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书法中应有的注意和讲究有哪些?

书法要注意的是用笔和结构讲究 。讲究的是章法和墨法 。
第一 , 书法需注意的:
1、用笔 。指用笔的方法 。用笔的方法有:起笔、收笔、圆笔、方笔、中锋、侧锋、露锋、藏锋、提按、转折等 。用笔时还要注意笔力 , 即笔画的内在力量;笔势 , 即用笔时所形成的气势;笔意 , 即笔画线条所表现的感情、意趣等 。
2、结构
结构又称结字、结体或间架 。书法的结构需要作者根据审美情趣对文字的结构进行合适的艺术安排 。这些艺术安排有疏密、粗细、虚实、匀称、呼应等 。书法的结构是根据这些规律和技巧表现文字的形式美 , 给观者以丰富的美感和意境 。
第二 , 书法要讲究的:
1、章法
章法的组成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形式和规格 , 如中堂、条幅、对联、横幅、斗方、扇面等 。
②正文:根据字数、字体和形式来决定章法的布局 。
③落款 , 有上、下款和长、短款等 。内容一般为正文出处、书赠对象、时间、书写原因、跋语等 , 下款为时间、书者或斋馆、名号等 。但一般情况极少有全部写齐的 , 可视章法需要而定 。
④钤印:分姓名印、斋馆印、年号印、肖形印、闲印等 。形有方、长、圆、椭圆、随形等 。文有白、朱(即阴文、阳文) , 除姓名印外都可做引首印 。即盖章在第一行第一字下外侧为多 。姓名印可分姓印与名印 , 视作品情况用一、二方均可 。至于印的大小视款字大小而定 。一般用印宜小不宜大 , 不可超过款字大小 。
2、墨法
墨法也常为书法家所重视 。用墨的方法有:浓墨、淡墨、干墨、渴墨、湿墨、枯墨、涨墨等 。淡墨 , 古人作书多不采用 , 及到近代便大量采用 , 并在一字之中 , 浓淡互用 , 笔画之间 , 彼此渗透产生丰富的意趣 。
以上回答 , 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谢谢!
我是《知道鹿邑》本地资讯领域创作者 , 很高兴回答和我们这里风俗相关的一些问题 。因为在农村常说“三里不同俗 , 十里改规矩” , 我要回答的是豫东一带的丧葬习俗 , 但是没有条友问的“逐角这一程序” 。

讲究:书法中应有的注意和讲究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丧礼是一个人存于世间的最后一个仪式 , 也是众子女表达孝敬的一种方式 , 古人以“孝”治天下 , 但在如今的农村 , “孝”依旧是考虑一个人好坏的标准之一!
讲究:书法中应有的注意和讲究有哪些?

文章插图
在上世纪五六年代以前 , 老人一般到60岁以后时 , 做子女的就开始为老人准备“寿终”的事情了 , 诸如老人死后的穿戴、棺材、墓地以及随葬品等 。年龄较高的老人 , 卧床不起 , 叫“害老病”或叫“害床” 。“害床”期间 , 儿女们一方面要精心照顾老人 , 以表孝心 , 另一方面要收拾老人的穿戴“寿衣” , 准备棺材(寿材) , 选择墓地(坟墓) , 以示福葬 。
讲究:书法中应有的注意和讲究有哪些?

文章插图

讲究:书法中应有的注意和讲究有哪些?

文章插图
寿衣准备
讲究:书法中应有的注意和讲究有哪些?

