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发着落原因案例 飞机单发着陆是什么意思


单发着落原因案例 飞机单发着陆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单发着落
外文名
danfazhaolu
定义
飞机发动机运行失灵 , 被迫降落
案例
海空雄鹰团
常见原因
遗留物品、故障、碰撞物等
团长
张建
单发着落编辑
飞机发动机失灵导致被迫降落
单发着落是指飞机在飞行过程中 , 由于一些意外事故导致飞机发动机不能正常运行 , 所以选择就近的机场被迫降落 。
目录
1常见原因2史上案例
常见原因
编辑
1、在机务维修时将抹布或手套之类的物品遗留在发动机周边
2、发动机自身故障
3、由于飞机降落时 , 飞行高度低 , 很有可能有鸟类撞进发动机里 。导致飞机踹振 , 不得不停止发动机运行
史上案例
编辑
记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海空雄鹰团”团长张建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版




陈万军、方立华、王朝武
张建 , 特级飞行员、全军优秀军事指挥军官、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某师“海空雄鹰团”团长 , 飞过9种机型战机 , 安全飞行2200多小时 , 先后创新20多项战法训法 , 培训出20多名优秀飞行员 , 荣立二等功1次 , 三等功4次 。
他画一张新型战机座舱设备图只需3分钟
2002年9月 , 时任副团长的张建得知部队即将装备最先进战机的消息后 , 主动请缨 , 在经过严格筛选后获得了出国参加新型战机培训的资格 。
面对第三代先进战斗机的优越性能 , 作为一名中国海军的飞行员 , 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沉甸甸的责任 。
新型战机性能先进 , 信息化程度高 , 而且部件标识都是外文 。在翻译的帮助下 , 张建从最简单的字母学起 , 每天攻下30个单词 。他把每天要背记的单词写在卡片上 , 随身携带 。
新型战机与他过去驾驶的第二代战机至少有着20年的跨越 。为了把原理学懂 , 张建早晨5点就起床看笔记 , 记概念 , 背数据;晚上在宿舍默画设备原理图 。飞行座舱有160多项设备 , 张建起初画出这张图纸要半个小时 。20多天后 , 张建画一张座舱设备图只需要3分钟 , 对新型战机座舱的各种开关、按钮、电门仪表 , 闭上眼伸手就能摸到 。
回国后 , 张建担负起编写新机教材和训练大纲的重任 。通过反复论证、试飞 , 6个多月后 , 凝聚着他和战友们心血的《新型战机试训大纲》终于完成 , 填补了海军航空兵某新机改装的空白 。张建还在飞行实践中组织编写了《某型歼击机解难答疑一千五百问》 , 为新机种成建制形成战斗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哪里有“硬骨头” , 哪里就有张建的身影 。每次训练他都第一个起飞 , 每一个新课目和高难课目 , 他都亲自带飞 。2006年12月 , 年度最后一个飞行日 , 团里组织大机群跨区机动训练 。当时 , 云底高330米 , 能见度不到3公里 。张建深知 , 战争不会因为天气的变化而停止 , 他毅然决定按计划飞行 。
上午9时 , 跑道上空的浓云刚撕开一道裂缝 , 张建立即抓住时机组织开飞 。随着一颗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 , 张建第一个跨入座舱 , 点火、启动 , 起飞升空 。他担任空中指挥员 , 带领大机群圆满完成了跨区机动训练任务 。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对团队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标志着全团所有飞行员都达到了全天候作战水平 , 创下了新型战机战斗力建设的新纪录 。张建本人全年飞行时间超过了大纲规定的两倍 , 刷新了海军航空兵个人飞行训练时间的新纪录 。
他驾驶战机擦着浪尖突袭“敌”舰
2006年1月 , 张建被任命为所在的“海空雄鹰团”团长 。在抗美援朝和国土防空作战中 , 毛泽东主席曾先后三次点名这个团出征御敌 , 创下了击落击伤敌机31架的辉煌战绩和世界空战史上的“八个第一” , 涌现出一大批战斗英雄和王牌飞行员 。张建深知 , 光荣属于前辈 , 要赢得未来战争必须全团过硬 , 人人能战 。“我们不仅要把新型战机的各种性能参数飞出来 , 更要有克敌制胜的招数!”这是张建对全团飞行员的要求 。
