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死,但我活不下去了”( 三 )


他的家装饰得温馨又有趣 , 每个物件都很可爱 。
“我不想死,但我活不下去了”
文章图片
本细心地把每样东西都贴好了便利贴 , 上面写上人名 , 等他去世 , 这个东西就可以送给那个人了 。
用本的话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我的一部分 。 ”
当本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时 , 比起疼痛和死亡 , 他更关注的是葬礼上要放怎样的音乐 。
“我不想死,但我活不下去了”
文章图片
本精心为自己挑选了一首《TimetosayGoodbye》 , 等到下棺的那一刻 , 音乐就变成了欢快的唱票:“第六个被驱逐出大兄弟房间的人是本!”
本希望自己能够在这样的嬉笑中离开这个世界 。
“我不想死,但我活不下去了”
文章图片
而其他的嘉宾就不能像本这样潇洒了 。
他们还要担心家人 , 尤其是孩子的感受 。
安迪不忍心让小女儿过早地承受这些 , 他从来没有告诉孩子自己的病治不好了 。
可是大人总是容易低估孩子的观察力 , 小女儿其实早就察觉出来了 。
有一次 , 她忽闪着大眼睛问道:“爸爸会上去看到天使吗?”
“我不想死,但我活不下去了”
文章图片
与安迪的做法不同 , 洛乌在确诊后 , 选择把这件事告诉自己的孩子们 , 包括刚上二年级的女儿 。
刚听到这个消息时女儿很震惊 , 她知道要抓紧时间和妈妈多做一些事 , 少留遗憾 。
可她每天都要担心 , 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突然就死了 。
迫于这种压力 , 女儿不愿意提及“死”字 , 但凡涉及到“死”的 , 一律用“巧克力”代替 。
女儿想不明白 , 为什么自己这么小 , 却要承受这么多 。
“我不想死,但我活不下去了”】她也想回到无忧无虑的时候 , 女儿也会委屈地问妈妈:“为什么要告诉我们?”
“我不想死,但我活不下去了”
文章图片
面对死亡 ,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
亲人的离世 , 在心理学范畴中 , 是一种重大的“丧失” 。
与丧失紧密相连的便是“哀伤反应” 。
“我不想死,但我活不下去了”
文章图片
正常的哀伤反应有悲哀、愤怒、内疚与自责 , 还会有深深的无助感 , 以及对逝者的思念 。
甚至当亲属因病离世 , 有时也会出现解脱感、轻松、麻木这些看似不正常的情感 , 不过这也是正常现象 。
我们要做的不是压抑这些情感 , 而是去正确的发泄和引导 。
有的人为了避免让自己难过 , 会触发心理防御机制 , 用“否定”来逃避巨大的伤痛 , 包括“眼不见为净”和“掩耳盗铃” 。
“我不想死,但我活不下去了”
文章图片
纪录片中 , 洛乌的老公接二连三地遭受了亲友的离世 。
三年前 , 洛乌的兄弟 , 也是洛乌老公最好的朋友 , 遭遇车祸死亡 , 十个月后 , 他的父亲得癌症死了 。
紧接着 , 三个月后 , 洛乌又确诊了 。
“我不想死,但我活不下去了”
文章图片
这一次 , 他真的不想面对生离死别了 , 他选择了回避 。
哪怕纪录片拍摄时邀请家人和嘉宾一起团聚 , 老公把洛乌送到目的地就离开 , 只留下洛乌一个人 。
但其实 , 承认事实 , 去感受那份悲伤才是治愈的第一步 。
生老病死本就是人生常态 , 在生死面前 , 人便显得十分渺小 , 我们能做的 , 也只能是试着面对 , 学着接受 , 最后和他们好好地告别 。
正如《千与千寻》所说 ,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 , 路途上会有很多站 , 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 。 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 , 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 , 然后挥手道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