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概况地貌特征 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黄河 , 中国北部大河 , 全长约5464公里 , 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世界第五大长河 , 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 , 北麓的卡日曲 , 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 , 呈“几”字形 。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 , 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 , 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 , 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 , 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 , 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 , 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 , 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 , 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 , 形成冲积平原 , 有利于种植 。2018年4月1日起黄河流域实行禁渔期制度 。

流域概况地貌特征 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文章插图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 , 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 , 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 。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 , 运动不息 , 与时俱进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 , 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 。根据多方面的研究 , 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 。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 。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1]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 , 河道也曾有过演变 , 有的变迁还很大 。如内蒙古河套河段 , 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 , 主要分为两支 , 北支为主流 , 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 , 南支即今黄河 。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 , 南支遂成为主流 , 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 。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 。不过 , 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 。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 , 大致北到海河 , 南达江淮 。据历史文献记载 , 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 , 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
流域概况
地貌特征
黄河流域西界巴颜喀拉山 , 北抵阴山 , 南至秦岭 , 东注渤海 。流域内地势西高东低 , 高差悬殊 , 形成自西而东、由高及低三级阶梯 。
最高一级阶梯是黄河河源区所在的青海高原 , 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 ,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 耸立着一系列北西——南东向山脉 , 如北部的祁连山 , 南部的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 。黄河迂回于山原之间 , 呈“S”形大弯道 。河谷两岸的山脉海拔5500~6000米 , 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 。雄踞黄河左岸的阿尼玛卿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 , 是黄河流域最高点 , 山顶终年积雪 , 冰峰起伏 , 景象万千 。
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 , 是黄河源头 , 玛多以上黄河河源区河谷宽阔 , 湖泊众多 。黄河出鄂陵湖 , 蜿蜒东流 , 从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穿过 , 至青川交界处 , 形成第一道大河湾;祁连山脉横亘高原北缘 , 构成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 。
第二级阶梯地势较平缓 , 黄土高原构成其主体 , 地形破碎 。这一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 , 海拔1000~2000米 。白于山以北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 , 包括黄河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个自然地理区域 。白于山以南为黄土高原 , 南部有崤山、熊耳山等山地 。
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中卫、中宁 , 东至内蒙古托克托 , 长达750公里 , 宽50公里 , 海拔1200~900米 。河套平原北部阴山山脉高1500余米 , 西部贺兰山、狼山主峰海拔分别为3554米、2364米 。这些山脉犹如一道道屏障 , 阻挡着阿拉善高原上腾格里、乌兰布和等沙漠向黄河流域腹地的侵袭 。
