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孩子去庙注意什么』父母只有在遇到哪四个坑的时候放下,带孩子就能更轻松?

女婴出生后不哭不笑 , 父亲抱她去寺庙 , 被僧人呵斥 , 这是为何?
在医院里工作的医护人员普遍都知道 , 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 , 因为突然接触外界环境 , 需要以哭泣的方式呼吸 , 不然的话很有可能窒息而死 。因此医护人员发现婴儿不哭不闹的话 , 会用一些比较特殊的方式 , 刺激婴儿的身体 , 让他放声哭出来 。
古代的时候 , 老百姓虽然不明白这个道理 , 但是他们也知道婴儿出生时会哭泣的客观事实 。如果孩子不哭不闹的话 , 他们不会刻意强求 , 只会认为孩子将来会有一段传奇的经历 。这种认知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 不过并不是空穴来风 , 因为在北宋时期就有一个特别典型的案例 。当时有一个女婴生来不哭不笑 , 看起来特别安静 , 让家人惊奇不已 。
女婴出生后 , 他的母亲因为身体虚弱不幸去世 。父亲担心女儿没有办法健康成长 , 在她一岁的时候 , 抱着她去了一间寺庙祈福 , 希望能够得到神灵的庇佑 。结果这个女婴刚跟父亲抵达寺庙的时候 , 突然就哭了起来 , 还引起了很多香客的围观 。有一个僧人看到女婴后 , 立即呵斥道 , 佛门清净之地 , 不是你应该来的地方 。父亲听到僧人的呵斥后 , 赶紧抱着孩子离开了寺庙 。出人意料的是 , 女婴远离寺庙以后 , 立刻恢复了正常 。
后来 , 在她成长的过程中 , 得到了父亲的精心照料 。可惜这种幸福生活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 , 父亲不幸去世后 , 她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差 。最后为了生存去了一个烟花之地 , 还被人命名为李师师 。因为长得比较漂亮 , 她在烟花之地成了花魁一般的人物 , 经常有王公贵族来一睹芳容 , 到最后甚至还惊动了皇帝 。从结果来看 , 李师师的遭遇确实非常传奇 , 那个寺庙里的僧人 , 或许是看出了她的未来才出声呵斥 , 让她尽快远离佛门 。

父母只有在遇到哪四个坑的时候放下 , 带孩子就能更轻松?
养孩子真是一件辛苦活 , 要不然为什么说母爱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呢 , 因为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很多的事情 。一个孩子能够健康地长大 , 完全离不开父母的精心照顾 。
相信很多父母都注意到了 , 孩子还小的时候 , 尽量不要带孩子去葬礼等地方 , 因为可能会给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 。虽然很多家长都注意到了 , 还是有家长因为疏忽大意 , 害了孩子 , 小芳就不小心带孩子去了葬礼 。


案例小芳的外婆因病去世了 , 所以按照礼仪小芳夫妻俩也应该去祭拜老人 。可是小芳还有一个三岁的孩子 , 如果夫妻俩都去了 , 就没有人照顾孩子了 。所以小芳便对丈夫提议 , 把孩子也带去葬礼 , 毕竟孩子还小 , 应该不会发生什么事情 。丈夫虽然有所顾虑 , 但还是接受了妻子的提议 , 于是一家人都去了小芳外婆的灵堂 。


到了葬礼地点后 , 小芳发现那里鞭炮连天 , 空气质量非常不好 , 孩子因此咳嗽不已 , 而且由于葬礼太过喧闹孩子一直哭闹不已 。小芳想着自己早点结束 , 把孩子带回家 , 应该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 , 可是让小芳没有想到的是 , 刚回家的第二天 , 孩子就生病了 。
小芳赶紧把孩子送到了医院 , 经过检查后 , 医生判定为由于吸入大量的灰尘引发的呼吸道感染 , 还好送医及时 , 也不是很严重 。听了医生的话 , 小芳终于放下心来 , 不过她在心里不停地责备自己 , 因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才害了孩子 。


