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的来历是什么

【三坊七巷的来历是什么】福州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三坊七巷是这座千年古城历史文化的精髓 。那么三坊七巷的起源是什么呢?

三坊七巷的来历是什么

文章插图
衣锦坊:三坊中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 。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代的陆云、陆藻兄弟典乡县居住在这里,名为陆锦 。后来,王一祥被判江东刑,更名为衣锦 。
文儒坊:三坊中的第二坊 。宋代有文儒坊这个名字 。据《榕城考古略》记载,这条巷子原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 。
三、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历史上,光禄坊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今光禄坊公园) 。曾任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经常来这里吟诗,僧人在石头上刻上光禄吟台四字 。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远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一次回忆都来了 。光禄坊的名字从此出现 。
杨桥巷: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条 。杨桥路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 。民国时期,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已经扩建为道路,后来更名为杨桥路 。
五、郎官巷:宋代有坊埠 。据清代《榕城考古略》记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为郎官,故名郎官巷 。
塔巷:据说五代时期,吴越王钱宏珠模仿印度阿育王建造8.4万座塔的故事,制作了8.4万座塔作为藏经 。
因为它的形状像一个宝箱,里面有印经,所以被称为宝箱印经塔,俗称阿育王塔 。但是塔巷的宝塔只是象征性的 。南宋以后,塔被摧毁,到了清朝,半小塔被建在巷子里作为纪念 。因为巷子里有一座宝塔,所以塔巷 。
黄巷:据闽志载,晋永嘉二年(308年)固始人黄元芳(公元280-375年)也被称为黄巷 。
安民巷:旧名锡坊,改名为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 。据《福州地方志》报道,因为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安民出现在这条巷子里,故名 。
宫巷:据清朝《榕城考古略》记载旧名仙居,以紫极宫命名 。后崔、李姓贵显,更名为聚英达,明明改英达 。旧名仙居,以巷子里的紫极宫命名 。
吉庇巷:俗称吉避巷 。宋郑性状元回国时,巷内居民因侮辱他而迅速回避,故称急避巷 。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 。
以上是关于三坊七巷的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