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义原文译文注释战例 釜底抽薪属于三十六计的什么计


涵义原文译文注释战例 釜底抽薪属于三十六计的什么计

文章插图

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釜底抽薪计
外文名
Extracting the firewood from under the cauldron
含义
避其锋芒,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自
《为侯景叛移梁朝文》
釜底抽薪计编辑
《为侯景叛移梁朝文》中的策略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 。”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 。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故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 。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做,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约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 。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 。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 。
目录
1涵义2原文3译文
4注释5计名由来6前人批语
7批语分析8战例
涵义
编辑

涵义原文译文注释战例 釜底抽薪属于三十六计的什么计

文章插图

釜底抽薪计
釜底抽薪,也说抽薪止沸 。抽薪,从烧开水的锅底下撤出燃烧的柴火;止沸,让开水停止沸腾 。喻从根本上 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汉代董卓的《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这句话现代人常说成“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又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一计,是预防事件爆发或爆发后寻求彻底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是指不具备与其正面对抗的条件,从其侧面或幕后下功夫,从根本上减弱它的战斗力,用以柔克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
原文
编辑
不敌其力[1],而消其势[2],兑下乾上之象[3] 。
译文
编辑
不要迎着敌人的猛劲去与之硬拚,而要设法削弱敌方的气势,采取以柔克刚的策略制服他 。
注释
编辑
[1]敌:对抗,攻击 。力:强力、锋芒 。
[2]消:削弱、消减 。势:气势 。
[3]兑下乾上之象:兑下乾上为《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履卦 。兑不泽,为阴柔之象;乾为天,为阳刚之象 。整个卦象为阴胜阳、柔克刚 。其卦辞为:“履虎尾,不至人,亨 。”履:小心蹑足前进 。至:咬 。亨:通达顺利 。其寓意是:虎为凶猛阳刚之兽,但只要以阴柔克之,小心谨慎行事,即使踩着了虎的尾巴,它也不会咬人 。若占得此卦,预示事情将经历险阻而后通达,终于顺利 。此处借用此卦,意在说明,遇到强敌,不要去与之硬碰,而要用阴柔的方法消灭刚猛之气,然后设法制服他 。
计名由来
编辑
“釜底抽薪”计的策略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成收书的《尉缭子》.该书《战威第四》说: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虚则走”,”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不为之用,此道胜也”.这些话的意思是:部队所赖以作战是勇气;士兵勇气旺盛就敢于战斗,勇气丧失就会溃逃,讲究武备,判明敌情,设法促使敌人丧失勇气而军心涣散,使敌军虽然结构形式完整却不能作战,这就是靠的政治谋略取胜.《尉缭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采用某用谋略,以消减、消弱敌方的气势和斗志,然后战而胜之的策略思想 。后世提出的“釜底抽薪”计,应当说,正是这种策略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继《尉缭子》之后,相继提出或提到类似思想的,有西汉《淮南鸿烈》:“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 。”东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北齐史学家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至明代以后,便在更多的书面语言中出现了“釜底抽薪”这一更为概括、简明的语言 。如明代嘉靖年间戚元佐《议处宗潘疏》:“谚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清代吴敬梓著《儒林外史》第五回:“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失个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信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 。”可见,明清以后,“釜底抽薪”已成为广泛使用的民间语言,其策略思想已在多场合下被使用 。
前人批语
编辑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 。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面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 。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 。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 。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 。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 。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日:“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 。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 。或日: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
批语分析
编辑
锅里的水沸腾,是靠火的力量 。沸腾的水和猛烈的火势是势不可挡的,而产生火的原料薪柴却是可以接近的 。强大的敌人虽然—时阻挡不住,何不避其锋芒,以削弱它的气势?尉缭子说:士气旺盛,就投入战斗;士气不旺,就应该避开敌人 。削弱敌人气势的最好方法是采取攻心战 。所谓“攻心”,就是运用强大的政治攻势 。吴汉在大敌当前时,沉着冷静,稳定了将士,乘夜反击,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不直接阻挡敌人、用计谋扑灭敌人气势而取胜的例了 。宋朝的薛长儒在叛军气势最盛之时,挺身而出,只身进入叛军之中,采用攻心战术 。他用祸福的道理开导版军,要他们想想自己的前途和父母妻子的命运 。叛军中大部分人是胁从者,所以自然被他这番话说动了 。薛长儒趁势说道:“现在,凡主动叛乱者站在左边,凡是不明真相的胁从者站在右边 。”结果,参加叛乱的数百名士兵,都往右边站,只有为首的十三个人慌忙夺门而出,分散躲在乡间,不久都被捉拿归案 。这就是用攻心的方法削弱敌人气势的一个好例子 。
敌人再强大,也会有弱点,我方突然击败敌人的薄弱之处.再击败敌人主力,这也是釜底抽薪法的具体运用 。战争中也常使用袭击敌人后方基地、仓库,断其运输线等战术,也可以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
战例
编辑
周亚夫平定刘濞叛乱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野心勃勃,他串通楚汉等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兵叛乱 。他们首先攻打忠于汉朝的梁国 。汉景帝派周亚夫率三十万大军平叛 。这时,梁国派人向朝廷求援,说刘濞大军攻打梁国,我们已损失数万人马,已经抵档不住了,请朝廷急速发兵救援 。汉景帝也命令周亚夫发兵去梁国解危 。
周亚夫悦:刘濞率领的吴楚大军,素来强悍,如今士气正旺 。我与他们正面交锋,一下恐怕难以取胜 。汉景帝问周亚夫准备用什么计谋击退敌军 。周亚夫说,他们出兵征讨,粮草供应特别困难,我们如能断其粮道,敌军定会不战自退 。
【涵义原文译文注释战例 釜底抽薪属于三十六计的什么计】荥阳是扼守东西二路的要冲,必须抢先控制 。周亚夫派重兵控制荥阳后,分两路袭击敌军后方:派一只部队袭击吴、楚供应线,断其粮道;自己亲自率领大军袭击敌军后方重镇冒邑 。周亚夫占据冒邑,下令加固营寨,准备坚守 。刘濞闻报大惊,想不到周亚夫根本不与自己正面交锋,却迅速抄了自己的后路 。他立即下令部队迅速往冒邑前进,攻下冒邑,打通粮道 。刘濞数十万大军气势汹汹,扑向冒邑 。周亚夫避其锋芒,坚守城池,拒不出战 。敌军数次攻城,都被城上的乱箭射回 。刘濞无计可施,数十万大军驻扎城外,粮草已经断绝 。双方对峙了几天,周亚夫见敌军已数天饥饿,士气衰弱,已经毫无战斗力了 。他见时机已到,调集部队,突然发起猛攻 。精疲力竭、软弱无力的叛军不战自乱 。叛军大败,刘濞落荒而逃,在东越被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