小芳的案例告诉家长们 , 有些地方 , 尽量不要带孩子去 , 那么除了葬礼还有哪些地方孩子不能去呢?
哪四个地方?1.带孩子去医院探望病人
相信一提起医院很多人都不想去 , 更何谈孩子呢 。孩子的身体还处在发育阶段 , 他们的抵抗力还不是很强 , 所以如果公然带孩子去医院等场所 , 孩子就可能被医院的病菌所感染从而生病 , 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 , 尽量不要带孩子去医院等地方 。减少孩子受到感染的可能性 。
2.带孩子去家禽市场
家禽市场更是不用说了 , 动物身上同样含有各种各样的病菌 , 如果让孩子碰到了依旧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与此同时 , 家禽市场的卫生条件一直非常堪忧 , 那里的空气中 , 都可能含有家禽的身上的微生物 , 所以让孩子吸收了这样的空气 , 对孩子的呼吸道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


【『领孩子去庙注意什么』父母只有在遇到哪四个坑的时候放下,带孩子就能更轻松?】3.带孩子去寺庙
那些喜欢烧香拜佛的家长们一定要注意 , 自己去烧香的时候 , 尽量不要带上孩子 。因为大家都知道 , 寺庙是一个香火非常旺盛的地方 , 而这些地方空气质量并不好 。孩子的呼吸道并没有家长那样发育完全 , 贸然带孩子去这样的场所 , 可能会导致孩子呼吸道感染 。
4.带孩子去娱乐场所
相比于上面是三个地方 , 娱乐场所是家长更不能带孩子去的地方了 。因为娱乐场所大多都是比较封闭的空间 , 人群密集 , 鱼龙混杂 , 如果孩子还小就进入这样的场所 , 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 所以家长要避免带孩子去娱乐场所 。


结语不可否认 , 教育孩子确实非常麻烦 , 因为孩子经常这个地方不能去 , 那个地方要少去 , 时常会搞得家长头都大了 。但是既然做了父母 , 就得为孩子负责 , 只有保证了孩子能够健康地长大 , 父母才算是尽到了应尽的职责 , 毕竟是自己的孩子 , 自己肯定需要多留心 。

