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的写作背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是诗人王昌龄所作:巜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 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的上空 , 长云弥漫;湖的北面 , 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 , 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 , 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 , 就是当时的西北成边将士的生活从军行的写作背景、战斗的典型环境 。也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 , 一个概括 。青海与玉门关 , 跟历史上当时民族之间的战争态势有着关联 。在唐代 , 西、北方的强敌 , 一是吐蕃 ,  , 一是突厥 。当时 ,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 , 一镇兼顾四方、北方两个强敌 , 主要是防止吐蕃 , 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 , 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 , 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写了整个西北边隀的景象 , 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 , 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 , 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 , 正是画面所展示出的“青海”与“玉门关” 。这两句正是诗人运用典型环境与诗人抒发思想感情的高度统一 。是诗人勾画出的一幅极为辽阔的边陲风光图 。

从军行的写作背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文章插图

从军行的写作背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文章插图

从军行的写作背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文章插图
【从军行的写作背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军行的写作背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文章插图
背景:
军队白天要登上山头了望烽火报警的情况 , 黄昏时又匆匆赶到交河(在新疆吐鲁番 , 此代有水的地方 , 非实指)去饮战马 。刁斗是一种铜制的锅 , 白天用它烧饭 , 夜里做打更的柝用 。军人们背着刁斗在刮得昏天黑地的风沙中艰难行进 , 这时联想到汉代从这条路远嫁乌孙王的公主一路上弹奏的琵琶曲 , 一定是充满幽怨 。
在荒无人烟的地方野营过夜 , 飘起弥漫天地的大雪 , 和远处的沙漠连成迷蒙一片 。秋夜里南飞大雁的鸣叫声凄厉又哀伤 , 交战对方的胡兵也耐不住这艰苦生活而落下眼泪 。听说朝廷已传下不准后退的命令 , 只能拼着性命跟随将军(轻车将军为官名)去死战 。玉门被遮 , 即不准退入玉门关 , 用的是《史记·大宛列传》的典故:贰师将军李广利攻大宛失利 , 退至敦煌 , 请求朝廷退兵 , 汉武帝“闻之大怒 , 使使(派使者)遮玉门 , 曰:‘有敢入者辄斩之!’”拚命向前的结果 , 十有八九是战死 , 年年有无数人抛骨荒远的异乡 , 唯一的成果是葡萄从西域传入中原种植 , 供富贵者享用 。
诗中虽流露出哀怨的情绪 , 基调还是高昂进取的 。
诗意:
借汉皇开边 , 讽玄宗用兵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 , 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 , 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 , 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日黄昏繁忙 , 夜里刁斗悲呛 , 琵琶幽怨 , 景象肃穆凄凉 。
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 , 军营所在 , 四顾荒野 , 大雪荒漠 , 夜雁悲鸣 , 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 , 本应班师回朝 , 然而皇上不准 。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 , 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 。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 , 步步逼紧 , 最后才画龙点睛 , 着落主题 , 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