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典故出处 投名状是什么意思

<1>投名状
传统的文化总是有好有坏的,就如同一些封建社会中的制度一般,总是在朝代的更替与人类的成长中进行蜕变,好的会留下,一些不对的就会真正成为历史,在偶尔的回顾中,才会展现当初它存在的理由 。
投名状的本意在古代是简单明了的,就是用来约束个人的忠心,达到增强团体的凝聚力而已 。
【有什么典故出处 投名状是什么意思】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投名状这个东西的本身出发点就是带有强烈反社会的倾向,所谓的纳投名状也不过是强盗恶霸加入山头的一纸文书,通俗来看就是开出这个条件的唯一目标就是让纳状的人与约束方变成一条绳上的蚂蚱,当事情败露后谁都跑不了 。
当然,成功的话,他们也就能够高喝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
水浒传中的林冲上梁山之时,白衣秀士王伦给林冲开出的条件就是投名状 。

有什么典故出处 投名状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图)电影《投名状》剧照
意思足够简单,就是下山去随随便便杀个人,摘了脑袋回来就成,这个东西的本意无非是你林冲既然想入绿林做强盗,就先去杀人放火吧,就当是练练手,反正以后的日子里你也就是这么个身份了!
当时的林冲犯了死罪,别无去处,只能是应了投名状下山杀人去了,但从一个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突然沦落占山为王的强人,思想是纯粹还没有跟上来的 。面对王伦的三天期限直到最后也没有完成 。
可见这个投名状的纸上约束对于一个武人来讲是并没有太大的压迫 。
倒是最后王伦自己反而被林冲给砍了,那也是林冲在上山后杀掉的第一个人 。
从这个点上,投名状的存在并没有传统绿林故事中的豪气,而更像是阎王桌上的一章催命符,大笔一挥,便决定了普通百姓的生死 。
水浒传在某个朝代的被禁也就有了合适的理由 。

有什么典故出处 投名状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图)电影《投名状》剧照
作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后被改编了一部电影叫做《投名状》 。
这也是第一次投名状这纸文书从戏曲和古典文学中脱颖而出,变成现实的演绎 。
同样的,投名状这个东西在刺马这个故事中也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些纸上的安身立命,同生共死只是利益集团中分布欲望的另类托词 。
直到影片的结尾,投名状唯一的存在就是同死而已 。
我们先看一下投名状本身的说法,兄弟结义,各杀一个外人,断绝后路,以示忠诚!从此兄弟的命是命,其他的皆可杀!
乍一看之下,清晰明了,就是这辈子除了兄弟,其他什么都无所谓了 。
其实写了这东西还是会有相对的起誓,比如什么若违此誓,天打五雷轰,永世不得超生之类 。甚至还要斩鸡头烧黄纸,反正是看着挺隆重的,只是路过的吃瓜群众就悲剧了,没招谁没惹谁的就被挂掉了 。
作为一种强盗的公正性手段,想要解除投名状的契约状态只有一条路可走 。
那就是投军,招安!

有什么典故出处 投名状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图)电影《投名状》剧照
这是唯一强盗的出路,也是投名状限制不了的地方,不论是水浒传的传统架构,还是真实的晚清刺马,纳了投名状的人,到最后能够选择的路线唯有这一种 。
投了军,就是官兵,从此不再是占山为王的强盗 。
很多看过水浒的朋友都认为宋江最不该做的就是招安,但在大环境的情况下,宋江在某一方面看的很远 。并且主张招安的在梁山上也并不是只有宋江吴用这些,就连被高俅差点坑死的林冲一听到招安都是急忙应和的 。
剩下的那些杨志,呼延灼之类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梁山若不易主仅凭借着投名状只能是为祸一方的强盗组织,也就不会有了后来的畅快故事 。
投名状在古代用于忠诚之征,意思是加入一个组织前,以该组织认可的行为表示忠心 。其所谓“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大意是指一个人在进入绿林时必须签署的一份生死契约,有了“投名状”便落草为寇 。而摆脱“投名状”的方法,就只有接受官府的招安这一条路了 。所以后世就沿用了这一系列的说法即为“投名状” 。
历史记载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就有“投名状”一说 。《水浒传》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写王伦要求林冲拿一个人头来当见面礼 。
小说原文描写:林冲道:“小人一身犯了死罪,因此来投入伙,何故相疑?”王伦道:“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伙,把一个‘投名状’来 。”林冲便道:“小人颇识几字,乞纸笔来便写 。”朱贵笑道:“教头你错了 。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谓之投名状 。”林冲道:“这事也不难,林冲便下山去等,只怕没人过 。”王伦道:“与你三日限 。若三日内有投名状来,便容你入伙;若三日内没时,只得休怪 。”林冲应承了,自回房中宿歇,闷闷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