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赏析 正是河豚欲上时中欲的解释是什么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
苏轼【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注释:
(1)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
(2)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
(4)河豚:鱼的一种,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
(5)上:指鱼逆江而上 。
【注释赏析 正是河豚欲上时中欲的解释是什么】(6)欲是“正要”,“想要”,“将要”的意思 。
古诗大意: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

注释赏析 正是河豚欲上时中欲的解释是什么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一首很生动地写画的诗 。也就是为画题诗 。很有画面感,好一幅《春江晓景》 。
可是很多人把“正是河豚欲上时”中的“上”解释成河豚顺流而上 。因为河豚在春天顺江而上,到淡水产卵 。估计这么解释的人是小时候动物世界看多了 。
如果按照这种解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就一点情趣也没有了 。而我读到这句是却是眼前浮现一个吃货,眼睛都绿了,嘴角流着口水 。他要干什么呢?当然是要吃河豚了 。如此美味,对于东坡这样的大吃货当然是垂涎三尺了 。
唐人戴叔伦有诗《兰溪棹歌》”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这里上作“来,到”讲 。钓鱼的人经常说一句话“上鱼了”,表示有鱼咬钩了 。也表示鱼很多,特别容易钓 。所以这里如果把“正是河豚欲上时 。”理解是成正式捕获河豚的好时机,整首诗会显得非常有趣,非常活跃 。而将该句解释成河豚逆流而上则索然无味 。
现在发现网络上有很多的诗词资料,也有大量的视频在讲诗词 。可是疏漏、错解很多 。这里只是尽自己一点力量对个人认为讲解有出入的诗句进行整理,发表一下个人的意见 。欢迎留言讨论 。我有个理想,就是让孩子接受比较正确的古诗词的教育,而不是每天背诵,却理解错了 。中小学教材中的很多诗词都存在一些理解或解释错误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希望能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