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李双江个人资料简历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译文及注释 李双江个人资料简历

文章插图

王安石画像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
注释泊船:停船 。泊,停泊 。指停泊靠岸 。绿:吹绿 。京口:古城名 。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
赏析
这首诗作于1075年(熙宁八年)二月 。当时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舟次瓜洲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层层铺垫作势,结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淋漓之笔,才水到渠成地直泻出来,把乡愁的抒写发挥到了极致 。由此看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并不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而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 。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 。“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沙,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1037年(景佑四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今南京紫金山) 。“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 。把“数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数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
古人云:“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 。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 。洪迈《多斋续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 。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 。旋改‘满’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 。这是因为:一、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二、本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 。“春风”实指皇恩 。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 。对此,诗人感到欣喜 。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 。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 。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 。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 。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 。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的 。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
毋庸讳言,用绿字描写春风,唐人不乏其例 。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段红楼觉春好 。”丘为《题农父庐舍》:“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温庭筠《敬答李先生》:“绿昏晴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常建的《闲斋卧雨行药至山管稍次湖庭》:“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 。等,都为王安石提供了借鉴,但从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来说,上述数例,而“山门”“山”“草”皆可绿,而江南岸的绿却是颇有动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 。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 。这是因为:
1、这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 。“春风”实指皇恩 。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 。对此,诗人感到欣喜 。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 。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 。
2、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
3、“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 。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更重的顾虑 。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 。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这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 。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 。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 。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
“文字频改,工夫自出 。”(《童蒙诗训》)本诗曾获得“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彦周诗话》)的赞誉 。这正是“频改”所致 。但这首诗的佳处,并不限于一字之工,当玩赏其全篇的精神所在,方能得其体要 。
地名介绍
京口
京口就是今日的江苏镇江市,靠长江边,瓜洲是对岸的一个小岛(现在已无),因为这儿也是大运河的长江出口,所以水上交通很繁忙 。
镇江之名至今已沿用了800多年 。镇江名称的演变反映了镇江一直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 。自1985年以来,镇江已被列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1987年,镇江港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具有比较完整的海关、商检等口岸管 理服务机构设施 。从此,“镇江”之名更加声誉大振,蜚声四海、五洲 。
瓜洲
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瓜洲古渡风景区是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扬州市古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距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中心15km,润扬公路大桥、镇扬汽渡、扬州港与其毗邻相接,镇江金山寺与园区隔江相对,是历代联系大江南北的咽喉要冲,著名的千年古渡 。
“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千年古渡,胜境犹存,唐代高僧鉴真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康乾二帝及历代诗人墨客途经瓜洲,留下了许多哙炙人口的诗篇 。民间传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古渡遗址、御碑亭、沉箱亭已成为中外宾客寻幽探古的佳处 。
钟山南京城内有钟山 。
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郊,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 。它以中山陵为中心,包括紫金山、玄武湖两大区域,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 。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古迹文物,有着“金陵毓秀”的称誉 。
钟山为江南茅山余脉,横亘于南京中华门外,古名金陵山、圣游山,三国时东吴曾称它为蒋山 。东西长7.4公里,南北宽3公里,周长约20多公里,蜿蜒起伏,抛若游龙,故古人称“钟阜龙蟠” 。山上有紫色页岩层,在阳光照映下,远看紫金生耀,故人们又称它为紫金山 。山有三峰:主峰北高峰,海拔468米,是金陵最高峰;第二峰偏于东南,名小茅山,海拔360米,中山陵在其南麓;第三峰偏于西南,由于太平天国曾在山上筑天堡城,故称天堡山,海拔250米,著名的紫金山天文台即建此山顶上 。玄武湖在钟山以西,南京城北,古名桑泊,又称后湖 。湖光山色,景色佳丽 。现建有玄武湖公园,占地面积4.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约占3.7平方公里,绕湖一周长约10公里,湖中有岛,称为洲,有桥相连 。湖水碧波荡漾,岛上绿树葱茏,周围青山如黛,美景如画,亦是金陵风光旅游“宝地” 。附近还有古台城遗址、鸡鸣寺、北极阁等古迹名胜 。
详细地址: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郊。
江南
江南,字面意义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以南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 。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是以楚国为背景所指的长江中游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区 。
狭义的江南现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濒临长江沿线组成的江南地区 。江浙为中心的小江南经济更为发达 。广义江南涵盖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南岭、武夷山脉以北,即湘赣浙沪全境与鄂皖苏长江以南地区 。
创作背景
【译文及注释 李双江个人资料简历】公元1070年(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 。但是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 。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