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注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的诗意


赏析注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的诗意

文章插图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首先,简要地说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
这首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年杜甫52岁 。那时,持续了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杜甫这位饱经战乱的诗人正流落在四川 。他听到战乱结束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自己的家乡 。
其次,注释部分词语 。
1.闻:听说 。
2.官军:指唐朝军队 。
3.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
4.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现在的河北北部地区,原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
5.河南河北:指黄河以南与黄河以北地区,不是指现在的河南与河北两省 。
6.裳:读cháng,指古人穿的下裙 。
7.却:再 。
8.妻子:妻子和孩子 。
9.漫卷(juǎn):胡乱地卷起 。
10.青春:指美好的春天,不是指年青时候 。
11.巴峡:巴县(古县名,在今重庆境内)以东的石洞峡、铜锣峡、明月峡的统称 。
12.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在湖北省 。
13.襄阳:今属湖北 。
14.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
最后,赏析这首诗 。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组成;凡律诗都要求颔联与颈联两两对仗(即对偶),即三、四两句对仗,五、六两句对仗 。这首诗思路清晰,用语通俗,所以不去逐句分析,只想就其写作艺术方面,试着作一些探讨 。
一.全诗字字句句都贯穿着诗人无比惊喜与极其激动的心情 。
读者也许觉得这句话用在颔联与颈联上还有点说服力,如果用在首联与尾联身上,恐怕就有些牵强 。现在我们就共同来看看 。
1.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中的“忽”字表示突然,突然就是没想到 。那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七年多,而诗人在此期间经受了各种各样的磨难,正不知道这战乱何时到头 。他连做梦也没想到,这天能够听到官军收复了蓟北的消息,叛军彻底被消灭了 。诗中一个“忽”字,写出了诗人无比惊喜与极其激动的状态与心情 。还有“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满”字 。我们在古诗中常常看到形容眼泪多的词语,涉及到穿着时,“衣”与“裳”二字总是单独出现,而不是同时出现的 。如“泪沾裳”“泪湿罗衣” 。白居易倒是写过“湿衣裳”的句子,但那是形容“白露”的,而且也只是“湿”了一下而已 。而杜甫却让“衣”与“裳”合在一起出现 。在古代,“衣”指的是上衣,“裳”指的是下裙 。在“衣裳”之前加上一个“满”字,请想象一下,那眼泪多到何种程度!一个“满”字,就使这眼泪变成两股悲与喜融合在一起的山洪,一下子倾泻下来 。
2.尾联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单从字面来看,这两句好像只是写诗人在想象“还乡”的路程;但,我们稍加探讨,就可以感受到诗人恨不得立刻“还乡”的那种迫不及待的感情 。“即”,在这里不当“就”讲,是立即的意思;“便”同“即”,也是立即的意思 。再加上“从”“穿”“下”“向”这些表示连续动作的字,读者会觉得诗人已经兴奋激动到忘乎所以的程度 。你看,他简直把想象当做现实了!
如果说“即从巴峡穿巫峡”表示诗人“还乡”的兴奋,那么,“便下襄阳向洛阳”就是表示诗人“还乡”的激动了 。
二.诗人善于运用对比、衬托,以及情景交融多种手法,把一切写得栩栩如生 。
1.先说对比与衬托 。
颔联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有的专家说,“却”字当回头讲,“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笔者觉得这种分析不妥 。诗人听到好消息时应该立刻告诉妻子才对呀,为什么要回头看呢?难道他们是背对背坐着或背对背站着吗?查《汉语大词典》,“却”字有当“再”讲的义项,而无当“回头”讲的内容 。而这首诗里的“却”只能当“再”讲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却”就当再讲,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中的“却”,也当“再”或“又”讲 。这首诗中的“却”当然只能当“再”讲 。“却看”就是再看 。为什么呢?因为以前看到妻子,进入眼睛的总是满脸愁容;而今天再看,那愁容消失得干干净净了 。这一对比,不仅表现妻子的高兴与激动,而且又从侧面突出了诗人更加欢快的心情 。妻子高兴的样子,又迅速传染给诗人,于是就有了“漫卷诗书”的动作与“喜欲狂”的疯癫 。请看,这岂不是对比兼衬托的艺术?
2.再说情景交融 。
颔联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颈联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读者如果把两联连在一块思索,就不仅会欣赏到“白日”与“青春”等艳阳高照和春风拂面那种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而且会从“放歌”与“纵酒”这些似乎失去理智的狂欢中,从“作伴”这种自作多情的痴迷中,从“还乡”这个超前的想象中,体会到诗人杜甫亦悲亦喜、忽悲忽喜、悲喜交集的那种极其复杂的心情 。这岂不是绝妙的情景交融的艺术?
【赏析注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的诗意】三.独一无二的对仗艺术 。这首诗除首联外,其他三联都是对仗联 。这里不说“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两联的自由与舒放,单说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尾联的对仗特点 。我们知道,律诗的首联与尾联是不要求对仗的,可这首诗的尾联却不仅对仗,而且对得十分奇妙 。
1.四个地名两两相对 。“巴峡”对“巫峡”,“襄阳”对“洛阳”,而且是“峡”对“峡”,“阳”对“阳” 。
2.两个副词相对 。“即”对“便” 。
3.四个表示动态的词语两两相对 。“从”对“下”,“穿”对“向” 。
4.既是正对,又是流水对 。古代诗词中的对仗,主要有三种:正对、反对与流水对 。正对也叫工对,指上下两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互补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反对,指上下两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 。如,“富家一席酒,穷汉半年粮” 。流水对也叫串对,指上下两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说这首诗的尾联是正对,因为“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意思相近,都是写“还乡”的路线;说它又是流水对,是因为上句与下句之间在时间上有先后的不同,是承接关系:“即从巴峡穿巫峡”在前,“便下襄阳向洛阳”在后 。
所以,笔者认为,对仗的艺术能够运用到如此程度的,恐怕只有杜甫一人 。
杜甫真是“诗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