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女真的兴起 大辽是现在的哪个地方

辽朝(916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年 。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成为辽政权的创始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灭后晋,耶律德光于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辽,改年号为“大同” 。983年曾复更名“大契丹” 。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 。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恢复国号“辽” 。1125年为金国所灭 。辽末,辽贵族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灭 。辽朝宗室后代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分别建立了东辽与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被蒙古所灭 。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灭 。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后又被蒙古所灭 。辽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 。

建州女真的兴起 大辽是现在的哪个地方

文章插图

后金(1616年—1636年,或称后金汗国)是出身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在满洲(现今中国东北)建立的王朝,为清朝的前身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金”或“大金” 。史学界一般统称为“后金”,与12世纪时的金相区别 。至其子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大清,后金共历21年,两位君主 。后金一名不见清人记载 。普遍认为以“金”作国号乃为表明承袭完颜氏之金 。也有人根据《朝鲜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记载,认为“后金”的名称是从朝鲜传入明朝 。此外,还以地名“建州”和族名“女真”称呼后金政权 。

建州女真的兴起 大辽是现在的哪个地方

文章插图

历史
建州女真的兴起
明朝后期,在中国东北长白山西麓,松花江和辽河流域一带,一个少数民族——建州女真族在这里兴盛起来 。女真人一直居住在中国东北,后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最为强大,该部明代时称为建州女真,即今中朝边境的长白山一带 。明太祖时,明为包抄和压抑北元残余势力,于是在满洲一带设立远东指挥使司,开始着手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 。明政府先后将建州女真分成三个卫,总称“建州三卫”,其首领大多为女真部族的领袖 。[2]
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兀狄哈势力强大,南下压迫建州女真 。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终定居于兴京,并并入建州卫 。[3]
南移后,建州女真部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 。1570年代,建州右卫王杲沿边作乱,被击斩后,儿子阿台继续和明军对抗 。辽东总兵李成梁又发动攻击,向导觉昌安和儿子塔克世在混战中死亡 。这场战争使“建州三卫”瓦解,部落零散,各自为政 。而此时正是塔克世之子努尔哈赤任明朝建州部首领 。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努尔哈赤被明政府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分散在满洲各地的女真各部 。八旗制度亦在此期间建立,成为后金的一种社会和军事组织形式 。至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时,已对内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 。[4]
此后,努尔哈赤的内外联系更为频繁 。内外发布政令、布告,记录各项公务事宜等,都是借用蒙古文或汉文来完成 。女真人虽有自己的语言,但此时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故给日常交流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由于缺乏懂蒙古文的人使得上下难于沟通 。因此,努尔哈赤决心创制自己的文字--满文来书写满语 。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努尔哈赤下令借用蒙古文字编制满文 。
建立后金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称汗 定国号“金”,改元天命,两年后(1618年,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公布名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起兵反明 。1619年(天命四年),后金与明的第一场关键战役--萨尔浒之战爆发 。明神宗任命杨镐率领四路明军合击后金军,准备直捣后金大本营赫图阿拉 。四路军的主帅分别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 。然而,明军情报却泄露给后金军,使后金军早有准备 。结果努尔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明军,从而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格局,使得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此后金采取主动出击的方针,而明朝相对于后金处于被动局面 。
