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胖为美,唐朝果真是一个以胖为美的朝代吗?

给你摘录两个观点,对比一下吧唐朝以胖为美:

唐朝以胖为美,唐朝果真是一个以胖为美的朝代吗?

文章插图
一、唐朝的确以胖为美
根据历史研究,唐朝的确是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的 。如果去观赏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
丰肥浓丽即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 。从史书中对武则天的描写我们可以断定,她正是凭着宽额头、丰脸颊、圆浑而重叠的颈部及富态形象赢得了“媚娘”的地位,从而为她进一步接近权力中心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胖美人典范 。
显然,唐人与汉代和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欣赏窈窕淑女含蓄内向的审美观不同 。这种“另类”审美眼光正是那个如日中天时代的必然特点 。
延伸阅读:秦始皇:中国旅游业的祖师爷 三千年前的行贿是什么样的? 英国出土200年前假牙[图]
首先,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正如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 。其次,唐代开放兼容并包 。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 。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 。第三,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对健硕的体魄更易亲近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 。因此,唐朝几代国君均宠爱丰肥的女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
当时崇尚的“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绝不单纯是女性体态上的肥瘦,穿着上的遮露 。可以说,这种审美取向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理念,所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 。唐人喜爱牡丹,而牡丹的花型正是高贵丰满 。唐人塑造的骏马形象都是骠满臀圆 。而唐代影响最大的颜体书法更是肥硕、庄严而浑厚 。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大一些,就会发现,唐都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马路是最宽阔的,宫殿是最高峻宏伟的,当时的中国是世界向往的中心 。这一切体现了一个民族进入高度成熟、处于生命力最旺盛阶段洋溢出的蓬勃朝气和高度自信 。唐人崇尚并醉心的这种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热烈放姿、开拓进取、积极向上 。(作者:王彬 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二、唐朝并不以肥胖为美
丁启阵
唐朝人审视女性“以肥胖为美”的说法,相沿已久,流传至广 。有专家在经过一番考证之后,断言唐朝人审美的确是以肥胖为美的,并且指出了唐朝人以肥胖为美的若干原因:唐朝经济繁荣,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唐朝文化开放,兼容并包,心宽体胖;唐朝皇族身上鲜卑血统,使他们天生喜爱健硕体魄的女性……头头是道,言之凿凿 。
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准确的 。
人们之所以认为唐朝女人以肥胖为美,依据主要有杨贵妃的体态以及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画中的女子形象等 。
其实,只要仔细看一下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不难发现,画中的宫女、仕女,根本说不上肥胖 。《步辇图》中的九个宫女,簇拥着李世民缓缓而行,有抬辇子的,有打伞盖的,有举扇子的 。看起来都有一把子力气,决非弱不禁风的病态美女 。但是,看她们的身材,实在都是相当纤瘦的 。《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大约是身份较为高贵、年龄稍大一些的缘故,身形略显丰满,但站立姿态无不娉婷袅娜,轻盈如春风拂柳 。毫无疑问,她们的身材,完全可以用“苗条”一词加以形容 。
关于杨贵妃,文献中有体胖惧热的记载 。例如,《开元天宝遗事》说她“素有肉体,至夏苦热” 。但是,杨贵妃的“素有肉体”,决不至于今天人们所说的肥胖程度 。顶多就是,有点肌肉而已,也就是《杨太真外传》上所说的“微有肌也” 。一个擅长舞蹈(《霓裳羽衣舞》是她的代表作)的人,平常肯定少不了肢体运动,有点肌肉是很正常的 。杨贵妃的惧热,其实不是因为她肥胖,而是因为她体质如此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热”,常于凌晨独自去后花园吮吸花露,滋润咽喉 。为了润肺,杨贵妃夏天每日要在口中含一块清凉的玉鱼 。
