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是什么意思:姥姥和外婆,有什么区别呢?哪个用的人多?

上海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打碗碗花》祖母是什么意思,将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替换成“姥姥”,在网上引起热议,许多人表示不接受,高呼“还我外婆!”

祖母是什么意思:姥姥和外婆,有什么区别呢?哪个用的人多?

文章插图
上海市教委回应说,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外婆”一词被标注为方言词汇,而“姥姥”一词则是普通话词汇,将“外婆”改成“姥姥”,是为了落实该学段识字教学任务的需要,“外”“婆”“姥”三个字,都是小学二年级识字教学的基本任务 。
然而文章的原作者李天芳却表示,出版社使用文章和换词的事并未经过她的同意 。《打碗碗花》的作者李天芳是陕西人,原文中所用的都是“外婆”一词 。
有关“外婆”的“姥姥”两个词汇,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外婆”一词被标注为方言,“姥姥”一词却无此标注,原因是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 。
中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每个的地方的称呼也有所差别,南方人口中的“外婆”,到了北方则通常称为“姥姥”,但随着南北语言融合的加深,这样的差异也就没有那么明显了,因此方言词和通用词汇之间的选择也应从宽录取 。
若是一味较真的话,“外婆”和“姥姥”都应属于方言口语,真正的普通话词汇应该是“外祖母” 。
其实很多作家的作品中也都带有许多特色的方言词汇,莫言的作品中就有许多高密方言,鲁迅的作品中也有许多绍兴词汇,陈忠实、贾平凹小说中有许多陕西方言,沈从文的文章中有许多湖南话……
方言词汇的使用,能为文章增色不少,让人领略到不同地区的语言特色和文化魅力,若是将这些特色方言全改成通用词汇,不仅会使文章黯然失色,失掉原有的语言魅力,也会在一定程度歪曲了原作者的本意 。
随着时代的发展,词语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有些词从贬义变成褒义,有些则从单义变成多义 。
例如“盗”和“贼”两个字,在古代和现代中的意思是相反的,中国古代贼是抢人的,盗是偷东西的,现在则相反;“风流”两个字在古代是褒义词,李白诗中就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放到现在,“风流”二字就变成贬义词了 。
自古以来,语言和文字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主持人马东在采访语言学家周有光时,问及他如何看待如今甚嚣尘上的火星文,周有光的回答是:“过五十年再说,过五十年留下来的就进字典,五十年内没了也就没了” 。
【祖母是什么意思:姥姥和外婆,有什么区别呢?哪个用的人多?】语言和文字由繁到简,由难到易,都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无论是通用词还是方言词,只要是适用的,历经时间的考验自然会留存下来 。因而强制性去掉方言词的做法,并非明智之举 。且上文所述:“外婆”和“姥姥”都应属于方言口语,真正的普通话词汇应该是“外祖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