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释译文作品赏析 春夜喜雨诗意


原文注释译文作品赏析 春夜喜雨诗意

文章插图
基本信息
作者
杜甫
出处
春雨
作品体裁
五言律诗
作品类型
托物寄情
课本阶段
六年级下
主题
抒怀、赞颂、大自然、热爱
【原文注释译文作品赏析 春夜喜雨诗意】写景
写风、写雨、船帆
四季
春天
作品名称
春夜喜雨
创作年代

春夜喜雨
播放
锁定
唐朝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
原文
hǎo好
yǔ雨
zhī知
1
shí时
jié节

dāng当
chūn春
nǎi乃
2
fā发
shēng生
3

suí随
fēng风
qián潜
4
rù入
yè夜

rùn润
wù物
5
xì细
wú无
shēng声

yě野
jìng径
6
yún云
jù俱
hēi黑

jiāng江
chuán船
huǒ火
dú独
míng明

xiǎo晓
7
kàn看
hóng红
shī湿
chù处
8

huā花
zhòng重
9
jǐn锦
guān官
chéng城
10

目录
1原文2注释3译文
4摘要5作品赏析6创作背景
7作品评价8作者简介
注释
1
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
2
乃:就 。
3
发生:萌发生长 。
4
潜: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
5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
6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
7
晓:天刚亮的时候 。
8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
9
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
10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 。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 。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 。[6]
译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7]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的滋润着春天万物 。[7]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7]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7]
摘要
《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 。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 。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3]
作品赏析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5]
首联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的确很“好” 。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 。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 。
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 。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 。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 。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 。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 。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 。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
这首诗描写细腻、动人,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由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谨严,用词讲究 。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 。[8]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于来到成都定居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4][1]
作品评价
元人方回《瀛奎律髓》:“红湿”二字,或谓海棠可当 。此诗绝唱 。
明人胡应麟《诗薮》:咏物起自六朝,唐人沿袭,虽风华竞爽,而独造未闻 。惟杜诸作自开堂奥,尽削前规 。如题《月》:“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 。”《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雪》:“暗度南楼月,寒深北浦云 。”《夜》:“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皆精深奇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格则瘦劲太过,意则寄寓太深 。
明人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五字可作《卫风》灵雨注脚(首句下) 。谭云:浑而幻,其幻更不易得(“随风”二句下) 。谭云:以此句为雨境尤妙(“江船”句下) 。谭云:“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重”字尤妙,不湿不重(末两句下) 。
明人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此诗妙在春时雨,首联便得所喜之故,后摹雨景入细,而一结见春,尤有可爱处 。
明人王嗣奭《杜臆》:“野径云俱黑”,知雨不遽止,盖缘“江船火明”,径临江上,从火光中见云之黑,皆写眼中实景,故妙 。……束语“重”字妙,他人不能下 。
清人黄生《唐诗摘钞》:雨细而不骤,才能润物,又不遽停,才见好雨 。三、四紧着雨说,五、六略开一步,七、八再绾合,杜咏物诗多如此,后学之圆规方矩也 。五、六写雨境妙矣,尤妙能见“喜”意,盖云黑则雨浓可知 。六衬五,五衬三,三衬四,加倍写“润物细无声”五字,即是如倍写“喜”字,结语更有风味 。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雨骤风狂,亦足损物 。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随风”二句下) 。
清人何焯《义门读书记》:“野径云俱黑”,此句暗指;“江船火独明”,此句明:二句皆剔“夜”字 。“晓看红湿处”二句,“细”、“润”故重而不落,结“春”字,工妙 。
清人张谦宜《茧斋诗谈》:“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此是借“火”衬“云”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是借“花”衬“雨” 。不知者谓止是写花,“红”下用“湿”字,可见其意 。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近人评此诗云: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是已,然非有意为之,盖其胸次自然流出而意已潜会,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诠者,如此若有意效之,即训诂语耳 。
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起有悟境,于“随风”、“润物”,悟出“发生”;于“发生”悟出“知时”也 。五、六拓开,自是定法 。结语亦从悟得,乃是意其然也 。通首下字,个个咀含而出 。“喜”意都从毛缝里迸透 。上四句流水对 。写雨切“夜”易,切“春”难:此处着眼 。
清人杨伦《杜诗镜铨》:李子德云:诗非读书穷理,不至绝顶;然一堕理障书魔,拖泥带水,宋人远逊晋人矣 。公子深入其中,掉臂而出,飞行自在,独有千古 。
清人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首剔“春”字,次点“春”字,三点“夜”字,四、五明画“夜”字,六傍托“夜”字 。五、六承“无声”来,只写“夜”字耳 。《初月》诗末句“晴”字,此末句“湿”字,绾合处并无着力瞻顾之痕 。
清人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起结多不脱“喜”意 。
近人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纪昀: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 。“随风”二句,虽细润,中晚人刻意或及之,后四句传神之笔,则非馀子所可到 。[2]
作者简介

原文注释译文作品赏析 春夜喜雨诗意

文章插图

杜甫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