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渠来源的三种说法 坎儿井的水源来自哪

坎儿井古称“井渠” , 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木垒地区 , 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 , 计有千余条 , 如果连接起来 , 长达5000公里 , 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 。

井渠来源的三种说法 坎儿井的水源来自哪

文章插图

“坎儿”即井穴 , 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 , 它能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 , 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 , 引上地面灌溉、使用 。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个部分组成 , 在盆地边缘由高向低打若干口竖井 , 再将竖井逐次从地下挖通相连成串 , 水便从地下引出地表 。竖井的深度和井与井之间的距离 , 一般都是愈向上游竖井愈深 , 间距愈长 , 约有30至70米;愈往下游竖井愈浅 , 间距也愈短 。竖井是为了通风和挖掘、修理坎儿井时提土之用 。暗渠的出水口和明渠相连 , 可以把几十米深处的地下水引到地表 。
坎儿井内宽三四米 , 高二三米 , 渠边有人行道 , 墙壁上有安放照明用具的“灯窝” , 均匀有序地竖井是坎儿井的天窗 , 从外面射进的光线尚可辩识钱币 。坎儿井暗渠沿线还有殿堂一般的采挖造型 , 酷暑难耐时 , 人们可躲避其中 。
坎儿井在吐鲁番分布最多 , 据统计 , 吐鲁番盆地有水的坎儿井1237条 , 实际使用的853条 , 总长度约5000公里 , 年径流量达到约3亿立方米 , 可灌溉约25万亩农田果园 。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 , 是与这里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 。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克拉乌成山 , 每当夏季来临 , 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 , 当水流出山口后 , 很快渗入戈壁地下变为潜流 。积聚日久 , 使戈壁下面含水层加厚 , 水储量大 , 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吐鲁番大漠底下深处 , 砂砾石由粘土或钙质胶结 , 质地坚实 , 因此坎儿井挖好后不易坍塌 。吐鲁番干旱酷热 , 水分蒸发量大 , 风季时尘沙漫天 , 往往风过沙停 , 水渠常被黄沙淹没;而坎儿井是由地下暗渠输水 , 不受季节、风沙影响 , 水分蒸发量小 , 流量稳定 , 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所以 , 坎儿井非常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 。
研究坎儿井的来源及其发展 , 是我国水利史、历史地理和科技史上的重大课题 。它来源何处 , 学术界自十九世纪晚期以来就有争论 , 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 , 坎儿井起源于陕西洛河龙首渠的井渠 。
《史记·河渠书》记载:“汉武帝初发卒万余人穿渠 , 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岸善崩 , 遂凿井 , 深者四十余丈 , 往往为井 , 井下相通行水 , 水颓以绝商颜 , 东至山岭十余里间 , 井渠之生此始 。”史学家王国维在《观赏集林、西域井渠考》引记上记载 , 认为坎儿井源于“井渠” , 并引《史记·大宛列传》中的一个关于秦人“穿井”的故事予以佐证 。
也有专家提出异议 , 认为汉代井渠遗迹从表面看似乎和新疆坎儿井面貌相似 , 而在实质上两者却毫不相干 , 开凿的目的和用途完全不一样 。汉代井渠 , 据郑国渠渠首发现的遗迹 , 目的是为了防止渠道水冲易塌 , 从地下开渠 , 需要开凿直井以便取土、通风 。目的、作用与坎儿井不同 。陕西发现的井渠没有向外传出的证据 , 也没有沿用下来 。
普遍的说法是:新疆坎儿井由当地人民所创造 。
坎儿井是新疆劳动人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 根据新疆特殊的地理条件以及本地气候、水文特点 , 从掏泉引取地下水的实践中积累经验 , 逐步创造出来的一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水利工程 。
在当地有一个关于坎儿井的传说还可以为这一说法佐证 。
相传古时候 , 有位年轻的牧人 , 赶着羊群来到吐鲁番 , 四处寻找水草丰茂的绿地 。然而 , 迎接他的 , 却是一片干旱的荒漠 。牧人并不气馁 , 他跑遍了火洲大地 , 终于见到一片绿茵茵的洼地 , 长满着茂密的青草 , 只是不见水的影子 。眼看着羊群因缺水即将渴死 , 他心急如焚 , 便动手在草地上掘土找水 。这时 , 过路人摇着头劝他:“别费劲了!小伙子 , 水是到不了吐鲁番的 , 它在半路上就让太阳和戈壁合谋分光了!”当真是这样吗?年轻人思忖着:“不是说 , 绿草和清泉是一对天生的情人吗?既然见到了绿草 , 就一定能找到它的情侣 。”于是 , 他歇口气 , 擦把汗 , 继续向地下开掘 。当挖到几丈深时 , 水像珍珠似的从沙隙中涌了出来 , 汩汩欢唱 , 比甘露还甜 , 比美酒还香 。

井渠来源的三种说法 坎儿井的水源来自哪

文章插图

人畜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的突然出现 , 一下坚定了他立足戈壁的信心 。为了不让泉水被太阳夺走 , 聪明的牧人顺着北高南低的地势每隔几十步开凿一眼竖井 , 再以竖井作为出口 , 掏挖地下暗渠 , 使竖井、暗渠连通一体 , 形成长长的流水 , 一直流到盆地低处 , 露出地面 。
坚强的牧人找到水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 , 很快传遍了吐鲁番 。谁不想把这清凉的泉水引向自家门口呢?于是 , 人们都仿效这个牧人的做法 , 挖一段暗渠 , 掘一口竖井 , 再挖一段暗渠 , 又掘一口竖井 , 此接彼连 , 绵延不断 。1里 , 2里 , 5里 , 10里……就这样 , 一年复一年 , 一代复一代 , 挖出了一道道工程浩繁的地下长河 , 把水从地下引到了地上 。
吐鲁番坎儿井初期发展缓慢 , 道光二十年林则徐在新疆大兴水利 , 第一次予以有计划的发展 , 扩建到吐鲁番盆地西部伊拉克及托克逊等地 , 增加到六十余处 。1880年左宗棠又增开185处 , 盆地东部辟展(鄯善)从此也出现了坎儿井 , 1916年已有三十余道 , 吐鲁番多达八百余道 。二十世纪初 , 库车、哈密都曾开凿坎儿井 。此外 , 天山北麓奇台、阜康、巴里坤与昆仑山北麓也有少量坎儿井 , 大抵都是从吐鲁番传入的 。
还有一种说法是 , 坎儿井由波斯传入 。
【井渠来源的三种说法 坎儿井的水源来自哪】伯希和、斯坦因、拉铁摩尔等人都持此说 。理由是坎儿“井”字来自波斯 。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中心 , 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方 , 加之吐鲁番与波斯、阿拉伯在地理条件上大致相同 , 坎儿井的形成和发展 , 不能排除来自中国内地和古代波斯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