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辣椒酱

本文转自:每日商报
高山上的辣椒酱
文章图片
高山上的辣椒酱
文章图片
高山上的辣椒酱
文章图片
文/摄商报采访人员张凡
杭州市淳安县威坪镇有两样东西最出名 , 一是鲜香的威坪辣椒酱 , 一是水浒传里和宋江打仗的方腊 。 聪明的威坪人把这两个“特产”合而为一 , 成为“千岛湖方腊酱” 。
徐翀翔和徐田英是威坪茶合村人 , 也是县级非遗威坪辣酱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 十几年前 , 徐氏夫妇承包了村里一千多亩的高山地 , 种满茶叶、果树还有高山蔬菜 , 一猛子扎进农业创业里 。
最适合做酱的辣椒
威坪人做酱吃酱的历史悠久 , 可追溯至唐、宋年间 , 酱的口味也几经变化 , 据村里老人讲如今威坪辣椒酱口味是清末传下来的 。
那时威坪一带的老百姓家家都种辣椒 , 在生活贫苦的年代辣椒既是菜也是调味品 , 故而老百姓很珍惜辣椒 , 平时吃不完 , 就想法制成辣酱 。 为增加滋味 , 后来又把豆豉掺入其中 , 形成了现在的威坪辣椒酱滋味基础 , 而辣椒和黄豆则是必不可少的两味主料 。
徐氏夫妇做辣酱的辣椒和黄豆 , 都产自自家的高山农场 。 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坡上 , 昼夜温差大 , 还有夜露滋养 , 种出来的辣椒表皮光洁、个大肉厚 , 味道鲜辣不呛人 , 是最好的做酱辣椒 。
9月 , 高山辣椒成熟 。 高山田地珍贵 , 辣椒间种在茶田里 。 徐翀翔和徐田英 , 还有雇请来帮忙的村民 , 在一行行的茶树里寻找红彤彤的辣椒 。 只采红透的 , 不仅为了辣酱的颜色 , 也为了口味 。
今年夏天酷热干旱 , 对农业影响很大 , 哪怕是高山上也受到波及 。 过去的两个月里 , 找水浇灌作物是徐翀翔最重要的工作 。 好在农场附近有一条小溪没有干透 , 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 “先把水从小溪抽到蓄水池 , 再打到地里 。 ”
高山上的辣椒酱】尽管费心尽力 , 还是有一部分作物缺水 , 尤其是山下的山核桃树 , 缺水得厉害 , 叶子枯黄、果实干瘪 。 今年山核桃涨价 , 已成定局 。 在高山上 , 还有一批晚黄豆亟待霖雨 , 这是做辣酱豆豉的原料 。
“你们采访人员采访最怕下雨 , 我们真是盼着下一场好雨 。 ”尽管山中小溪还有水源 , 徐翀翔还是雇人在农场里再开挖一个蓄水池 。 “真是旱怕了 。 ”
农村的生活
徐翀翔把品牌取名“方腊” , 因为传说中方腊藏宝的山洞就在他承包的山地里 。 徐家祖上就是有名的制酱师傅 , 家传的“徐家酱”在乡邻间也颇有名气 。
徐翀翔和徐田英不但继承了祖传的配方 , 还开发出中草药辣酱、鲜鱼辣酱、鲜虾辣酱等多种新口味 。 草药的润、辣椒的辣、湖鲜的鲜 , 让人吃过之后念念不忘 。
从2009年农庄建成到今天 , 农场即是工作场所 , 也是住家所在 , 他们没有在城里购置房产 , 赚到的钱都投入了农场建设中 。 俩人在农庄住了十多年 , 生活简单 , 也有一些烦恼 。
徐田英在投身农业前 , 是一位幼儿园教师 , 至今仍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 辛劳了十几年 , 她的念想和全天下的妈妈一样 , 不是自己而是孩子 。 “儿子27岁了 , 该在县城里买套房子 , 为他结婚预备着 。 ”
老徐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这个提议 , 钱总是不够用 , 现在农村劳动力老化、紧缺 , 农场现代化改造将是一笔大投入 。 他的烦恼也和孩子有关“儿子没有回来接班的意思 , 不知道过几年他会怎么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