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最容易犯给宝宝退烧的5个误区

误区一:“裹蒸粽”式发热捂汗宝宝一发烧 , 家长就给宝宝捂得严严实实 , 穿得“里三层 , 外三层”,搞得像个裹蒸粽 。有的妈妈说,孩子发烧了很怕冷的 。有的说,穿得厚点是为了捂汗,孩子一出汗就退烧了 。儿童的汗腺不发达 , 通过“捂汗”,不易达到“发汗”的目的 。对儿童来说,往往越捂体温越高 , 容易造成“捂热综合征”(即因捂盖过严使得孩子出现高热、面色苍白、反应低下、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还容易诱发高热惊厥 。李栋方博士说,在儿童发高烧的时候 , 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手脚摸起来并不热,反而有些凉 。若出现手足发凉、怕风,喜欢依偎在妈妈怀里,有可能很快出现发热 。所以,家长别以为孩子手脚凉就是穿得不够 。当孩子发热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充分散热,手脚要保暖 。很多老人家认为宝宝发烧了就不能洗澡,洗澡容易着凉 。其实发烧的孩子洗热水澡更有利于散热 。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拭浴也是退热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物理降温的方法 。
【家长最容易犯给宝宝退烧的5个误区】误区二:发低烧急于吃退烧药刚出生才十几天的新生儿,着凉发烧38摄氏度,家长心急如焚,到医院后马上要求医生开退烧药,觉得不吃退烧药 , 孩子持续发烧会烧坏脑 。新生儿(出生28天以内)不能使用退烧药 。事实上,一般情况下 , 6个月以上才可以用退烧药 。因为新生儿体质弱,体表面积大,服用退热药剂量难以掌握,容易出现虚脱或者胃肠道的损伤 。专家认为,一般情况下,退烧药也是要体温达到38.5摄氏度以上才用,低烧不用使用 。对于6个月以下的宝宝,通常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例如温水拭浴、贴退热贴、洗热水澡等 。但是如果以前有过高热惊厥的孩子,再次发烧,应该积极退热,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在体温38摄氏度或之前就服用退热药,以求尽快降温以免再次发生高热惊厥 。
误区三:高热不吃退烧药,非等医生给药孩子都已经烧得满脸通红,体温都升高到39摄氏度了,家长还不给孩子积极降温,非等见了医生不可 。这样的父母还真不少见,他们不给孩子降温的目的是,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会影响医生判断病情 。孩子如果烧到38.5摄氏度以上,就应该及时降温,可以尽快吃退烧药 。吃退烧药一般不影响医生对孩子疾病的判断 。现在门诊病人多,等候的时间长,孩子都已经高烧才抱来医院,再挂号、交费、候诊,还得三四个小时才能见到医生,这对儿童来说非常不利,因为长时间高热不处理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情况发生 。
误区四:不吃药只吊针,这样退烧快一点在门诊,医生常遇到一些家长主动要求给孩子吊针,说是吊了针孩子可以快点退烧 。李栋方博士说 , 儿童发热原则上不给予吊针,因为感冒咳嗽80%-90%是感染病毒 , 使用抗生素治疗不仅无效,还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 。现在家长带孩子看?。欢鸵笠缴虻跽耄?以为这样能比口服退烧药来得快 。其实,目前儿童口服的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服用后30分钟就能起效,起效并不比打点滴慢,更重要的是这些口服退烧药副作用?。?比较安全,而一些退烧针剂,可引起肠胃黏膜损伤,如果注射剂量过大 , 会使孩子出汗过多、体温迅速下降,易引起虚脱 。事实上,抗生素本身就有副作用,注射次数多了,不仅让孩子食欲下降,胃肠功能紊乱,还可能出现免疫功能低下 。体虚汗多、烦躁不安、睡不安宁等问题通常都是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的原因 。除非有咽喉红肿、化脓、高热等严重问题,才考虑用抗生素“重拳出击” 。
误区五:中药敷脚心,偏方退热有效最近,在网上有一帖子说是用中药敷脚心可退高热,采访人员仔细一看,原来是用杏仁、桃仁、山栀仁、枣仁研碎成粉末,再用鸭蛋清调成稀泥状,放在干净的纱布或其他干净布上,将药对准宝宝脚掌心敷上 。帖子还正儿八经地说:“男孩敷左脚,女孩敷右脚 。1-2次就能控制高热,而且不反弹 , 无任何毒副作用 。”这一帖子受到了诸多妈妈的欢迎,纷纷跟帖表示要给宝宝尝试一下 。至于给孩子退高热,医院里有很多安全性高且有效的退热药,对儿童用药来说,安全性永远是排在第一位 。因此 , 专家认为,家长不能随意相信“偏方”、“秘方”,以此来解决儿童的高热,至于“男孩敷左脚,女孩敷右脚” , 就更加没有临床研究来证实了 。Tips1:温水擦浴法儿童皮肤薄嫩,皮下血管丰富,发热时可采用温水擦浴、退热贴外敷等物理降温,尤其是婴幼儿,副作用少,优于药物降温 。在进行温水擦浴的方法时,水温应以35-40℃为宜 , 擦浴全身的皮肤,注意擦浴时用力要均匀 , 还可用按摩手法刺激血管被动扩张,促进热的发散 。擦至头颈部、腋窝、胸部、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些 , 以助散热 。四肢及背部各擦浴3-5分钟 。擦浴时应注意避免对风受凉 。擦浴后用大毛巾将宝宝包好,并多给宝宝喝些温开水 。Tips2:发热备药粥降温法鱼腥草豆豉粥:鲜鱼腥草(后下)15g,葛根15g,淡豆豉5g , 生姜3片,葱白3根,粳米100g 。先将药物洗净 , 取葛根、淡豆豉、生姜加清水煎煮(鲜鱼腥草在其他药煎煮十几分钟后再放入),取汁去渣 , 澄清沉淀,后将淘洗净的粳米加清水煮沸后,与葱白一起加入煎煮的药汁中,煮成粥 。用于高热不退、无汗、头痛等,吃后汗出热退即停服 。薄荷梨粥:薄荷3g、带皮鸭梨1个(削皮)、大枣6枚(切开去核),加水适量,煎汤过滤 。用小米或大米50g煮粥,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汤 , 再煮沸即可食用 。既可用于发热的患儿服用,平时容易“上火”时也食用 。绿豆甘草薏米粥:绿豆60g、生甘草6g(布包)、生薏米20g熬汤后去甘草包 , 服用 。此粥具有健脾祛湿解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