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有什么用,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研究对我国有什么重大意义?

南仁东先生是FAST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 。自1994年起中国天眼有什么用,他一直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 。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工程的顺利完成作出了卓越贡献 。

中国天眼有什么用,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研究对我国有什么重大意义?

文章插图
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位于贵州省黔南的喀斯特洼坑中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 。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
中国天眼有什么用,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研究对我国有什么重大意义?

文章插图
中国科普博览曾经采访过SELF讲者、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非再生资源遥感应用研究室主任聂跃平,他负责FAST台址选址工作,曾经为了FAST选址筹备了12年,最后找到了贵州 。在SELF讲坛上,聂跃平回忆与南仁东老师共同工作的日子,他说:“南仁东让我找一个‘坑’,我找到了贵州,后来那里建成了FAST 。”
以下是聂跃平的回忆:
1993年天文台在日本东京开了一个世界望远镜天文大会,在这个会上提出,中国现在没有大的望远镜,所以在很多方面超越别国很难 。
于是回国后,我们就提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就是要建一个大望远镜 。但是这个大望远镜在哪选址,去哪找合适的坑来放,是个大问题 。南先生他们就想到用遥感技术来找一个合适的地点,这样相对来说会快一点,否则只靠人工的话,可能几十年都找不到 。
后来所里推荐我来做这个事情,因为我在贵州做过工作,比较熟悉,想让我看一下贵州有没有合适的地址 。
因为南老师是学天文的,可能对火山还有了解,但是从专业角度来讲对喀什地貌可能就不是很清楚 。
当时有人建议是不是可以用火山口来做,我当时说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假如有一天火山喷发了,望远镜不就跟着毁了吗?而且火山口的工程地质很不稳定,且达不到我们的要求 。
我们的要求,也就是南老师给我的要求,说第一是这个地址要圆,直径要300米以上;第二呢,这个地方要容易到达,月亮上坑够,咱们怎么去啊;第三,相对隔离、封闭,人声鼎沸也没法建;第四,要没有地震,这是最基本的;第五,没有无线电干扰 。
【中国天眼有什么用,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研究对我国有什么重大意义?】这些要求当时都是很苛刻的 。20多年以前贵州是很偏远很贫穷的,那个时候贵州的一个主要优势是无线电环境比较干净 。
逝者已矣,哀思犹存 。
都说离世后,人会化作天上的一颗星 。若是真的,想必南先生定然是天眼之中,最亮的那一颗,与他穷尽半生心力的孩子相互凝望 。
中国“天眼”出手,找到“外星人”还会远吗?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科普博览邀请科学家来回答:
虽然网上有很多假新闻说中国天眼找到了外星人,但是截至目前,神秘信号、可疑目标、外星人、地外文明……所有这些,中国天眼都没见到 。但是对于外星人的好奇和向往还是有的 。
在天文圈,负责专门寻找外星人的大小组织有个统一名称,叫“地外文明探索”(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SETI) 。
中国天眼作为射电望远镜,是探索地外文明事业的主力军 。可惜,从1960年康奈尔大学的奥兹玛计划(Ozma project)算起,现代SETI坎坷近60载,都没有找到外星人的踪迹 。最著名的一个疑似信号,是由已经光荣退休的俄亥俄大学的“大耳朵”(Big Ear)射电望远镜,在1977年听到的 。那声信号来自人马座方向,持续了72秒,最高强度超过背景噪音30倍 。发现它的天文学家当时深感震撼,抬手在数据纸上写了个“Wow!”,它也就以此名载青史了 。然而,“Wow!”信号惊鸿一现,不论是“大耳朵”,还是其它望远镜,再也没有谁听到过,其成因也就众说纷纭,很可能离外星人差得远 。
其实,追逐外星人的射电望远镜可以分两大类:一种被动,一种主动 。中国天眼是前者,因为,中国天眼的主要任务还是找脉冲星、找中性氢 。虽然中国天眼有“主动反射面”,但那只是可以局部变形,与“主动地外文明探索”(active SETI)无关 。
不过还是期待地外文明探索有一天有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