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和习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灶”或“辞灶” 。除夕夜 , 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 。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 。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 , 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 , 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
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 , 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 , 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 。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 , 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又称麻糖 , 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的就叫灶糖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 , 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 。口味微酸 , 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 , 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 , 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
【春节的来历和习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举行过祭灶后 , 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 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扫尘之日 , 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2]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据《吕氏春秋》记载 。扫尘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 , 去庭户尘秽 。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 。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 , 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推磨做豆腐后,玉帝会下界查访 , 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 , 瞒过玉皇的惩罚 。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 , 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会买一大筐豆腐存留食用等 。
接玉皇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 , 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 , 降福来年 。
赶乱岁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 , 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因此 , 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
照田蚕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 , 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 。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 , 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 。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 。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