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东三面均为黄河所环绕 , 南界长城 , 面积13万平方公里 。除西缘桌子山海拔超过2000米以外 , 其余绝大部分海拔为1000~1400米 , 是一块近似方形的台状干燥剥蚀高原 , 风沙地貌发育 。库布齐沙漠逶迤于高原北缘 , 毛乌素沙漠绵延于高原南部 , 沙丘多呈固定或半固定状态 。高原内盐碱湖泊众多 , 降雨地表径流汇入湖中 , 成为黄河流域内的一片内流区 , 面积达42200多平方公里 。
黄土高原北起长城 , 南界秦岭 , 西抵青海高原 , 东至太行山脉 , 海拔1000~2000米 。黄土塬、梁、峁、沟是黄土高原的地貌主体 。塬是边缘陡峻的桌状平坦地形 , 地面广阔 , 适于耕作 , 是重要的农业区 。塬面和周围的沟壑统称为黄土高原沟壑区 。梁呈长条状垄岗 , 峁呈圆形小丘 。梁和峁是为沟壑分割的黄土丘陵地形 , 称黄土丘陵沟壑区 。塬面或峁顶与沟底相对高差变化很大 , 由数十米至二三百米 。黄土土质疏松 , 垂直节理发育 , 植被稀疏 , 在长期暴雨径流的水力侵蚀和重力作用下 , 滑坡、崩塌、泻溜极为频繁 , 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
汾渭盆地 , 包括晋中太原盆地、晋南运城——临汾盆地和陕西关中盆地 。太原盆地、运城——临汾盆地最宽处达40公里 , 由北部海拔1000米逐渐降至南部500米 , 比周围山地低500~1000米 。关中盆地又名关中平原或渭河平原 , 南界秦岭 , 北迄渭北高原南缘 , 东西长约360公里 , 南北宽30.80公里 , 土地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 , 海拔360~700米 。这些盆地内有丰富的地下水和山泉河 , 土质肥沃 , 物产丰富 , 素有“米粮川”、“八百里秦川”等美名 。
横亘于黄土高原南部的秦岭山脉 , 是我国自然地理上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南北分界线 , 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 , 也是黄土高原飞沙不能南扬的挡风墙 。
崤山、熊耳山、太行山山地(包括豫西山地) , 处在此阶梯的东南和东部边缘 。豫西山地由秦岭东延的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和伏牛山组成 , 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上 。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延伸 , 通称邙山(或南邙山) 。熊耳山、外方山向东分散为海拔600~1000米的丘陵 。伏牛山、嵩山分别是黄河流域同长江、淮河流域的分水岭 。太行山耸立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 , 最高岭脊海拔1500~2000米 , 是黄河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 , 也是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 。
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 , 绝大部分为海拔低于100米的华北大平原 。包括下游冲积平原、鲁中丘陵和河口三角洲 。鲁中低山丘陵海拔500~1000米 。
下游冲积平原系由黄河、海河和淮河冲积而成 , 是中国第二大平原 。它位于豫东、豫北、鲁西、冀南、冀北、皖北、苏北一带 , 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 。本阶梯除鲁中丘陵外 , 地势平缓 , 微向沿海倾斜 。黄河冲积扇的顶端在沁河河口附近 , 海拔约100米 , 向东延展海拔逐渐降低 。
黄河流入冲积平原后 , 河道宽阔平坦 , 泥沙沿途沉降淤积 , 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5米 , 甚至10米 , 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平原地势大体上以黄河大堤为分水岭 , 以北属海河流域 , 以南属淮河流域 。
鲁中丘陵由泰山、鲁山和沂山组成 , 海拔400~1000米 , 是黄河下游右岸的天然屏障 。主峰泰山山势雄伟 , 海拔1524米 , 古称“岱宗” , 为中国五岳之长 。山间分布有莱芜、新泰等大小不等的盆地平原 。
黄河河口三角洲为近代泥沙淤积而成 。地面平坦 , 海拔在10米以下 , 濒临渤海湾 。以利津县的宁海为顶点 , 大体包括北起徒骇河口 , 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 , 黄河尾阊在三角洲上来回摆动 , 海岸线随河口的摆动而延伸 。近百年来 , 黄河填海造陆 , 形成大片新的陆地 。[11]
流域气候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 , 山脉众多 , 东西高差悬殊 , 各区地貌差异也很大 。又由于流域处于中纬度地带 , 受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影响的情况比较复杂 , 因此 , 流域内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显著 , 气候要素的年、季变化大 , 流域气候有以下主要特征 。
一、光照充足 , 太阳辐射较强
黄河流域的日照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充足的区域 , 全年日照时数一般达2000~3300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大多在50%~75%之间;仅次于日照最充足的柴达木盆地 , 而较黄河以南的长江流域广大地区普遍偏多l倍左右 。
黄河流域的太阳总辐射量在全国介于中间状况 , 北纬37°以北地区和东经103°以西的高原地带 , 为130~160千卡/平方厘米·年;其余大部分地区为110~130千卡/平方厘米·年 , 虽然不及国内西南部 , 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强 , 但普遍多于东北地区和黄河以南地区 , 为我国东部地区的辐射强区 。
二、季节差别大、温差悬殊
黄河流域地区季节差别大 , 上游青海省久治县以上的河源地区为“全年皆冬”;久治至兰州区间及渭河中上游地区为“长冬无夏 , 春秋相连”;兰州至龙门区间为“冬长(六七个月)、夏短(一二个月)”;流域其余地区为“冬冷夏热 , 四季分明” 。
温差悬殊是黄河流域气候的一大特征 。总的来看 , 随地形三级阶梯 , 自西向东由冷变暖 , 气温的东西向梯度明显大于南北向梯度 。年平均气温为-4℃左右的最低中心处于河源的巴颜喀拉山北麓 , 流域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河源区的黄河沿站 , 曾有过-53.0°c的记录(1978年1月2日) 。年平均气温为12—14℃的高值区则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境内 , 流域极端最高气温的记录出现在河南省洛阳地区的伊川站 , 其值达44.2C(1966年6月20日) 。
黄河流域气温的年较差比较大 , 总趋势是北纬370以北地区在31~37℃之间 , 北纬370以南地区大多在21~31℃之间 。
黄河流域气温的日较差也比较大 , 尤其中上游的高纬度地区 , 全年各季气温的日较差为13~16.5℃ , 均处于国内的高值区或次高值区 。
