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阳朱敏

本文转自:铜川日报
本报记者李阳朱敏
文章图片
为解决偏远乡村医疗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 , 我市推出“第一村医”工作机制 , 从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选派年轻优秀医生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担任“第一村医” , 开展走村入户的医疗帮扶工作 , 村医们成为村民健康的守护者 。
陈娜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的一名儿科医生 , 也是市卫健委第五批“第一村医”的其中一员 。 她被派驻到王益区黄堡镇新村、五星村、李家沟村担任“第一村医” , 负责辅助乡医做好公共卫生工作 , 随访监测慢病患者、进行健康体检、登记上传居民健康数据 , 交流儿科疾病及儿童保健相关知识 , 辅助乡医持续开展各类中医适宜技术以及参加义诊、家庭访视等 。
驻村以来 , 陈娜深切地感受到 , 经过前四批“第一村医”的努力 , 乡医对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的诊疗逐渐规范化 , 业务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其次 , 中草药、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的广泛开展 , 受到村民的普遍好评 。
入户随访中 , 当碰到曾在北中医孙思邈医院就诊的患者需要复诊的情况 , 陈娜便立即电话联系其曾经的主管医生 , 约定复诊时间 , 既方便了患者 , 同时也拉近了医患关系 , 起到上下级医院桥梁纽带的作用 。
依托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 , 陈娜还联合镇卫生院医生、乡村医生和“第一村医”组成义诊团队进行巡诊 , 在义诊的同时进行政策及健康教育宣传 , 给患病群众一一进行健康指导和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 及时满足村民在健康方面的需求 , 引导村民提高健康意识 , 提高对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认识 。 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 闲暇之余 , 陈娜做了多种疾病健康宣教课件 , 如过敏性紫癜和川崎病预防、小儿常见传染病预防以及小儿咳嗽病的中医治疗等等 , 通过理论学习 , 进一步提高乡医的诊疗能力 , 降低患儿疾病风险程度 , 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科医生的作用 。
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年患者 , 陈娜利用空闲时间翻看相关资料 , 或者请教医院专科医生及时充电 , 以更加专业的知识协助乡医服务好患者 。 在村里坐诊时 , 陈娜发现村里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 , 留守儿童大都是老人在看管 , 由于环境因素 , 很多老人不懂科学育儿知识 , 出现不同程度的护理喂养问题 , 孩子挑食偏食、爱吃零食的现象普遍存在 。 老人疼爱孙子 , 认为零食也是好东西 , 于是家中零食不断;孩子不乖乖吃饭 , 就用手机、电视哄着吃 , 还有不良的卫生习惯等等 , 这些都对孩子的健康影响很大 。 每当有带孩子来诊室的家长 , 陈娜都会对孩子的喂养及护理情况进行询问 , 及时发现问题并告知家长 , 耐心指导其如何正确喂养和护理 。
陈娜记得曾在五星村坐诊时 , 接诊了一名长期食欲缺乏的患儿 。 在仔细查体问诊过程中 , 发现是因为孩子家长护理不当所致 。 陈娜经过耐心讲解 , 改变了家长的育儿观念 。 她结合小儿捏脊 , 配合摩腹手法 , 与本村乡医一起处方用药调理 。 陈娜还将简单的手法传授于家长 , 患儿家长非常满意 , 对不打针不吃药的小儿推拿手法表示赞赏和认同 。 这也给了陈娜很大的鼓舞 , 使她对“简、便、效、廉”的中医适宜技术 , 尤其是被称为“绿色医疗”的小儿推拿术感到骄傲 。
“‘第一村医’下乡是帮扶 , 更是交流学习 。 作为基层医务人员 , 乡医必须是全科医师 , 他们涉猎的临床知识比较广 , 服务对象多是文化水平偏低的老年村民 。 他们如同亲人一般随和 , 且用通俗的语言在说笑中和患者沟通 , 既减轻了患者的思想负担 , 又缓解了患者的病痛 。 患者在就诊时没有拘束、压迫感 , 大大提高了依从性 , 也改善了医患关系及就医氛围 , 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 ”陈娜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