小孩子能去寺庙吗
这个有些地方有忌讳 , 我们婆家就是 , 说小孩子12岁之前不能去庙子里面 , 说不好什么的 , 我们老家就没得这个说法 。看各个地方的习俗 , 尊重当地习俗就行了 。
“寺”和“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
在今天的生活中 , 我们常常看到人们几乎将“寺”和“庙”二字连用 , 而且似乎感觉到寺庙本就是一母同胞 , 区别不大 。甚至连存在了上千年的“大理寺”这样著名的古代政府机构的官署名 , 都觉得这里是属于佛家寺院的……这种含混的概念 , 让多少人迷茫 , 更如雾里看花 , 越看越朦胧 。现在 , 本文就“寺”和“庙”在中国发源的历史顺序为探究谈起 , 来系统的帮助大家厘清这一问题 。
▲历史上的“寺”和“庙”之含义让你迷茫多少?
从“寺”在中国的演变历史 厘清“寺”的真正本源和含义
1、 寺 ,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有 , 作为古代帝王的“行政机构”存在 。
寺 , 在古代中国 ,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早就有之 。它是作为皇帝的行政机构的专有名词存在 。
比如 , 平时大家看电视 , 或者读一些文学作品 , “大理寺”这个词语估计听的都不少 。而且大家也都知道 , 古代的一些重要案子在影视剧里头的帝王一般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交给大理寺审理(或查办)” 。
那“大理寺”在古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机构呢?看了一些答案 , 一些人常常错误感觉就是佛家寺院 , 这种认识只能是一种曲解 。因为在“大理寺”正式命名的时候 , 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 , 所以 , 以寺院来解大理寺的性质显然是错误的 。
大理寺 , 实际是属于一个官署名 。它在中国古代 , 实际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最高法院 , 主要职能是掌管审谳与平反刑狱的 。负责大理寺的长官被称呼为大理寺卿 , 并位列九卿之一 。
▲历史上的大理寺实际是一个官署专管刑狱
关于大理寺的历史沿革 , 在秦汉时期 , 大理寺的名称叫做“廷尉” , 到北齐才改叫“大理寺” , 之后为历朝所沿用 , 一直到清朝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 , 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直到清朝末期 , 大理寺才被改为“大理院” , 不再以“寺”作为官署名 , 在民国初年的北洋军阀时期大理院的叫法一直被沿用 , 并作为当时最高的审判机关 。再到了民国中期 , 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 , 大理院又更名为“最高法院” , 然后一直到现在 , 依旧沿用最高法院这个称呼 。
确切来说 , 从历史沿袭的角度讲:
古代的大理寺 , 实际就是我们今天最高法院的前身!
此外 , 在中国古代 , 帝王的行政机构中 , 以“寺”作为官署命名的还有如:鸿胪寺(掌宾客及凶仪之事 。领典客、司仪二署)、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光禄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宫中膳羞的机构)、太仆寺(掌管皇家车马仪仗的机构) 。
另据唐书百官表中记载:
“汉以 太常、光禄、卫尉、太仆、廷尉、鸿胪、宗正、司农、少府 , 为九卿 , 后魏以来 , 卿名虽仍旧 , 而所莅之局谓之寺 ,  因名九寺 。”
再据寺的考查原义 , 寺字在周代可通侍的意思 。周礼天官有谓:
“寺人 , 掌王之内人 。”
这个意思是说 , 寺人 , 相当于侍官 , 有亲近侍候君主的意思 , 因此在之后才有朝代将“九卿”列为“九寺” 。
还有来自汉代刘熙释名一书的解释是:
“寺 , 嗣也 , 官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 。”
这更加验证了“寺”在中国古代原本就是官府治事的所在 。而且 , “寺”在古汉语中有“持续 , 相续”的含义 。也就是说 , 皇帝以“寺”冠名设立机构的重要意义是在说明 , 这些机构的性质是永久的 , 并非临时 , 是要作为国祚绵绵、代代延续下去 。因此称“寺” 。
2、佛寺 , 佛教传入中国后 , 东汉政府为僧团提供了一个长久居住、专门修持、弘扬佛法的场所 , 也以“寺”冠名 , 称作“白马寺” 。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 , 由于佛教思想有利于教化社会人心 , 并对国家稳定人心、促进团结有很大的作用 , 因此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 。因此 , 古代的中国帝王将教授法佛 , 以及供僧团居住、学习、修习的场所也以“寺”冠名 , 以示重视 。以此希望这样的场所职能可以永远持续下去 。在这个意义上讲 , 最初的佛寺同样是作为政府的办事机关、教育机构的角色存在 。只不过是专门负责弘扬佛法、教育方面的 。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 , 汉明帝刘庄特派使者将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这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 , 当时是由鸿胪寺负责接待 。后来佛法受到朝野普遍欢迎 , 汉明帝因此将两位法师留在了中国 。并于第二年 , 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的西面 , 按照天竺僧伽蓝摩(该梵语的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的样式为这两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 , 用以做专门传布、学习佛法 , 教化社会人心的专门场所 。因为当时的经书是两位僧人从印度用白马驮来的 , 因此朝廷将这些房屋按照当时政府对一些长期存在的 , 重要的政府办事机构的命名法则 , 也称为“寺” , 叫做“白马寺” 。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洛阳的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 。
最初的白马寺隶属于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 , 主要存在的目的是翻译经典 , 以及指导大众共同修行 。
3、隋唐之后 , 寺作为帝王官署的称谓逐步减少 , 并逐渐演化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
到了隋唐时期 , 由于三省六部制的推行 , 虽然九卿寺依然并行存在 , 但基本已无实际权力 , 之后除了大理寺因其重要性不可取代 , 一直存在到清朝外 , 其他以寺冠名的帝王的行政机构逐步减少 , 寺 , 这一名词 , 并逐渐演化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
如我们常说的:北京的潭柘寺、法源寺、大觉寺、戒台寺、灵光寺(位于北京八大处)、红螺寺等 , 再如千年观音道场之普陀山的普济寺、慧济寺、法雨寺、宝陀讲寺等 , 杭州的灵隐寺 , 河南嵩山的少林寺 , 河南开封的大相国寺 , 苏州姑苏城外的寒山寺 , 四川峨眉山金顶的华藏寺 , 陕西宝鸡的法门寺等等 , 这些都是国内时至今日以“寺”冠名的享誉中外的著名佛家寺院 。
4、历史上的佛寺 , 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 它存在的主要目的是:普及善法教育、教化社会人心 , 并为大众提供共同修行的场所 。
那历史上的佛寺主要是做什么的呢?在大家的印象中总是觉得 , 一般人去寺院可能就是有了难事然后专程去求菩萨保佑的 , 实际 , 这正是大众眼中对佛寺不善了解的地方 。
▲寺院里的藏经楼
历史上的佛寺 , 它的作用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大学 。它主要的目的是普及和教育 。比如佛寺里有藏经楼 , 在藏经楼里 , 实际不单单是佛教经典 , 包括儒家、道家的经典都会有收藏 。在中国历史上 , 历来中国的读书人 , 包括一些像王阳明、朱熹、范仲淹等这类大儒 , 都曾经长时间在寺院挂单来读书 。还有 , 佛寺里也会经常举办一些佛法讲座 , 感兴趣的老百姓都可以进来听讲 , 这便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 , 同时也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共同参学修行的场所 。
从“庙”在中国的演变历史 看“庙”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1、庙 , 在中国发源历史可能比“寺”更久 , 最初为国人供祭祖宗神位所建造的屋舍 , 汉代之后 , 逐步演化为祭祀中国一切圣贤、神灵之处所 。