三、降水集中 , 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
流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650毫米之间 , 中上游南部和下游地区多于650毫米 。尤其受地形影响较大的南界秦岭山脉北坡 , 其降水量一般可达700~1000毫米 , 而深居内陆的西北宁夏、内蒙古部分地区 , 其降水量却不足150毫米 。降水量分布不均 , 南北降雨量之比大于5 , 这是我国其他河流所不及的 。
流域冬干春旱 , 夏秋多雨 , 其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左右;盛夏7~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总量的四成以上 。流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十分悬殊 , 年降水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约为1.7~7.5 , 变差系数Cv变化在0.15~0.4之间 。
四、湿度小、蒸发大
黄河中上游是国内湿度偏小的地区 , 例如吴堡以上地区 , 平均水汽压不足8百帕 , 相对湿度在60%以下 。特别是上游宁夏、内蒙古境内和龙羊峡以上地区 , 年平均水汽压不足6百帕;兰州至石嘴山区间的相对湿度小于50% 。
黄河流域蒸发能力很强 , 年蒸发量达1100毫米 。上游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属国内年蒸发量最大的地区 , 最大年蒸发量可超过2500毫米 。
五、冰雹多 , 沙暴、扬沙多
冰雹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据统计 , 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和内蒙古境内全年冰雹日数多超过2天 , 其中东经1000以西的广大地区多于5天 , 特别是玛曲以上和大通河上游地区多达15~25天 , 成为黄河流域冰雹最多的区域 , 也是国内的冰雹集中区 。
沙暴和扬沙主要由大风所引起 , 并且与当地(或附近)的地质条件及植被状况密切相关 。据统计 , 流域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及陕北地区 , 由于多年平均大风日数均在30天以上 , 区域内又有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 , 全年沙暴日数大多在10天以上 , 扬沙日数超过20天;有些年份沙暴最多可达30~50天 , 扬沙日数超过50天 。此外 , 在汾河上游和小浪底以下沿黄的河南省境内 , 还各有一个年沙暴或扬沙日数超过20天的区域 , 后者主要与黄河较大范围沙滩地的存在有关 。
六、无霜期短
黄河流域初霜日由北至南、从西向东逐步开始 , 并且同纬度的山区早于平原、河谷和沙漠 。如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初霜日平均在8月中、下旬 , 而黄河中下游一般在10月上、中旬;流域其余地区在9月份 。流域终霜日迟早的分布特点与初霜日正好相反 , 黄河下游平原地区较早 , 平均在3月下旬 , 而上游唐乃亥以上地区则晚至8月上、中旬 , 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
由此可见 , 黄河流域无霜期较短 , 即使是黄河下游平原地区 , 其无霜日也只有200天左右;而上游久治以上地区平均不足20天 , 可以说基本上全年有霜;流域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12]
经济文化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 , 早在石器时代 , 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 , 比如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等等 。6000多年前 , 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 。大约在4000多年前 , 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 , 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 。后来 , 黄帝取得盟主地位 , 并融合其它部族 , 形成“华夏族” 。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 , 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 , 称黄河为“母亲河” , 为“四渎之宗” , 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
【流域概况地貌特征 黄河全长多少千米】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 , 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 , 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 。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 。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 。西安(含咸阳) , 自西周、秦、汉至隋、唐 , 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 , 历史长达千年 , 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 。东周迁都洛阳以后 , 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 , 历时也有900多年 , 被誉为“九朝古都”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 。公元前2000年左右 , 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 , 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 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 , 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 , 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 , 都产生在黄河流域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 ,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 也都产生在这里 。北宋以后 , 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 , 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