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结构发展历程 凝固汽油弹原理


组成结构发展历程 凝固汽油弹原理

文章插图

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凝固汽油弹
外文名
napalm
类型
燃烧弹
命名人
路易·菲塞
作用
战争
应用实例
二战时期、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
主成份
胶状汽油
凝固汽油弹(napalm)是几种战争用可燃液体的总称,大多以胶状汽油为主成份,制造成炸弹弹体 。准确地说,“napalm”一词字面上指的是凝固汽油弹中用来与汽油混合以产生胶质燃剂的黏稠剂成份 。
凝固汽油弹此词是由它的研发团队──路易·菲塞领导,哈佛大学的一群化学家──所命名,是naphthene(环烷烃)的铝盐与palmitic acid(棕榈酸)的混成词,制造凝固汽油弹时会将这两种成份加入可燃物质使其胶质化 。
目录
1组成结构2发展历程3爆炸后果
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
组成结构
编辑
装有凝固汽油的炸弹叫凝固汽油弹,这种炸弹爆炸时能产生高温火焰,内装用汽油和其他化学品制成的胶状物,通常以飞机进行投掷 。爆炸后形成一层火焰向四周溅射,发出1000°C左右的高温,并能粘在其他物体上长时间地燃烧 。
为了攻击水中目标,有的还在凝固汽油弹里添加活泼碱性金属如:钙、钡等,金属与水结合放出的氢气又发生燃烧 。
发展历程
编辑

组成结构发展历程 凝固汽油弹原理

文章插图

凝固汽油弹
早期的流质燃剂(例如喷火器的燃料)有个重大问题,这种物质容易喷溅又难以附着,很难达到集中杀伤的目的 。美国发现改用胶状汽油(gasoline gel)可以提升喷火器的射程与效用,但是胶状汽油使用需求量大又昂贵的天然橡胶,很难制造 。然而,廉价许多的凝固汽油弹黏稠剂发明以后,就解决了原本需要橡胶的燃剂的问题 。
美国与其他同盟国军队使用凝固汽油弹黏稠剂,用来改善喷火器与炸弹的可燃液体成份 。他们进一步提出此黏稠剂与汽油的混合比例公式,让混合物能遵循指定的速率燃烧并附着在物体之上 。燃烧汽油弹另外一个实用但危险的效果,是它会“急速消耗附近空气中的氧气”并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而造成生物窒息,通常用在炸弹中时会发生如此效应 。凝固汽油弹在越南战争中用以为直升机净空登陆区域 。
虽然凝固汽油弹是二十世纪才发明的,但应当视为战争使用燃剂的悠久历史的一部分 。历史上大多数时期都是使用流质燃剂(例如希腊火),而喷火器使用的是流质燃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由德国人首先设计为步兵式燃烧武器,战争后期双方各自研发出各式各样的喷火器 。
爆炸后果
编辑
其爆炸后的惨象很不人道,这里引用一段在非洲的中国医生的话:

组成结构发展历程 凝固汽油弹原理

文章插图

【组成结构发展历程 凝固汽油弹原理】凝固汽油弹

组成结构发展历程 凝固汽油弹原理

文章插图

凝固汽油弹
“凝固汽油弹爆炸后飞溅到人身上的凝固汽油就像猪油膏一样,粘稠耐烧 。如果人用手去拍打越拍火越大,如果在地上滚动灭火会弄得全身是火 。而且一旦在人身上着火较多,边上的人要尽量远离着着火者,因为着火者的奋力挣扎很容易把燃烧油块甩到旁人身上形成二次杀伤效应 。如果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建议最好还是用枪结束这着火者的生命 。因为凝固汽油弹的受害者,可以说死是最大的解脱 。被送到我们这里的受害者都是昏迷状态下被抬来的,即使有时只是手部的一点烧伤 。因为他们都中毒了 。凝固汽油中还有许多化学助燃剂,有些还加了白磷,在人体表皮燃烧后会残留大量剧毒的化学物质,通过烧伤创面的开放性创口进入血液,造成伤员血液中毒 。烧伤面一般呈酱紫色,或者蓝黑色 。非洲寄生类的蚊蝇很多,送来的伤员的伤口处常常已经被这些蚊蝇下了卵,所以伤口一定先用药水和棉纱在伤口内搽拭清洗,光用药水清洗,无法清除虫卵 。如果没有洗干净,很快这些卵孵出的细小蛆虫会进入人的血管,甚至到达人的眼部神经造成失明 。伤员在清洗伤口时的痛苦可想而知,发出的哀号使人感觉身在地狱 。”
法律规定
编辑
1980年10月10日,联合国有关部门,在日内瓦召开会议,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国际法,对燃烧武器的使用给予限制,召开成员国会议,通过了《禁止和限制使用,燃烧武器的议定书》 。
附:《禁止和限制使用,燃烧武器的议定书协议书》
第一条 。定义
为了本议定书的目的:
1.“燃烧武器”是指任何武器或弹药,其主要目的是使用一种通过化学反应在击中目标时引起火焰、热力、或两者兼有的物质使击中的目的物燃烧或引起人员的烧伤 。
(a)燃烧武器有下列各种形式:例如火焰喷射器、定向地雷、炮弹、火箭、手榴弹、地雷(水雷)、炸弹和其他装有燃烧物质的容器 。
(b)燃烧武器不包括:
(一)可引起偶发燃烧效应的弹药,例如照明弹、曳光弹、烟雾弹或信号弹等 。
(二)旨在结合贯穿、爆破或破片飞散效果并附带具有燃烧效果的弹药,例如:穿甲弹、杀伤炮弹、爆炸弹以及类似的综合效果弹药,这种弹药的燃烧效果并非专为烧伤人员而设计,而是用于攻击装甲车辆、飞机和装备或设施等军事目标 。
2.“平民集聚”是指任何长期或暂时的平民集聚,例如城市中居民住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住区,或难民或疏散人口的营地或队伍,或游牧人群 。
3.“军事目标”就目的物而言,是指任何因其性质、位置、目的或用途而对军事行动作出有效贡献,并于将之全部或部分破坏、夺取或摧毁后可在当时情况下取得明确军事优势的目的物 。
4.“平民目的物”是指第3款定义中所称军事目标以外的一切目的物 。
5.“可行的预防措施”是指计及了当时存在的一切情况,包括人道和军事方面的考虑以后所采取的实际可行或实际可能的预防措施 。
第二条 。保护平民和平民目的物
1.禁止在任何情况下以平民居民、个别居民或平民目的物作为燃烧武器攻击的目标 。
2.禁止在任何情况下以空投燃烧武器攻击位于平民集聚内的任何军事目标 。
3.进一步禁止以空投燃烧武器以外的燃烧武器攻击位于平民集聚内的任何军事目标,除非该军事目标与平民集聚点明显区分或隔离,同时已采取一切可行的预防措施以便使燃烧的效果仅限于军事目标,同时避免并在任何情况下尽量减少平民生命的意外伤亡以及平民目的物的破坏 。
4.禁止以森林或其他种类的植被作为燃烧武器的攻击目标,但当这种自然环境被用来掩蔽、隐藏或伪装战斗人员或其他军事目标,或它们本身即军事目标时,则不在此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