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译文 君子成人之美下一句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他的坏事 。小人则相反 。
“成人之美”,希望别人好,或者说希望所有人好,希望任何人好,能帮则帮,帮他成事 。这个不仔细想,你会认为,对呀!我当然是这样!仔细想呢,就不一定做到的 。
因为我们心里总在跟人比,总在跟人较着劲 。就算是好朋友,也希望我比他强,那就未必能做到,时时刻刻都能不遗余力,成人之美 。
成人之恶呢,看他要做坏事,鼓动他一下,推他一把 。张居正说:“小人之心,有恶无善,见人之恶,即喜其与己同,唯恐其不党于己也 。”因为自己干坏事,心里亏心哪,看见有人和自己干了一样的坏事,拼命鼓励他,这样就有同类了!不是有一句俗话吗:“一起干过坏事,才是好兄弟 。”这就跟加入犯罪团伙,要先杀个人交投名状一样,这就是成人之恶 。
这事你干过吗?你会说这样的坏心眼,我当然没有!这样的坏事,我当然没干过!
仔细想,不一定!
说点小事,比如一起打高尔夫球,相互比赛,对手一开球,打歪了,落水了,你是替他遗憾呢,还是看自己要赢,很开心呢?开心的,就是小人之心了,这也是成人之恶 。
去上课,你迟到了,要被罚做俯卧撑,走到教室门口,发现迟到的不只是自己一个人,还有一个同学 。你是同情他呢,还是为自己有伴开心呢?如果你很开心,那完了,又是小人!张居正说的,“喜其与己同”,很开心有人跟我一样迟到啦!
所以呀!小人之心,人皆有之 。我们读书,君子小人,每个人都会本能地认为君子是说我,小人是说别人,这样就没什么收获了 。你一定要以“小人之心”读书,把自己代入小人的角色,才能发现自己的小人之处,注意改正,增加自己的君子成分 。这才是修身之道,提高修养 。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读圣贤书,我们要慢慢读,一句一句地读,读每一句,都三省吾身,省察自己,才能读出味道来,才能知行合一 。否则,就是徒事讲说了,格言穿嘴过,诚意心中无 。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季康子”,是鲁国权臣,三桓之首,把持国政 。他问孔子治国理政之道 。
孔子说,“政”,就是正 。正,是要正人之不正,以归于正 。而正人先正己,你必须自己正了,才能去正别人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从来没有自己不正,还能去正别人的 。所以您要问我治国理政啊,首先不是怎么整治别人,而是整理自己 。如果您做出正的表率,谁敢不正呢?
领导的任务,不是去治别人,而是要让别人模仿自己 。因为你在上位,模仿你就是大家的原始本能,生物基因里就有的,不用你操心 。你要操心的,主要是你自己,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季康子又问盗,当时鲁国盗贼多如牛毛,治不了,问孔子怎么治 。孔子心想,这盗贼怎么来的?不都是你自己鼓捣出来的么?当然不能这么直说,但他也抢白季康子:“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如果你自己不贪,你拿钱奖励人去偷盗,他也不去 。你不停地想方设法与民争利刮地皮,那人能不去偷盗吗?
国家坏人太多了,季康子又问:“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严刑峻法,把无道之人都抓了杀了,让大家都做好人,如何?
孔子说,您抓得完、杀得完吗?您自己行善,老百姓就会跟着行善,君子的品德好比风,小人的品德好比草 。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 。您先看看自己的风,到底是在往哪边吹吧!
原文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
子张问孔子:一个士,怎么才能做到达呢?
孔子说:你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准备敲打子张了 。朱熹注解说,孔子已经知道子张话中之音,“将发其病而药之” 。张居正说,孔子这句反问,是发病之药,让子张把他的病发出来,然后治病救人 。
子张的病,就发出来了:“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一个达人,在一国之中,必然闻名一国,在自己家族中,必然闻名一家 。
孔子说,那你这是闻,不是达呀!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是“闻达” 。闻是闻,达是达,我们听听孔子怎么解: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
“达”是什么呢?是通达,是到达,到位 。“内有诸己而达于外”,心中有诚,肚子里有货,自然发散出来,到达于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达,通过修养自己,到达全天下 。
这“达人”呢,质直而好义,他不是有心求别人知道自己,而是为人质朴正直,行事好义,事必求当其理 。合乎义理就做,不合义理就不做,笃笃实实 。
对别人呢,察言观色,时刻注意照顾别人的感受,反观自己说话做事的得失 。
“虑以下人”,是长存谦退之心,不敢忤慢他人,总是注意把自己处在别人之下,不行我就退一退 。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达人啊,最怕的就是德不配位,名不副实,所以宁退勿进,才能进退自如 。不怕被人占便宜,就怕不小心占了别人便宜,多留余地,才能游刃有余 。
达人这样做呢,人人都欢迎他,他去哪都能达 。他不求名誉,而名誉必归之,他就既闻又达,闻达于诸侯了 。
后来,曾子的弟子,也曾经问过曾子这个问题:“夫士何如则可以为达矣?”
