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译文赏析注释 从此替爷征上一句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出自南北朝乐府诗集的《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唯 一作:惟)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全文译文赏析注释 从此替爷征上一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君主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
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 。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 。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胡人战马
文言常识
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ù〕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贴:军帖〔tiě〕;贴〔tiē〕花黄;字帖〔tiè〕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
展开阅读全文 ∨
译文二

全文译文赏析注释 从此替爷征上一句

文章插图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 。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 。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全文译文赏析注释 从此替爷征上一句

文章插图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
展开阅读全文 ∨
木兰的形象

全文译文赏析注释 从此替爷征上一句

文章插图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
详略得当:忠孝两全,深明大义 。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gushiwen@laiyo.com完善
创作背景

全文译文赏析注释 从此替爷征上一句

文章插图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学者们大都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gushiwen@laiyo.com完善
相关成语

全文译文赏析注释 从此替爷征上一句

文章插图

【扑朔迷离】
出自《木兰诗》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解释:指难辨兔的雌雄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
造句:敌军始终扑朔迷离,不知我军主力所在 。
侦探小说中扑朔迷离的情节让我一头雾水,完全忘记了如何思考 。
【磨刀霍霍】 解释:原意用力磨刀,发出霍霍声响 。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 。也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出处 《乐府诗集·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造句:这路敌人磨刀霍霍,马上就要行动了 。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gushiwen@laiyo.com完善
故事

全文译文赏析注释 从此替爷征上一句

文章插图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歌,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不详,一般认为,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 。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 。它对木兰的讴歌,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 。它“事奇诗奇”(沈德潜语),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
展开阅读全文 ∨
重点导析

全文译文赏析注释 从此替爷征上一句

文章插图

1.比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 。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 。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 。《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 。“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像“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
2.“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
展开阅读全文 ∨
思想倾向

全文译文赏析注释 从此替爷征上一句

文章插图

《木兰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木兰不一定实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 。木兰不过是这些女子中的一个代表而已 。木兰的悲欢离合,是富有戏剧性的 。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人的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不息 。《木兰诗》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思想倾向呢?
这首诗一开头,它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 。木兰平日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 。原因是可汗“沙场秋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但她终于做出“愿
展开阅读全文 ∨
语言繁简

全文译文赏析注释 从此替爷征上一句

文章插图

文学作品的语言要繁简得当,既不可贪多务得,也不能一味求简 。我们细读《木兰诗》,便可以悟出这个道理 。
《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 。它有时“惜墨似金”,写得极简;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 。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显得何等简练!其中两句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 。它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 。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胄,随时准备为
展开阅读全文 ∨
语言特点

全文译文赏析注释 从此替爷征上一句

文章插图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 。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 。《木兰诗》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除了“万里赴戎机”六句文字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 。而且语言丰富多彩,单就原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很少一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 。《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
鉴赏

全文译文赏析注释 从此替爷征上一句

文章插图

北朝长篇叙事民歌 。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 。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 。《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 。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 。《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