时,他是左相国,称帝时任命为首届左丞相,在朝廷中位列第一 。真可谓居于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上 。可是刘基不讲情面,秉公执法,将李彬处死,在朝野引起了震动 。连朱元璋也赞扬他的刚直不阿,说满朝都是党,只有他一个人不从,是好样的 。振肃纲纪是为了施行仁政,刘基体谅遭受长期战争动乱的百姓的苦痛,曾几次以天旱求雨为借口,要求明太祖处置天下积案、释放被冤屈关押的无辜良民,抚恤死亡士卒的遗孤以及宽待降将、降卒等,以体现朝廷宽仁之心 。就在致仕以后,他还不忘提醒明太祖说,霜雪之后,必有阳春,现在国威已立,应该施行仁政,以德治胜天下 。刘基在举荐贤能,帮助明太祖选用人材方面,尤其识高见著 。明太祖曾有辞免李善长丞相职务的打算,征求刘基的看法 。刘基向来重视丞相人选,认为实现吏治关键在丞相,“国之大事,莫大乎置相”,尽管李善长常在暗中攻讦排斥他,但他认为李是朱元璋的勋旧,有较高的威望,他在位能起到调和诸将的作用,还是合适的人选 。朱元璋奇怪地说,李善长几次想害你,你还为他说话 。刘基回答:换相就象换大厦的柱子,必须是栋梁之材才行,如果用几根小木头捆在一起充当梁柱,即使换上去了,也马上就会倒下 。不久,李善长辞位,朱元璋想让杨宪接任,与刘基商量 。刘基与杨宪私交很好,但不赞成 。他对朱元璋说:杨宪有当丞相的才能,但无当丞相的器量,当丞相要持心如水,以礼义为处事的标准,不能有私心,杨宪不是这样的人 。朱元璋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也不行,他比杨宪更褊浅小器 。又问胡惟庸,刘基答:更不行,当相好比驾车,胡惟庸非但驾不好,恐怕连辕木都会被他毁掉 。朱元璋见自己考虑的三人都被刘基否定了,就说看样子只好请你出来了 。刘基连忙说,不行,不行!我这个人疾恶太甚,又不能胜任繁剧的事务,当了会辜负您的期望和重托的,天下哪会没有贤才呢,您只要悉心召求就可以发现了 。但朱元璋既未悉心求才,又偏偏先后选用了杨、汪、胡三人为相,结果不出刘基所料,个个都出了问题 。刘基为朱元璋遴选相才,不以恶己者为恶,好己者为好,而是曲直分明、秉公无私,堪为历史上一段佳话 。刘基虽然不受丞相之职,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论功行赏时还是授他弘文馆学士,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等一系列要职和头衔 。刘基是一个见广识远、足智多谋的人,他深深意识到自己直言激愤,为肃纲纪得罪了许多人,包括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西派,甚至连朱元璋也经常直谏 。因此想从官场及早抽身,激流勇退,回乡过安逸清闲的生活,免遭官场不测之祸,因此多次上书请求告老回乡 。洪武四年(1371年)恩准致仕,刘基于二月回到故里 。在乡间,他谢绝同一切官府往来,每日只是饮酒奕棋、读书吟诗,从不谈论过去功绩 。但他终究还是逃脱不了厄运 。洪武六年(1373年),胡惟庸出任丞相,他对刘基不荐举自己为相怀恨在心,于是在皇上面前诬陷刘基,说他在家乡谋占了一块有王气之地作自己的墓地,图谋不轨 。朱元璋最忌讳的就是有人篡位,于是革掉了刘基的俸禄,准备严加查办 。刘基为避杀头灭门之祸,带着儿子刘琏急忙赶往京师谢罪 。之后刘基怕再受诬陷,索性就留在南京 。不想在京积忧成疾 。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他重病不起,被送回乡里,居一月去世 。(一说为胡惟庸毒死,但世无确凿根据)享年六十五岁 。刘基死后不久,胡惟庸案发,明太祖追忆刘基以前所言,不禁懊悔莫及 。又想起他平时至诚正直,慷慨而有大度,是位难得的忠臣,于是下诏,令其子孙世代承袭诚意伯爵位 。慢步江湾这个楼盘怎么样?还不错啊,绿化很棒 。靠着南郊公园,而且自带小公园 。交通便利,相比较其他同类的楼盘来说 。「百问」如何用慢门拍印象派风光摄影?刘基是哪里人请问一下,现在南京风水师谁最出名?众所周知应该是南无极先生是南京最著名的风水师 。你上百度上找找南无极就知道了 。很多著名的建筑都是找他看的风水 。南无极是郭志童先生的笔名:郭先生字道承,潜心研究易学文化十二载 。由擅大六壬与玄空风水,并以开创,大正吉祥“详细简单的说明道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有哪些?道教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三生万物,道教推崇的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中国有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其中土生土长的只有道教,它产生于东汉中叶,形成于公元2世纪,道教内容包罗万象,它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把《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道”为最根本的信仰,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而衍化产生 。道教认为“道”与道并提的是“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德 。十三朝古都——西安为什么是风水宝地?风水就是一个地方生生不息的活力 。风水的本质就是五行与天时地利相环相扣,与大自然相处相融 。世界的龙脉起源于昆仑之西,龙脉之祖在现在的帕米尔高原,属于唐朝的西域旧地 。龙脉又分东西南北四龙,居天下之中 。单从中国的龙脉来看,昆仑的左右龙和朝山是十分明显的:左青龙为阿尔金山,在阴山与北龙交会;右白虎为唐古拉山,向江南至南岭 。龙脉按中国的四大水脉分做三大干龙 。中国的三大山脉天山、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齐聚于帕米尔高原,这三条山脉又被叫做 。也就是山脉的走向与趋势“龙脉,历史上对关中龙脉多有赞誉“天下之龙首 。而秦岭则是关中龙脉的主干,秦岭在中国的地理上有着它特殊的 作用和含义“与淮河并称”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的中轴,中轴这个概念有着特殊的内涵“宇宙、地球、人类、社会都有自己的”找到了这个轴心,就掌握了揭开万物秘密的钥匙“人体工程学提出了人体中轴的理论,认为中轴是人 体健康的总枢纽,它控制着人体的动态平衡,协调着人与自然、人体自身的关系 。我可以用人体工程学给大家形象的解释一 下,中轴也就相当于人体的脊椎,脊椎对人体的意义,相地如相人,延伸到自然界中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西安就是陕西的中轴,西安相对于陕西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古称长安、镐京“现为陕西省省会”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名城 。美媒评选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