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哪些,中国有哪些谚语非常灵验的?

中国的谚语非常多俗语有哪些,很多都是非常灵验的,我所知道的比较灵验的谚语莫过于有关天气的 。

俗语有哪些,中国有哪些谚语非常灵验的?

文章插图
风云电雾,我一望而知后来大概是什么天气,这都归于天气谚语的灵验 。
东风渐大,天气却还晴好,我说不日即将下雨!同事不信说我没事故作高深,装腔作势 。
我没有理他,虽然没有百分百把握,我有九成是确定会下雨的 。第二天大家不是穿雨披就是打伞来上班,那个同事又来说我,没想到被我瞎蒙蒙对了 。
那时候有手机的非常少,更别提有什么天气预报软件了,不像今天拿出手机就能看到未来天气趋势 。
将要下雨这样的这个判断依据是什么呢?东风渐大,有句谚语说\”四季东风四季下,只怕东风不够大\” 。
东风一二级不要下判语,超过三四级必然会下雨 。
有一年夏天早上,雾茫茫的,我说今天天气可能非常热,下午可能有暴雨!同事很高兴的说,这么热的天下场雨降降温也不错呀 。
可是到了中午还是艳阳高照,大地都被晒的冒了烟也不见天上半片云 。这时候嘲笑我的就说话了,说一天天就是虾扯蛋,还说今天下暴雨,我看下的是个球!
我当时也懵,难道这次要栽?
一直到下午三点多,突然起风了,西风!夏日西风暴,只见云瞬间铺满了整个天空,豆大的雨点就砸下来了!
整个地面到处都是水,雨来的快去的也快,整个不到一个时就完事了,雨量却十分惊人 。
这是什么谚语?是\”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这个雾分季节,春天大雾表明那天晴好,夏天大雾有暴雨 。
其他的谚语有\”东闪太阳红,西闪雨重重,南闪闪三夜,北闪当场弄\” 。这是关于闪电的谚语 。
还有云的,\”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送雨衣,云往南水绵绵,云往北一场黑\” 。
天气谚语还有很多,我说的这几样在以前最为实用,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高科技 。现在也可以看看,毕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用完全依赖高科技 。
有哪些富有生活哲理的俗语?在我们当地,有“走三家不如坐一户”的俗语,第一次听到的人往往不明所以 。听老人讲,本地曾有一座小庙,住有师徒二僧 。老和尚渐渐年迈走不动了,便叫小和尚端着钵盂去化缘 。这小和尚也是听勤快的,东村跑到西村,挨家挨户地敲门求施舍,但很多乡民都在山上忙碌,所以多半无人应 。偶尔敲开一家两家,主人也是脸色不悦 。乡民都只能勉强果腹,哪有多余的粮食经常施舍呢?如此月余,老和尚见化来的斋饭越来越少,便开示道:“你虽然每日跑得勤,不过是蜻蜓点水而已,需要认准一家,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农活,自然会有好回报 。”小和尚按师傅的说法,每日只认定一户人家,挑水、担柴、晒谷无所不帮,主人家见其勤奋有为,都非常乐意地把斋饭盛满他的钵盂 。后来,这个说法便流传开来,成了人们启示后人的好话语,意思也跟着延伸 。光是做跑面功夫,不仅累得筋疲力尽,还一无所获;若是肯善于观察,认定一个目标,用心深耕,凭着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去做,哪有办不到的事呢?走三家看似做了很多事,但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只是把面铺得很广,实际上并未用心 。而坐一户则是着眼于当前,用力于当下,看似面窄,自然收获就不一样了 。
【俗语有哪些,中国有哪些谚语非常灵验的?】“图相因,买老牛,爬坡上坎要人搊(搊的意思是用力推)”是一句很诙谐的方言,让人忍俊不禁 。蕴含朴素智慧的方言,往往善于用浅显的比喻来说明道理 。农人要耕田,为了省钱贪便宜,买了一条骨头快散架的老牛,结果不但不能耕田,反而它上高点的坎都需要人去推一把,岂不是因为贪小便宜而误了事么?有时候便宜是诱人的,但要冷静下来掂量掂量,省这几个钱到底值不值,如果买来的货效率低下,还要倒贴人力物力,还不如一次性买贵点的,毕竟省心嘛 。买牛如此,搞专业音频视频工作的人买电脑莫不如此,一台高配置的电脑,对提升工作效率的作用是巨大的 。
“上等之人听字眼,中等之人听声音”,当年说书很流行,这是说书人形容底下的听众 。犹如“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样,听众的理解力总是有区别的,不可能人人都把说书人的意思全领会 。最可怜的还有“下等之人不会听,?起两个牛眼睛”,“ ?”字在普通话中为生僻字,但在四川方言里却是常用字,意为睁大眼睛 。川人又把大眼睛圆睁着戏谑为“牛眼睛”,因此不仅语带幽默,还把处于理解力之外的听众洗刷了一番 。
另外,方言中还保留了非常多的农事谚语,是经过祖辈总结流传下来的,有一定的可信度,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见于北方官话系统的 。因为中国地域辽阔,农时和气候状况南北方差异较大,不可能做到一句话概括全国 。本地有“八月大,萝卜当肉价;八月小,萝卜当猪草”的说法,八月大,出现天旱的概率大,若是八月小,则雨水丰沛,蔬菜长势喜人 。“白露不勾头,割来喂老牛”是说过了白露后,若是谷穗还不结籽、未出现下垂的现象,那么当年多半要歉收 。因为在山区地带,过了白露气温就降低,谷穗就无法继续生长(平坝地区打谷时间最多可以较高山地带提前四五十天) 。关于白露的还有“白露过一天,蚊子死一千”、“白露过一月,蚊子就死绝”’等,虽然是夸张的说法,但也基本符合常理 。“丁丁猫飞得高,明天是火烧”,丁丁猫,蜻蜓;火烧,下午时分的火烧云,意指明日将是好天气 。“丁丁猫绕低空,不过三日雨蒙蒙”,也是根据长期观察总结出来的,在天气预报没有普及之前,可以作为参考 。“油菜开花花,疯狗咬娃娃”则是提醒人们,油菜花开时节,是狂犬病高发期,要倍加防范 。即便是站在今天的科学角度来看,这条谚语也是正确的 。方言在民间的流传中,有新生的,如“剃光(音guàng)头”表示在计分的赛事中被对方彻底击败,且一分未得 。“带诏”以前是剃头人的别称,因为满清占领中原后,强令汉人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血腥政策迫使大家剃发保命,那时的剃头匠挑子里都有皇帝的剃发圣旨,不剃者可格杀勿论 。待诏原本是京官里的闲职,好歹也算是入了士大夫阶层,剃头匠则是人们眼中的三教九流人物,用谐音的方法称呼剃头匠,言辞间透露着鄙视和无奈 。清朝灭亡后,没人再强迫剃头了,这个词语还在一两代人之间流传,但随着再下一代占据人口绝大多数,这个方言也就退出了历史 。在不断推进的历史潮流中,不变的依然是方言中透露的诸多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