1621年,努尔哈赤于三月十三日率重兵围攻沈阳 。沈阳城很坚固,而且埋伏火炮,故易守难攻 。但由于城中降兵叛变以及金军不断加强兵力,金军终攻克沈阳城 。同年,后金军还成功攻取辽阳,并下令迁都辽阳 。1625年,后金又决定迁都沈阳,并改沈阳为盛京 。
努尔哈赤于1626年攻打宁远,是为宁远战役 。然而宁远在明军将领袁崇焕的防守下久攻不克,后袁崇焕采用红夷大炮,击退金军进攻,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不久逝世 。第八子皇太极在一场权力斗争获胜后继位 。由于东边的李氏朝鲜亲明,而且明朝作战时常有朝鲜兵参战,皇太极遂以此为借口下令攻打朝鲜,使得后者降伏 。这场战争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丁卯虏乱” 。此时山海关外,明政府只剩下锦州、宁远、松山三个据地,其他已成为后金汗国的领土 。明军将领袁崇焕因“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 。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 。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罪名被处以碟刑 。从此后金基本控制了关外 。不过,由于朝鲜王朝之后仍然奉行亲明政策,皇太极于十年后再次下令进攻朝鲜,最终迫使朝鲜屈服并成为其属国 。这场战争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丙子虏乱” 。
【建州女真的兴起 大辽是现在的哪个地方】统一漠南蒙古
十七世纪初,建州女真兴起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控制了女真各部 。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创建后金,并逐渐向内蒙古草原进行扩张 。蒙古察哈尔林丹汗(虎敦兔汗)雄踞一方,也有重新统一蒙古的雄心 。位于后金和察哈尔部之间的科尔沁六部和喀尔喀五部,成为双方争夺的重要对象[5] 。后金即与漠南蒙古(即今内蒙古)察哈尔部发生一些小规模军事冲突 。不过直到此时,由于之前后金的羽翼实力尚未丰满,努尔哈赤不敢同时与明朝和漠南蒙古进行两线作战 。萨尔浒战役大获全胜后,金军继续攻击明朝驻守的铁岭,大伤元气的明朝此时不得不向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求援,并给予蒙古以经济方面的好处 。于是林丹汗急派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部率军万余人驰援明军,当蒙古援军抵达铁岭时,努尔哈赤已攻陷铁岭,在数量占优且士气高涨的后金军的攻击下,蒙古军战败 。铁岭、沈阳之战的失利使林丹汗的势力退回到漠南蒙古境内[6] 。
科尔沁部部长明安和喀尔喀部的锡伯、卦勒察两部曾参加反建州的九部联军,失败后科尔沁部嗣部长奥巴首先服于大金 。林丹汗率部逾兴安岭攻奥巴,被后金军败于赵城(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 。喀尔喀五部中的锡伯、卦勒察两部也先后为后金和林丹汗攻灭,其余巴林、翁牛特、扎鲁特三部亦相继臣服于后金 。后金还诱使作为察哈尔东部前锋的土默特、敖汉、奈曼、喀喇沁四部离林丹汗而附已,林丹汗势力日削[7] 。
皇太极即位后,决定在南下入关之前解决蒙古这个后背隐患,以避免重蹈金朝的覆辙 。为消弱林丹汗的势力,皇太极对蒙古各部采取联姻、劝诱、征讨一系列软硬兼施的策略 。而且由于林丹汗后期在西藏红教喇嘛沙尔巴呼图克图的影响下皈依红教,引起信奉黄教的蒙古蒙古众多部的不满,使得这些部落开始疏远林丹汗 。同时,在后金军的优势武力打击下,漠南蒙古各部逐渐瓦解 。林丹汗虽组织力量抵抗,但其下属已逐渐离心离德,纷纷向后金投降 。3月皇太极决定亲自对林丹汗进行最后一次决定性的征讨战 。在后金军压境之下,林丹汗撤退到漠北蒙古喀尔喀部,然而喀尔喀部不愿接纳他 。在皇太极的追击之下,林丹汗只得西逃,在此期间部下不断为皇太极的追兵所收拢 。
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后金兵大破林丹汗于锡尔哈、锡伯图、英汤图一带(今内蒙古林西至克什克腾旗一线),林丹汗势力被逐出西辽河流域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后金大汗皇太极会同归附的蒙古各部大举进攻林丹汗 。后金军冒雨西进,越兴安岭至达勒鄂漠(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来若尔) 。林丹汗不意敌军突至,渡上都河西奔,部众沿途散走十之七八 。林丹汗逃至喀喇莽乃(今内蒙古商都),闻追军将至,仓猝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又西渡黄河而南 。后金军在追击中飞骑散发布告,瓦解察哈尔部众 。皇太极进归化城后,兵骑四出,俘获甚众,土默特余部亦降于金[8] 。
至1634年,林丹汗逃至大草滩(今甘肃境内)一带安营扎寨,但在此因病去世 。林丹汗去世后,其势力加速走向崩溃 。第二年(1635年),林丹汗之子额哲归降皇太极,并献上据说是当年元顺帝离开中原时带走的传国玉玺 。漠南蒙古遂被并入后金版图 。
皇太极于次年(1636年)在沈阳称帝,上尊号“宽温仁圣皇帝”,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改元崇德 。大金汗国遂为大清帝国所取代[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