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不提送别怎么就是送别诗句了 风光不与四时同的上一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译文: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
杨万里的诗题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但是整首诗却仅仅写景,一句送别的词语都没有,为什么呢?
宋诗尚理,这首完全写景的绝句,并不是简单的写景而已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见,杨万里这首诗很有深意 。
我们可以从朱熹的观书有感说起 。

全文不提送别怎么就是送别诗句了 风光不与四时同的上一句

文章插图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写了些什么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这首诗乍一看也是写景,但是题目却是《观书有感》,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 。
眼前的景物中,有天光云影,有池塘清水,让诗人想到上游的溪水源源不断而来 。知识的获取,正如这源头活水,池塘边的天光云影是获取知识时心灵的感受,池塘中的清水,是读书人满满的收获 。
作者未必是,读者未必不是 。
【全文不提送别怎么就是送别诗句了 风光不与四时同的上一句】这种以写景抒情加暗喻寄托的作品,诗人在创作时,就有意要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 。
那么,我们再看看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全文不提送别怎么就是送别诗句了 风光不与四时同的上一句

文章插图
二、映日荷花别样红,是什么意思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西湖在杭州,杭州不仅仅风景优美,更是南宋的国都所在之地 。
诗句中,诗人强调“六月”的西湖,说此处“风光不与四时同”,其实真正想突出的是”不同“二字 。
这里的”不同“,可以体会到杨万里的良苦用心 。这是告诉好友,杭州的风景也好、仕途的环境也好,也和其他的地方是完全不同的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句诗当然是写景,但是此处的景物则另有深意的 。
全文不提送别怎么就是送别诗句了 风光不与四时同的上一句

文章插图
?天、日,都有暗指皇帝的意思,或者说朝廷的权力中枢 。
唐朝曾经有俗语说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杜甫《赠韦七赞善》诗也写到:
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 。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 。北走关山开雨雪,南游花柳塞云烟 。洞庭春色悲公子,鰕菜忘归范蠡船” 。
靠近天的地方,韦、杜两个家族出了无数高官,韦家的宰相中有韦弘敏、韦承庆、韦巨源、韦安石、韦温、韦见素、韦处厚等;杜家有杜如晦、杜淹、杜佑、杜元颖、杜审权、杜正伦等等 。
知道“尺五天”的含义,就理解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全文不提送别怎么就是送别诗句了 风光不与四时同的上一句

文章插图
三、林子方是什么人?
杨万里说,你林子方毕竟是接天莲叶、映日荷花一样的人物,有无穷碧、别样红的条件,为什么要离开杭州呢?
林子方当时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类似皇帝的秘书) 。当时杨万里担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他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 两人互视对方为知己 。
林子方名叫林枅,子方是字 。他是福建莆田人,如今仕途升迁,被调离杭州知福州,衣锦还乡的林子方自然很高兴。
但是杨万里却持有反对意见,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你在皇帝身边多好呀,何必去福州呢?
全文不提送别怎么就是送别诗句了 风光不与四时同的上一句

文章插图
四、杨万里的七律,送林子方
除了这首著名的绝句外,杨万里还写了三首七言律诗送别李子方 。《送林子方直阁秘书将漕闽部三首 其一》
才趁锋车入帝关,又持使节过家山 。作仙茶囿芝田里,寓直蓬莱藏室间 。
握手清谈纱帽点,羡君白日绣衣还 。来年贡了云龙璧,便缀金鸾玉笋班 。
锋车, 古代外放官员有紧急事故返回朝廷所乘的快车 。你刚刚被朝廷召回不久,就又要外放,这回是回到了自己家乡:又持使节过家山 。
不过,这首诗就不劝他留下了,而是”羡君白日绣衣还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说过: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这里可以看出,杨万里对衣锦还乡的好友表示了祝贺 。
全文不提送别怎么就是送别诗句了 风光不与四时同的上一句

文章插图
结束语
作为皇帝秘书,官职虽然不大,但是影响不小,杨万里不想失去这样一个朋友 。不知道是为了林子方可惜呢,还是为自己失去一个官场伙伴可惜呢?
知道这层意思,就更加理解诗人说话有这么委婉,这就是所谓的风人之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