文章插图
寿衣 , 亦称“老衣” 。一般由亲生女儿来做 , 要求男单女双 , 一般选择吉利的年份来缝制 , 有闰月的年份较好 。穿三件、五件、七件或四件、六件、八件 , 根据家庭条件而定 , 穿多穿少按季节时令来加减 。家庭殷实的就穿好穿多 , 困难一些的家庭穿少 , 一切随简 。
老人在冬季去世 , 挨身穿衬衣 , 下来是夹衣 , 再下来是棉衣 , 外面再裹个棉袍 , 在棉衣的外面再套一个比较好的单袍衣 。家庭困难的人家一般穿一件衣服 , 冬天是一件棉衣 , 夏天是一件夹衣 , 外面一个罩衣 。女亡人一般穿四件 , 即衬衣、夹衣、棉衣、罩衣 。农村八九十岁的老太太去世后 , 还要穿花色裙子和有色的绣花鞋 。八九十的男子去世后 , 一般戴的是红顶的八牙帽 。
死者临终前 , 都要“净身” 。其中 , “净身”分为两种情况 , 一种说法是亡人自己要空净体内的粪便;其二是指子女们帮助临终的老人擦洗身上的污垢 , 修剪指甲等 。但“净身”的时间因地区而异 , 有的地方是在劳热咽气后才擦洗身子的 。
落草与凉尸
即将亡人放在铺草的地上 , 叫做落草 。老人咽气后 , 如果出现“死不瞑目” , 口眼部合闭等情况 , 子女可上眼皮 , 上口皮往下反复抚摸 , 使其眼口闭合 。同时 , 趁咽气后骨节还热的时候 , 做好舒展躯体的工作 , 一般用线绳绑住双脚 , 舒展腿、胳膊 , 主要是为了让活人看起来舒服 。另外是为了收敛的方便 。尸体舒展 , 寿衣穿戴完毕之后 , 就开始安排落草事宜 。首先要腾空凡间的所有的东西 , 洒扫干净 。如果冬秋季节 , 则在地上铺上麦草 , 夏天铺上柳树梢 , 然后 , 再亡人睡得炕头下 , 烧一些纸钱 , 俗称“倒头纸”,意为亡人已经面向阴世了 , 可将亡人落草到地上了 , 此后 , 亲人是不能痛哭的 , 要准备丧事 。亡人落草到地上 , 做子女的就开始为亡人准备凉尸 , 一般家庭从井里打来净水 , 将七页净瓦浸泡在水桶中 , 等浸透后 , 在亡人的两肋骨处 , 反复替换 , 直到尸体凉僵 , 大约需要5~6个小时 。但随着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 , 多采用酒精凉尸的方法 。做法是:用荞麦面团一个小圈 , 放在亡人的胸窝上 , 将酒精倒入面团内 , 亦可促使尸体僵硬 。
守灵与哭丧
守灵有一定的习俗 , 大都沿袭了《礼记》 , 如《礼记.丧大记》中说:“始卒……既正尸 , 子座于东方……夫人座于西方 。内命妇、姑姊妹立于西方”这种习俗 , 一直沿用至今 , 并无更多更改 。但是在守灵之前 , 先由乡邻设置灵堂 , 灵堂的设置十分简单 , 首先是“糊灵” , 让亡人睡入简陋的灵堂 。灵前置一桌子 , 桌子上放一盏清油灯 , 叫“长明灯” , 直到出殡时 。置一碗小米饭 , 叫“倒头饭” , 上面插一双筷子 , 出殡时皆带到坟地埋掉 。有些村社会将“倒头饭”让木工吃掉的习惯 。守灵座草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 守灵者不可离开尸体一步 , 不能说冷说暖 , 不能谈吃论喝 。
哭丧在葬礼上非常讲究 。“哭尸于堂上 , 主人在东方 , 由外来者在西方 , 诸妇南方 , 妇人迎客 , 送客不下堂 , 下堂不哭 , 男子出寝门见人 , 不哭”(《礼记.丧大记》) 。旧时农村还流行一种哭丧歌 , 啥人死了 , 就有哭啥人的丧歌 。如“哭丈夫”、“哭娘”、“哭爹”、“哭兄弟”等 。
亡人落草在地 , 庄家人都会前来帮助协助操办丧事 。俗称“人人家门前有口塌窑” , 是说“红白喜事家家有” 。主丧人是整个治丧过程的总管 , 安排操办丧家的全部葬礼仪式 , 包括设灵堂、报丧、吊唁、殓棺、出殡、安葬等仪式 。农村办丧事 , 都得请阴阳先生念经 , 勘塌坟地 , 选择安葬的日子时辰 。只有决定了安葬的日子与时辰 , 总管才能据此安排葬礼规模的大小以及繁简程度 。
殓 棺
这为丧事中最为严肃的事情 。亡人要进入棺材了 , 亲友、庄家都要跪在院子里 , 不能喧哗 , 默默向死者致意 。
入敛的人多是村里的长者 , 且具有此方面的经验 。殓棺时 , 棺底要铺一些五谷杂粮 , 放7个铜钱(俗称“北斗七星”)和长麻 , 铺上褥子 , 亡人进棺以后 , 帮其理顺衣服 , 揭去苫脸纸 , 然后再亡人身边放一些亡人生前最喜爱的或一些常用的东西 。如烟斗、拐杖、金、银首饰等 。最后用白纸团将身体左右挤稳 , 便盖定棺盖 。
