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风靡全国的“宝塔糖”,小朋友都吃过,为什么现在消失了

在我们儿时的记忆里 , 好吃的东西印象深刻 。 小时候谁不爱糖果 , 广大70后和80后同学应该对童年喜爱的大白兔奶糖、棉花糖之类如数家珍 , 毕竟那时候的物质生活比现在差多了 。
80年代风靡全国的“宝塔糖”,小朋友都吃过,为什么现在消失了
文章图片
还有一种特殊的“宝塔糖” , 80后同学应该也不会忘记 。 大家对这玩意的感触比较复杂 , 因为“宝塔糖”吃起来是甜的 , 实际上是一种“打虫药” , 用来驱除肚子里的蛔虫 。 其发挥功效后驱出的蛔虫容易引起感官不适 , 还是不说为妙 。
90后同学儿时吃的驱虫药大都不是那种宝塔糖了 , 换成了新一代的糖丸 。
新中国成立后 , 彻底消灭或者基本消灭了好几种危害很大的传染病 , 如天花、小儿麻痹症、疟疾以及丝虫病等 , 蛔虫病虽说不是大病 , 也是在八九十年代才总体控制住的 。 “宝塔糖”对此居功甚伟 。
80年代风靡全国的“宝塔糖”,小朋友都吃过,为什么现在消失了
文章图片
造型独特的宝塔糖
三四十年前 , 几乎全国人民都被寄生虫困扰过 , 像蛔虫、钩虫和蛲虫什么的 , 在农村尤其常见 。 因为当时整体卫生条件差 , 农村小孩都是玩泥巴长大的 , 渴了就喝生水 , 很容易感染寄生虫 。 成年人感染的也很多 。
蛔虫病的传播速度快 , 虫卵进入人体后 , 在体内游走 , 最后幼虫寄生在肠道 , 偷走人体摄入的营养 。 长大的蛔虫能在肠道里自由爬动 , 很难处理 。 如果用药物治疗 , 毒性小的没什么疗效 , 毒性大的又会损害身体 , 医生大为头痛 。
80年代风靡全国的“宝塔糖”,小朋友都吃过,为什么现在消失了
文章图片
到70年代末 , 打虫药“宝塔糖”开始在全国推广 。 这种药加入了一定比例的食糖和色素 , 在制药厂加工后有多种颜色 , 变成带棱的圆锥体 , 看上去像宝塔形状 , 因此得名 。
据说 , 一些小孩子夜里睡觉磨牙 , 就是一种蛔虫病的症状 。 此外 , 患者还会肚子痛、脸色差 , 或者脸上长白斑 。 一旦发现这种情况 , 家长就会给孩子吃打虫药 。 学校也会定期进行驱虫治疗 , 最早时候给学生发的就是宝塔糖 。
80年代风靡全国的“宝塔糖”,小朋友都吃过,为什么现在消失了
文章图片
宝塔糖
苏联援助
宝塔糖的原料取自一种菊科植物蛔蒿 。 蛔蒿花蕾的提取物可用于治疗蛔虫病和蛲虫病 , 毒性小 , 并不会杀死蛔虫 , 而是产生麻痹作用 , 让蛔虫无法附着在肠道上 , 达到驱虫的效果 。 所以含有蛔蒿提取物的宝塔糖还是比较安全的 。
我国1952年从苏联引进了极少量的蛔蒿种子 , 由专人护送到到国内几个农场种植 , 最后只有山东潍坊农场试种成功 。 为保密起见 , 对外宣称是“一号除虫菊” 。
80年代风靡全国的“宝塔糖”,小朋友都吃过,为什么现在消失了】起初 , 我国使用苏联援华的设备提取蛔蒿里的有效成分 , 打虫药可以批量生产了 。 但好景不长 , 由于某种历史原因 , 苏联终止对华援助 , 并撤走专家、收回设备;随后是国内持续多年的运动 , 大量蛔蒿原料被糟蹋 , 我们的工业生产一度受阻 , 打虫药未能普及 。
80年代风靡全国的“宝塔糖”,小朋友都吃过,为什么现在消失了
文章图片
蛔蒿
全面普及
当年就是这样 , 不用说科技含量很高的领域 , 连小小的打虫药生产也受制于人 。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试验 , 我国有了自己的宝塔糖生产设备 。 蛔蒿的种植面积也逐渐扩大了 , 产量猛增 。 到1979年 , 宝塔糖开始在全国推广 , 进入“全民打虫”的时代 。
打虫药“伪装”成彩色的宝塔糖 , 有红、白、黄、蓝等多种颜色 , 塞一颗到嘴里 , 味道酸酸甜甜 , 所以小孩子大都不抵触 , 只是很多人对驱出的蛔虫心有余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