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简介图片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简介



文章插图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简介图片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简介

文章插图
n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在美国诞生的 , 
名为ENIAC , 中文名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
1946年 , 由美国宾夕
法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家
莫齐利和埃克利发明的
第一代计算机
n它使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基本部件 , 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减运算 。它使用了18 000多个电子管 , 重30吨 , 占地170平方米 , 耗电25千瓦 , 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庞然大物 , 并且要有专门的冷却装置 , 而且只有少数专家才能使用 , 主要用于计算弹道和氢弹的研制 。
n 尽管如此 , 作为计算机的始祖 , 开辟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纪元 。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
n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 人们根据组成计算机电子器件的不同 , 将其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称为电子管时代 。
2、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称为晶体管时代(第二代计算机) 。
3、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2)称为集成电路时代(第三代计算计)
4、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2年至今)第四代计算机
n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l第一代计算机的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编制的 , 每种机器有各自不同的机器语言 , 功能受到限制 , 速度也慢;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使用真空电子管和磁鼓存储数据 。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简介图片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简介】l以电子管为基本元件 , 计算速度是每秒一千到一万次 , 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 , 由于价格昂贵 , 只用于军事和科学计算 。
n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l1948年 , 晶体管的发明大大促进了就算几的发展 , 晶体管代替了体积庞大的电子管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更为高级的COBOL和FORTAN等语言 , 以单词、语句和数学公式代替了含混的二进制机器码 , 使计算机编程更容易 。行的职业(程序员、分析员和计算机系统专家)和整个软件产业也由此诞生 。
l以晶体管为基本元件 , 每秒运算几十万次 , 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 , 实时过程控制等 。
美国IBM公司1959年生产的IBM 7090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美国IBM公司1959年生产的IBM 7090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n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l以集成电路为基本元件 , 集成电路比晶体管、电阻等分立元件构成的电路小得多 , 可靠性和运算速度又有显著提高 , 为每秒几百万次 , 采用多种高级语言并有成熟的操作系统 , 主要用于企业管理、辅助设计和辅助系统 。
n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l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计算机的主要元件 , 使计算机的性能更高 , 更为可靠 , 体积更小 , 价格更便宜 , 计算速度每秒达上亿次 , 采用多种高级语言 , 操作系统不断改进 , 主要用于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管理、图像处理、语音识别、信息处理等领域 。
n个人计算机
台式机
笔记本
IBM 小型机服务器
超级计算机
2012年6月18日由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IBM) 最新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红杉”(Sequoia)  , 
持续运算测试达到每秒 16324 万亿次运算 , 峰值高达每秒 20132 万亿次运算 。
“天河一号”测运算速度每秒2570万亿次 , 峰值每秒4700万亿次运算速度
n现在 , 人们已经开始研究具有“人工智能”的第五代计算机 , 使它和人一样具有能听、能说、能想、能写的功能 。
未来的计算机将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 , 向网络化、微型化、巨型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