打击海上舰船目标是他们担负的重要作战任务之一 。为了练出真本领 , 张建主动登门 , 与某驱逐舰支队建立了战术对抗训练协作关系 , 与舰艇部队相互出难题 , 在对抗条件、对抗环境和对抗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突破 , 在未知条件下演练干扰与反干扰 , 突袭与反突袭战法 。
6月上旬的一天 , 在波涛汹涌的东海某海域 , 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机舰厮杀悄然进行 。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蓝军”舰船利用起伏的巨浪作天然掩护屏障 , 不断进行强电子干扰 , 同时利用先进的空中预警和舰载防空系统捕捉“红军”战机的踪迹 。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 “蓝军”尚未搜索到“红军”的踪迹 。只见张建带领一群新型战斗机擦着浪尖 , 超低空大速度接近目标区域 。飞机突然转弯跃升 , 张建准确搜索、精确定位 , 一按发射按钮 , 瞬间 , “敌”舰被击中起火 。
超低空飞行 , 尤其是夜间海上超低空飞行 , 是进行攻击突防的有效手段 。超低空高速飞行不易被雷达发现 , 但操纵难度相当大 , 稍不留神就会撞礁或坠海 。张建带领团队向这一难题发起了冲刺 , 并率先试飞探路 。
初夏的一个夜晚 , 张建与领航员戴明盟驾驶新型战机腾空而起 , 瞬间消失在茫茫夜空中 。战鹰进入某海域后 , 张建操纵战机下降高度 。1000米 , 800米 , 500米……飞机好像钻进了一个巨大的“锅底” , 机头在往海里扎 , 机身开始倾斜……张建似乎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 。他沉着地继续下降 , 终于下到最理想的高度 , 翼尖几乎掠着浪花飞行 。
成功进行首次飞行后 , 张建组织全团将这一成果转化为新型战机夜间打击敌舰艇编队的实战能力 。
右发动机起火 , 他用左发动机成功着陆
鹰击长空 , 斗智又斗勇 。
一次 , 张建与团副参谋长陈惠忠领受了一项试飞任务 。按计划 , 飞机需上升至16000米 。这个高度的温度常年在零下50摄氏度以上 , 通常没有云、雾、雨、雷 。进入这个高度飞行 , 天空不再是蔚蓝色的 , 而是深蓝色、紫色、甚至近乎黑色 。这个高度的空气非常稀薄 , 发动机推动力减小 , 飞机反应迟钝 , 机动性能变差 , 有可能导致飞机失速 , 进入螺旋 。而一旦进入螺旋 , 就像登山运动员遇到雪崩 , 潜艇在海底触礁 , 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一名特级飞行员 , 张建虽然有丰富的飞行经验 , 但驾驶这种新型战机进行高空试飞还是首次 , 对此 , 他不敢有丝毫的麻痹 , 从理论知识到地面演练 , 他都做了精心准备 。
正式试飞这一天 , 能见度不到4公里 , 当飞机到达15000米高空时 , 张建顿感飞机受到巨大的外压力 , 进入眼帘的天空一片灰黑 。在陈惠忠的密切配合下 , 他迅速按照地面准备的处置措施进行调整 , 竭尽全力将飞机升至预定高度 , 凭着平时练就的技术 , 在完成了规定动作后 , 最终安全降落 。
空中特情 , 是对飞行员忠诚、智慧、技术、胆量的综合考验 。
2006年8月13日上午 , 张建正驾机进行跨昼夜飞行训练 。突然 , 他耳边传来语音告警信号:“右发动机失火 , 断油灭火 。”火警灯此时也闪亮起来 。
见此情景 , 张建本能地蹬舵 , 双手紧紧握住操纵杆的同时 , 头脑也飞速运转起来 , 以最快的速度搜索这类特情的处置规则和程序 。张建迅速将右发油门手柄拉到慢车位置 , 按下了右发动机紧急停车按钮 。紧接着 , 他掀开灭火电门盖 , 将电门拨到灭火位置 。一系列动作娴熟、沉稳 , 一气呵成 。
战鹰在空中盘旋了两圈 , 张建驾机慢慢下降高度 。他知道 , 因单发着陆 , 现在只有尽力保持飞机平衡状态 , 否则哪怕一个微小的错误操纵 , 都有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 , 后果不堪设想 。
飞机高度在不断下降 , 张建屏气凝神 , 果断地放下起落架 , 双目紧盯跑道 , 双手紧握操纵杆 , 努力使飞机平衡下滑……
伴随着主轮“吱”的一声响 , 张建操纵着战机单发成功地安全着陆 。
【单发着落原因案例 飞机单发着陆是什么意思】从嘉峪关到山海关 , 从戈壁滩到渤海湾 , 从东海前哨到天涯海角 , 张建率领全团飞行员驾驶新型战机穿云破雾 , 打造出一支全疆域到达、全领空出击、全天候作战的“海空雄鹰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