曾子说:“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 。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贤,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知其不足,是谓惑暗 。惑暗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民也 。”
不会就赶紧学,有疑问就赶紧问,做事跟着贤人学,再艰险的路,跟着走,总能达到 。今天的小子们呢,胜心太重!不愿意居人之下,不愿意事奉老师,耻于不知,但更耻于下问,等到要做时,又没本事,这就惑暗了,惑暗一生,那就不是达人,是穷民 。
曾子说的,和孔子一样,达,是低头去学,是埋头苦干,是匍匐前进!
“闻”呢?
孔子说:“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
“闻”,是“色取仁而行违”,简单地说,就是“装”!张居正说,“德修于己,而人自信之”,这叫达 。而“闻人”呢,存心就要闻名,矫饰情貌,做出个善人君子模样,这叫“色取仁”,而实际呢,“行违”,做的不是那么回事 。但是他装得像啊,所以全家赞誉,天下闻名 。
这个有原型,金庸小说里的岳不群就是这样的闻人 。
中国历史上的闻人原型呢?中国历史,五千年第一闻人,空前绝后,那是王莽,因为他是靠名誉起家,以名誉得天下的唯一一人!
【原文译文 君子成人之美下一句】《汉书?王莽传》:“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师友归仁 。及其居位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动见称述 。岂所谓‘在家必闻,在国必闻’,‘色取仁而行违’者耶?”
《汉书》给王莽盖棺定论,引用了《论语》的这段对话 。与王莽相应的,中国五千年第一达人是谁呢?白居易有诗为证: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
就是周公啊!
原文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舞雩台”,前面说过,是鲁国祈雨的祭坛 。“雩”(yú),上雨下亏,缺水,祈雨,求一场大雨,把湖泊池塘都填满 。
樊迟跟着孔子在舞雩台游玩,问老师:“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
“崇德”,前面说过,“崇”,是推崇,是增加 。“修慝”,“慝”(tè),上面一个匿,下面一个心,把心藏匿起来,指心里的私心邪念 。樊迟就问:怎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怎样去除心中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
“善哉问!”问得好!孔子说:“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先做事,后计得,不就是崇德吗?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这个我们懂,因为问收获,是问不来的 。收获来自于耕耘,唯有耕耘可问,收获不可问 。要因果导向,不要结果导向 。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就是不要急于成功 。因为成功很简单,主要靠时间 。一万小时定律,时间到,成果就到 。不到怎么办?儒家也有答案:“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都学过多次了 。但是,这和崇德有什么关系呢?
张居正老师一句话就说透了——一心不可二用!如果你做一件事,马上就要计其得,你惦记了得,就惦记不了那事,那事就干不好!私心一起,德就崇不了 。私心一起,别人看你,如见肝肺然,能把你给看透了,那得,也得不着 。因为人家也很紧张,要跟你计得,干脆算了,不跟你弄了 。
反过来,如果不计得失,只计做事,则本心至善,心志专一,不遗余力,日日不断之功,其功可成,日日不断之善,其德日积而不自知,这就是崇德之事!
再说“修慝” 。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专攻击自己的过失,不去攻击别人的过失,不就清除了邪念了吗?
我们的邪念,主要是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同时也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 。什么事,都是别人的错;什么问题,都是别人在害我 。一说什么,都是别人缺德 。他缺德,你着什么急呢?他缺钱,你也没替他着急啊?你着急的,应该是自己缺德啊!
假如新闻联播搞个采访,满大街去问:“大爷!您缺德吗?”一听这话,怎么骂人啊?非打起来不可 。因为人人都认为缺德是别人的问题,我自己不缺德 。不缺,就不需要崇德,也修不了慝了 。我也经常问自己缺不缺德,缺!缺得厉害!着急!德、智、体、美,四大皆空,就没有一样不缺的,真是穷得只剩钱了,曾子说的“是谓穷民” 。
“您缺钱吗”?前面说了,先事后得,专攻德智体美,不管是靠修养,靠智慧,靠体育好,靠颜值,钱都能来 。
最后说“辨惑” 。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惑在哪儿?“惑”,都不是智力的事儿,是情绪的事儿 。冷静的时候,啥事都明白,情绪一上来,一时愤恨,都恨不得“激情杀人”,不顾别人,不顾自己,也不顾家里还有父母妻儿,这就是最大的“惑” 。
蹇(jiǎn)叔谓秦穆公:“夫霸天下者有三戒:毋贪,毋忿,毋急 。贪则多失,忿则多难,急则多蹶 。夫审大小而图之,乌用贪?衡彼己而施之,乌用忿?酌缓急而布之,乌用急?君能戒此三者,于霸也近矣 。”
霸天下者有三戒,不要贪心,不要愤恨,不要急躁 。越贪心,失去越多;越愤恨,灾难越多;越急躁,摔跟头越多 。哪头大,哪头小,算清楚,就不会贪;将心比心,多站在对方的立场想想,就不会愤恨 。轻重缓急掂量清楚,就不会急躁 。这三条戒掉了,霸业就近了 。
恨不得,恨不得,恨,就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