庙 , 它存在的时间可能会比“寺”更早 。
在史书中 , 关于出现冠以“庙”的建筑称谓的 , 据《魏书·地形志》载:
“高平 , 二汉属山阳……有痴水、千秋城、湖陆城、齐城、高平山、承雀山、 伏羲庙 。”
据此可以推断 , 虽然“伏羲庙”的创建年代不详 , 但至少在魏时就已经作为一方名胜存在了 。至少这一点可以说明 , 在中国历史上 , “庙”的发源可能比“寺”还早 。


去寺庙要注意什么?
1、一定要先到 , 经客堂师父安排参访 , 不可自己随意到处走动 。2、注意寺庙的对外开放时间 。3、如果遇到有告示“游客止步”的地方 , 不要擅自进入 。4、去寺庙要衣着得体 , 不可过分暴露 。5、不要踩寺庙里的门槛 , 也不要坐在上面 。6、不可在寺庙里抽烟喝酒、吃荤、嚼槟榔 。7、不可大声喧哗、嬉戏打闹、吵架辱骂 , 不要随意播放音乐歌曲 。8、不可攀爬佛像或者对着佛像指指点点 。9、未经允许 , 寺庙里一般禁止摄影 。10、寺庙里的殿堂 , 建议从两侧门入 。11、不要随地乱扔垃圾或随地便溺 。12、如果有带小孩一同前往 , 家长要照看好孩子 , 以免小孩无意中做出不礼貌的事情 。13、与寺庙里的僧众交谈前先双手合十简单行礼 , 可以尊称其为师父、法师 。14、不可对寺庙里的僧人做出拉扯、拥抱、摸头等不当行为 。去寺庙要注意的事项差不多就是以上这些 。其实总结起来 , 只要怀有虔诚之心 , 那么即使因为不知道这些禁忌而无意中做出一些不礼貌的行为 , 佛祖也不会怪罪的 , 但是不要明知故犯 , 故意去做出一些亵渎佛门圣地的事情 。至于网上有传孕妇或女性生理期不能去寺庙等等言论 , 其实很多都是迷信的说法 , 心诚者大可不必为这些烦恼 , 但最好在前往寺庙前注意更换干净衣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