破 孝
破 , 就是将白布破成2寸宽的条子 , 中间夹一纸制的三角形“孝角” 。人死之后子孙皆要服孝 。儿女为白纸孝角 , 孙子、重孙为红、黄纸孝角 , 叫“花花孝”意为亡人德高 , 子孙满堂 。破孝的仪式由主丧人主持进行 , 以辈份大小为序 , 先为长子破孝 。
破孝还有一种标志就是“孝鞋” 。将白布剪成鞋面大小样 , 大针大线的缦在鞋面 。如父母双亡 , 穿全缦的孝鞋 , 父或母一人亡 , 则穿半缦的孝鞋 , 孙子只穿缦尖的孝鞋 。
大家族人口多 , 主丧人该掌握好谁该破孝 , 谁不该破孝 , 以防出家族矛盾 , 一般有以下几种要注意:一是避免“重孝” 。就是侄男侄女的亲人亡故 , 已有孝在身;二是侄男或侄孙有病在身;三是侄男或侄孙的亲人有重病在身 , 预计不久将要亡故;四是停丧的时间要短 , 三两天的时间 。这是考虑服孝者活动受限的问题 , 如戴上孝出出进进 , 或打水喂牲口 , 尤其在农村 , 服孝的人忌讳出入自己的家门 , 视为不详之兆 。
守丧时 , 孝子手中则执丧杖 , 也称丧棒或丧棍 。男的柱柳木条的 , 女的柱竹子扎成的 。用白纸剪成羽毛状 , 缠在其上 , 长度要求直系亲属为2尺长短 , 能曲躬身子 , 以表孝道 。旁系亲属的长到3、5尺 。《礼记》说:哭柩则揖杖 。要求哭丧者皆拄杖而泣 。可见拄丧棒的习俗源远流长了 。
出殡及安葬
在出殡前 , 墓地早已选好 , 农村选墓地 , 一般以“子孙钱财发旺”为思想目的 , 希望死人能睡一片“福地”荫及子孙 。农村把出殡叫做“起丧” , 有些地方叫做“发丧” 。首先要安排好抬棺材的人 , 一般选择年轻力壮的小伙子 , 准备好绳索、丧担、下葬时用的滚木等;再安排好送纸火、花圈、铭旌的人 。还要安排好收拾灵堂卫生 , 摆置房间家具 , 处理藏后琐事的人 。一切就绪后 , 就开始吃丧饭 , 因为 民间有个忌讳是:空肚子参加发丧 , 对自己不吉利 。
灵柩运至坟地 , 绕墓坟转一圈 , 然后停在墓坑的下侧 , 松下绑绳 , 卸下丧担 。此时 , 长子下入墓坑 , 从上至下 , 从左至右清扫墓坑 , 打扫干净后上来 。下葬正式开始 。此时孝子是禁哭的 。灵柩下入墓坑 , 由子女摆放陪葬物 , 把铭旌盖在棺材上 。长子将“引魂幡”插入坟头 , 拖一条长线与灵柩的方向垂直 , 然后一手托灵牌 , 哭喊“爸”或“妈”回走的话 , 从坟头哭道家里 , 俗称“叫魂”或“引魂” , 是将亡人的灵魂请到家里去 。此后 , 庄家一起动掀 , 快速的填土掩盖 。这时 , 孝家要大恸哭声 , 司礼要烧化纸火 , 掩埋结束后 , 主丧人将“丧棍”按辈份大小依次插在坟头 , 烧点皆尽 , 安葬仪式全部结束 。
摔老盆
在丧葬仪式中 , 孝子拄哀杖 , 长子摔老盆 。按照农村习俗 , “摔老盆”要一次完成 , 而且越碎越好!
居丧、“复三纸”及其他
即安葬完亡人后 , 第三天孝家到坟上去烧点纸火 , 去祭奠亡人 。还有“七七纸”、“百日纸” 。亦去坟头烧纸祭奠 。一年后 , 亲戚、朋友、庄家备上祭礼到孝家表示对亡人的悼念和追思 。
俗话说“入土为安” 。“安”有两层意思 。一为亡人进入坟墓 , 灵魂到另一个世界 , 了结了人世间的一切俗事 , 安然归天;另指孝家将亡人送入黄土 , 经历了一场大悲痛之后 , 结束了纷乱的丧事 , 节哀之后 , 转入正常的农务劳作 。实际上 , 此为一种表面上的“安” 。父母养育子女 , 受尽了苦肠 , 又与子女同甘共苦几十载 , 突然离世作为子女的一时难以接受 , 因此 , 这种思念亲人的心思永远不会“安”下去 。于是古人在制定葬礼时 , 科学的采用了“逐减哀思”的办法 , 即从安葬起 , 用“复三”、“七七”、“一年纸”、“二年纸”、“三年纸”等烧纸祭奠的方法来减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 并且过年不用贴春联 , 等到三年期后 , 一切如常!
【讲究:书法中应有的注意和讲究有哪些?】当然 , 进入新社会、新世纪、新时代以后 , 农村的这些丧葬风俗、习俗已经改变了很多 , 文明丧葬已经被广大群众接受 。一些习俗、礼仪都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