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CT照出630万年前骨化纤维瘤,它让患兽只能吃软食

本文转自:文汇网
野外生存的古代动物 , 受伤得病必定是家常便饭 。 这些伤病也会在化石中留存下记录 。 最近 , 中外古生物学家从一只630万年前的美洲獾化石上 , 发现它在未成年时就患上了骨化纤维瘤 。 6月20日 , 古生物学期刊《历史生物学》杂志发表了这项有趣的研究 , 这是首只被科学记录的患骨化纤维瘤的鼬科动物 。
这项古病理学的新成果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 , 与美国匹兹堡卡耐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病理学家布鲁斯·罗斯柴尔德、四川顶上博物馆馆长刘建等共同完成 。
显微CT照出630万年前骨化纤维瘤,它让患兽只能吃软食
文章图片
古病理学是一门利用现代医学理论研究化石或亚化石动物病变的学科 。 涉及了病理学、生物学、体制人类学、考古学等领域 。
古脊椎动物在自然环境中受伤或患病的情况非常常见 , 但由于化石埋藏的局限 , 绝大多数病变的证据都体现在骨骼化石上 , 所以脊椎动物古病理学绝大多数反映的是动物个体骨骼病变 。
显微CT照出630万年前骨化纤维瘤,它让患兽只能吃软食】邢立达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古病理学研究 , 至今已发表包括中华盗龙肩胛骨骨折、中国龙牙槽封闭恐龙 , 禄丰龙椎关节融合和矢部龙腓骨骨折等古病理学论文 。
2009年 , 邢立达课题组在甘肃临夏盆地发现了一小型鼬科动物副美洲獾颅骨 , 其上颌牙齿的远中区域有明显的增生病变 , 后经研究确定为骨化纤维瘤 。
显微CT照出630万年前骨化纤维瘤,它让患兽只能吃软食
文章图片
第一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王董浩介绍 , 此次研究的化石保存于甘肃临夏盆地百花村新近纪早期晚中新统柳树组中 , 距今约630万年 , 化石全长8.9厘米 , 是成年个体 , 化石颅骨仅后缘破碎 , 其他部分基本完整 。
本次研究的化石原本被围岩包裹 。 2016年 , 四川顶上博物馆馆长刘建在化石清修过程中发现了面颌部的异常 。
显微CT照出630万年前骨化纤维瘤,它让患兽只能吃软食
文章图片
此后 , 经过进一步的精修发现 , 标本上颌骨两侧的后牙位置有明显异常的增生膨大 , 表面呈砂砾状 。 左侧增生未膨出 , 右侧膨出明显 , 形成一个肿块 。 病变导致左侧后牙破损和脱落 , 右侧后牙脱落 , 齿窝封闭 。
为了准确诊断 , 研究团队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对化石标本进行了MicroCT扫描 。 经过与现代医学诊断研究过的病变进行对比 , 发现增生膨大表面与骨化纤维瘤的变现一致 。
经过进一步CT图象对比 , 专家将患兽诊断为青少年沙瘤状骨化纤维瘤 。 说明患兽在未成年时期就患上了肿瘤 。
骨化纤维瘤一般痛感不明显 , 但对牙齿影响较大 , 导致患兽无法正常咬合牙齿 , 臼齿和前臼齿的破坏也影响了食物研磨 。
根据患兽头骨尺寸判断 , 病变没有影响其长大 , 科学家据此推断 , 副美洲獾的主要食物应该比较软 , 并容易消化 。 鱼就是符合这些要求的食物 , 为此前专家对其食性的推测提供了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