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是什么鸟,在诗词中,杜鹃、子规、布谷,指的是一种鸟吗,营造怎样的意象?

按现代动物学分类子规是什么鸟,杜鹃包括布谷,布谷属于杜鹃的一种 。

子规是什么鸟,在诗词中,杜鹃、子规、布谷,指的是一种鸟吗,营造怎样的意象?

文章插图
杜鹃分为很多种,有大杜鹃,有二声杜鹃,有三声杜鹃,有四声杜鹃,有八声杜鹃……
子规是什么鸟,在诗词中,杜鹃、子规、布谷,指的是一种鸟吗,营造怎样的意象?

文章插图
我们常说的布谷,属于二声杜鹃,又叫普通杜鹃 。
诗词里的杜鹃,以及子规,一般都是四声杜鹃 。
换句话说,诗词里的杜鹃和子规基本上是一种鸟(四声杜鹃),布谷是另一种鸟(二声杜鹃) 。
布谷和四声杜鹃有啥区别呢?坦白说,个头差不多,毛色也差不多,但叫声不一样 。
布谷这样叫:“布谷——布谷——”(请用普通话音调去读)二声一度 。
四声杜鹃(即诗词中常写的“子规”)这样叫:“果果果谷——果果果谷——”(也请用普通话音调去读)四声一度 。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是南宋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语文课本上就有,诗里的子规不是布谷,而是四声杜鹃 。
“山人远寄杜鹃禽,因寄山禽遂寄心 。应谓不如归去好,高飞却入旧云林 。”这是北宋大臣文彦博的作品,诗里的杜鹃也不是布谷,还是四声杜鹃 。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布谷和四声杜鹃的区别,就像大猩猩和人的区别 。倒不是说四声杜鹃在智商上比布谷鸟发达,而是说它们同门同纲同目同科同属,但不同种 。就活动范围而言,四声杜鹃的地盘要大一些,从华南到塞北都能见到,所以被古人写进诗词的概率也要比布谷高得多 。
咱们现代人给四声杜鹃取了许多别名(果果果谷、割麦插禾、割麦播谷、光棍好苦……),宋朝人也给四声杜鹃取了许多别名 。南宋中叶有一个人叫姚勉,在宋理宗一朝中过状元,但小时候家境贫寒,在农村长大,对四声杜鹃相当熟悉,所以写了好多专门以这种鸟为题的诗,并在诗中提到了两个很好玩的别名 。
大家不妨读一读他比较著名的一首诗:
缲车欲动蚕春暮,水足秧青行白鹭 。
着新脱故山禽呼,也似催人阔耕布 。
着新脱故也自奇,阔耕阔布也自宜 。
冬苗夏绢星火急,欲着无新耕亦饥 。
【子规是什么鸟,在诗词中,杜鹃、子规、布谷,指的是一种鸟吗,营造怎样的意象?】时间是暮春,地点是江南,蚕宝宝茁壮成长,稻田里秧苗青青,远处传来四声杜鹃的叫声:“着新脱故——阔耕阔布——”农民们听了,又喜又忧 。
喜什么呢?“着新脱故”预示着蚕桑顺利,今年可以脱去旧衣服、换上新衣服;“阔耕阔布”预示着耕田和织布双丰收,即将告别贫穷的日子,过上阔气的日子 。
忧什么呢?“冬苗夏绢星火急,欲着无新耕亦饥 。”官府让缴的农业税太重,大家辛辛苦苦种出的稻谷、织出的白布,最后都要交给国家,自己还是要忍饥受冻啊!
姚勉为这首诗取名《着新脱故》,诗题下又有一句小注:“着新脱故,一名阔耕阔布 。”由此可见,在他的时代和他的家乡,人们将四声杜鹃称为“着新脱故”,又叫做“阔耕阔布” 。这两个别名同样是按照谐音来取的,并且都有期待丰收的美好寓意 。
在另外一首描写四声杜鹃的诗中,姚勉还提到一个别名:“麦熟也哥哥 。”因为四声杜鹃是夏候鸟,当它们大举北上、在麦田上方一边鸣叫一边飞过的时候,也正是麦子成熟、即将收割的时候 。宋朝人将四声杜鹃称为“麦熟也哥哥”,跟我们今天将其称为“割麦插禾”和“割麦割谷”是一个道理 。
不过在古代,四声杜鹃还有一个不太美好的寓意——预示着别离和灾祸 。
我们知道,汉语发音一直在变化,古代读音与现代读音差别很大 。就拿“去”这个字来说吧,唐朝人不读“去”,而读“处” 。所以当他们听到四声杜鹃那四声一度的叫声时,老是联想到“不如归去” 。所以在古诗当中,“子规”经常与“别离”牢牢拴在一块儿,仿佛一对生死冤家 。
唐朝人段成式更加危言耸听,他说每年春天,第一个听到杜鹃鸣叫的人,会与亲人别离;第一个听到杜鹃鸣叫并且模仿鸣叫的人,会吐血而死 。那该怎么破呢?办法是大声学狗叫,这样才能把即将到来的灾祸赶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