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1等于2是谁证实的 1加1为什么等于2

1加1等于2是谁证实的 1加1为什么等于2

【1加1等于2是谁证实的 1加1为什么等于2】要了解这个问题是什么 ,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 。1972年 , 闻名的德国数学家Christian Goldbach(哥德巴赫)在他给挚友欧拉的信中 , 提出一个问题:
“我发现: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但这怎样证实呢?”而欧拉的回表达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
事实上 , 任何一个>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2N 1=3 2(N-1) , 其中2(N-1)≥4 。假如说按照欧拉的表达是成立的 , 那么偶数2N是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的 。从而奇数2N 1便是三个素数之和 。由此 , 哥德巴赫的猜想可证实成立 。
但是作为18世纪最伟大的 , 乃至是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欧拉 , 至死也没能证实哥德巴赫的猜想 , 也没能证实自己的命题成立 。而在其死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之内 , 人们哥德巴赫和欧拉的两个命题都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
而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数论学家都对这个猜想束手无策 。当其他的诸如群论 , 非欧几何等等分支都在飞速发展的时候 , 哥德巴赫猜想 , 却一直都在迷宫里面打转 。时间到了20世纪 , 中国的数学家们也加入到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解密活动之中 。
但同样的 , 许多人都被卡在了大门之外 。究其原因 , 只不过是因为这个猜想他讨论的是质数相加的问题 。但哪怕是一个小学生都知道 , 算数的基本定理已经告诉我们 , 质数最重要的作用 , 是用来相乘的 。
因此 , 质数这个相乘的特征让哥德巴赫猜想的证实变得格外困难 , 让人们往往轻易陷入死胡同 。20世纪时期 , 人们主要尝试了使用数论之中的“筛法”和“圆法”来接近哥德巴赫猜想 。因为直接证实哥德巴赫猜想是非常难得 , 于是他们想要通过这种迂回的方式去逼近 。
1924年 , 数学家Littlewood和Hardy在假设了广义黎曼猜想成立的情况之下 。使用圆法工具 , 将每一个加数固定为质数 , 证实了当一个大于7的奇数 , 最多可以写成三个质数的和 。而这 , 就是我们熟知的所谓“弱哥德巴赫猜想” 。
而在1937年的时候 , 苏联的科学家Ivan Matveyevich Vinogradov利用了前文改进的方法 , 在这个基础之上 , 他无条件证实了这个弱哥德巴赫猜想 。而他的证实方式就是将一个大的奇数N写成了三个质数之和的写法数量 。只要能够证实这个数永远都是大于1 , 就可以证实哥德巴赫猜想了 。
这无疑是一个进步 , 但是这个进步也就到此为止了 。在之后的二三十年时间之内 , 关于哥德巴赫猜想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说是毫无进展 。一直到1966年 , 我国的闻名数学家陈景润完成了他闻名的“1 2”证实初稿 。
经过十年的不断打磨 , 在1973年 , 他终于将自己的报告发布了出去 。也是同年 , 由徐迟发布的一篇名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 , 也让陈景润的名字吹遍了神州大地 。可以说 , 这时候陈景润所证实的 , 已经让数学界离哥德巴赫猜想的“1 1”只剩一层薄膜了 。
那么陈景润证实这个“1 2”到底是用了什么办法呢?实际上 , 他的做法其实是使用了一种改进过得筛法——线性筛法 。就是在给所有的数加权之后 ,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满足的估计 。而他的证实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条件就是线性筛法中的Jurkat-Richert定理以及大筛法之中的Bombieri-Vinogradov定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