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注释赏析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诗意


译文注释赏析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诗意

文章插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宋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译文及注释

译文注释赏析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诗意

文章插图

译文
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
忽:突然 。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
参考资料:完善
1、陈迩冬.苏轼诗选(第二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9-60
2、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04
创作背景

译文注释赏析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诗意

文章插图

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这五首七言绝句 。本诗是其第一首 。
参考资料:完善
1、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37-339
赏析

译文注释赏析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诗意

文章插图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 。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他那时是坐在船上 。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 。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 。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 。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 。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 。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 。这片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 。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 。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 。“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 。“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
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这二十八个字,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在表面上不着痕迹罢了 。▲

译文注释赏析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诗意

文章插图


译文注释赏析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诗意

文章插图

【译文注释赏析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诗意】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