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可以表明,杨贵妃受到唐明皇的宠爱,是因为她的肥胖或者说丰满 。新旧《唐书》杨贵妃传均记载,杨贵妃的得宠,主要原因是她“资质天挺” 。具体包括:“善歌舞,邃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迎意辄悟”(《新唐书》本传),即,具有文艺特长,聪明伶俐,善解人意 。加上诗圣杜甫在《丽人行》一诗中的描述,“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也就是艳丽、端庄、有气质,还有肌肤细腻 。实际情况是,唐明皇对杨贵妃身上的肌肉并不欣赏 。《杨太真外传》上说,有一次唐明皇在百花院便殿看《汉成帝内传》,杨贵妃看见后,问他看什么书 。唐明皇笑着说:“不要问 。知道了你会心里难受的 。”杨贵妃抢过书,看到书上写着:“汉成帝获飞燕,身轻欲不胜风 。恐其飘翥,帝为造水晶盘,令宫人掌之而歌舞……” 。这时唐明皇就开她玩笑,说:“你就比她禁得起风吹 。”杨贵妃不服,十分自信地表示,自己的《霓裳羽衣舞》超过了赵飞燕 。
李白供奉翰林期间,奉旨所写的《清平调词》三首,歌咏杨贵妃的美丽和当时宫廷生活 。其中第二首专写杨贵妃之美,诗曰:
【唐朝以胖为美,唐朝果真是一个以胖为美的朝代吗?】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
诗中将杨贵妃比作牡丹,比作赵飞燕 。如果杨贵妃真的是肥胖之人,跟赵飞燕可以构成肥瘦两极鲜明的对照,那么,这种比拟就是嘲讽,就是忤逆了 。很可能,杨贵妃本人也是欣赏赵飞燕,并且愿意别人把自己比作赵飞燕的 。据说,杨贵妃有“肥婢”的外号,这很可能是嫉妒、憎恨她的人(譬如梅妃)对她的一种咒骂 。由此可见,当时人决不以肥胖为美 。
“环肥燕瘦”的说法,始于宋代文豪苏东坡 。苏东坡《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有这样两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东坡之所以把杨贵妃与赵飞燕当作肥瘦美的典型,有三种可能的原因:一、东坡先生自己体胖,欣赏一切肥胖的东西,包括书法、身材,拉出杨贵妃作为友军,以壮门面;二、东坡先生效法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误把杨贵妃当作胖妞;三、东坡先生故意开玩笑,篡改典故,考进士的时候,上古圣贤的话他都敢杜撰,冤枉一下杨贵妃自然不在话下 。因为苏东坡文名显赫,影响深远,“环肥燕瘦”遂成家喻户晓的“历史知识” 。
可以肯定,唐朝人的美女标准中,也是有苗条一项的 。《次柳氏旧闻》、《唐语林》等文献记载,唐明皇的儿子肃宗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被李林甫构陷,处境危险,愁得他须发皆白,远离一切声色娱乐,日子过得十分凄惶 。唐明皇得知后,让高力士派京兆尹(首都长安市长),“选人间女子细长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 。可见,玄宗时代选美标准,也跟今天一样:身形苗条,身材高挑,皮肤白皙 。
诗僧贯休的两句诗,最可以证明唐人不以肥胖为美:
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白雪歌》)
意思就是,人无论贵贱,都不应该养成肥胖的样子 。换言之,唐朝人的荣耻观念中,有“以苗条细瘦为荣,以肥胖硕大为耻”一条 。可见,唐朝人不但不以肥胖为美,简直是极端憎恨肥胖的 。
说唐朝人不以肥胖为美,还可以从唐诗中“细腰”、“窈窕”等词语的使用情况,得到有力的印证 。唐诗中,“细腰”、“窈窕”都是用来形容美女的 。请看: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
(李贺《将进酒》)
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刘希夷《公子行》)
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
后宫多窈窕,日日学新声(陆龟蒙《婕妤怨》)
窈窕双鬟女,容德俱如玉(白居易《续古诗十首》)
唐朝人当然也有“以肥为美”的地方,行路乘坐的马匹,口腹所需的鸡鸭鱼肉,种植庄稼的田地,观赏的桃李花苞,等等,都讲究一个“肥”字 。有诗为证:
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骆宾王《帝京篇》)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杜甫《秋兴八首》)
肥马轻裘还且有,粗歌薄酒亦相随(白居易《闲适》)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加餐共爱鲈鱼肥,醒酒仍怜甘蔗熟(李颀《送山阴姚丞携妓之任兼寄苏少府》)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榜连溪水碧,家羡渚田肥(刘长卿《罢摄官后将还旧居,留辞李侍御》)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最有意思的是白居易的两句诗,“马肥快行走,妓长能歌舞”(《有感三首》) 。马以肥为美(昭陵六骏,都很肥壮),歌舞妓却以瘦高为佳 。妓女长得肥胖,简直是不可饶恕的缺点 。著名诗人杜牧在陕西遇到一个比较肥硕的劝酒的妓女——就是酒吧女郎,他马上做了一首诗,极尽讽刺、丑化之能事 。请看:
盘古当时有远孙,尚令今日逞家门 。
一车白土将泥项,十幅红旗补破裈 。
瓦官寺里逢行迹,华岳山前见掌痕 。
不须惆怅忧难嫁,待与将书问乐坤 。
(杜牧《嘲妓》)
可见,唐朝的人,衡量人、马的美丑,标准是截然不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