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广药集团旗下百年老字号被质疑涉嫌虚假宣传 药企跨界不是简单“降维”( 二 )


在2021年7月13日的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 , 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宁利介绍 , 目前医学界认定的对近视眼防控有效手段仅有三个: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和进行周边离焦矫正的软性接触镜及框架眼镜 。 专家提醒 , 目前不存在逆转近视神器 。
中国消费者协会认为 , 若是由用眼过度等原因导致的假性近视 , 及时去正规的眼科医疗机构检查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是有可能恢复的;但如果真性近视已经发生 , 通过明目膏、护眼贴等产品来降低近视度数甚至恢复正常的说法就非常不靠谱了 。 当前 , 只能通过配戴眼镜(包括框架眼镜和隐形眼镜等)、近视眼手术等方式来进行矫正 。
中消协提示 , 消费者发现经营者存在误导性表述或者冒用中医药名义、假借中医药理论、技术进行虚假违法营销宣传行为的 , 可向经营者所在地的市场监管部门或者消协组织进行投诉、举报 。
那么 , “护眼贴”到底能不能预防近视?
在某内容平台上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医学视光中心主任医师宋红欣表示 , “市场上 , 各种眼贴五花八门 。 一般来说 , 都是改善眼周局部的血液循环 , 缓解眼睛的不适 , 作为生活中的一种保健用品 , 我个人觉得问题不大 。 但如果想作为防控近视的产品使用 , 有效性还有待于科学论证 。 ”
央广网采访人员分别咨询了两位专业眼科医生 , 其中一位认为 , “眼贴”不管用 , 青少年要预防近视 , 还是要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另一位认为 , 如果是真性近视 , 可以尝试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 , “中药眼贴或许有一些预防的效果” , 但如果真的近视 , “只能缓解视疲劳” 。
护眼贴是一门“好生意”?
近视可防、可控 , 但不可治愈 。 从市场趋势来看 , 近视防控被认为是一门“好生意” 。
据中金公司测算 , 2030年 , 我国近视防控市场规模或达约2100亿元 , 十年复合增速约13.7% 。 另有报告预测 , 未来我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在未来5年有望保持16%的速度增长 , 2025年或达2521.5亿元 。
巨大的利益诱惑也导致了近视防控领域成为广告虚假违法的重灾区 。 今年5月31日 , 市场监管总局集中曝光了6起典型案例 , 广州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等机构因发布违规广告被依法罚款 。
随着护眼需求的不断增加 , 眼贴产品的市场一直存在 , 但眼贴产品的质量也令人担忧 。
央广网采访人员在调查中发现 , 护眼贴产品多为代工生产 , 但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准入门槛低 , 大量非专业企业不断涌入试图切分保健类眼贴的“市场蛋糕” , 造成行业内乱象丛生 。
采访人员在某采购平台上搜索“眼贴代工” , 共有93件相关产品 , 其中价格最低的只有0.20元/贴 。 如果对比大品牌的产品售价 , 利润不可谓不惊人 。 采访人员详细询问了其中一家药业销售总监 , 他表示公司生产的眼贴是“消字号” , 需要五类商标 , 目前主要是走量 , “利润在行业里还算不错” , 他们代工了很多品牌 , 线上线下的都有 。
相比不知名的小品牌 , 知名药企跨界进入化妆品 , 起到了一定的背书作用 , 特别是把添加中成药提取物作为“宣传重点” , 更容易让人接受和信赖 。
广药集团旗下的“敬修堂”是一家百年老字号 。 根据其官网信息 , “敬修堂”品牌始创于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 , 1956年公私合营为“广州敬修堂联合制药厂” , 1992年12月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 是广州市首批转制的国有工业企业 。
2021年 , 广药集团首次上榜《财富》世界500强 , 排第468位 。 广药集团旗下拥有12家中华老字号 , 有10家老字号企业历史已超百年 , 其中陈李济历史最悠久 , 成立至今已有42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