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李保柱: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系传抄之误

肝脏|李保柱: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系传抄之误

李保柱: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系传抄之误本条是仲景针对太阳病3/8阶段的病人 , 由于医者的误治或治不得法出现的变证而设的方法论 , 宋本《伤寒论》在此条文前无“太阳病”三字 , 而桂林本则有 , 显系宋本传抄有误 , 正确条文应该是“太阳病 , 服桂枝汤 , 或下之 , 仍头项强痛 , 翕翕发热 , 无汗 , 心下满 , 微痛 , 小便不利者 , 桂枝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
对于此条历来争议颇多 , 有言此条是“去桂”者 , 有言此条是“去芍”者 , 还有言此条是“不去桂”者 , 究竟孰是孰非 , 至今尚无定论 , 其实 , 若从理法方药的整体角度看此条文 , 则诸多困惑 , 一朝冰释 。 在太阳病3/8的初始阶段 , 用桂枝汤是正治之法 , 本来是用桂枝汤微发其汗 , 但是由于医者的治不得法 , 而导致服用桂枝汤后 , 出汗过多 , 而汗乃心液 , 汗乃津液所生 , 汗多则亡阳 , 怎么能去桂枝呢?或者医者在有表证情况下 , 误用下法 , 而导致下多亡阴 , 损伤津液 , 酸甘可以化阴 , 怎么能够去芍药呢?所以 , 仲景先师在针对这种误治而出现的变证情况下 , 设立了这条补救的方法论 。 由于在太阳病3/8阶段 , 用桂枝汤治不得法 , 或更误用下法 , 造成表邪不解 , 且有入里之势 , 即“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之太阳3/8表证仍在 , 由于误治伤津 , 故而“无汗” , 由于邪有入里之势 , 故而“心下满 , 微痛” , 此满和微痛 , 关乎太阴2/7之里 , 其“小便不利者” , 更关乎阳明1/6之肾 , 气数图示:3/8传2/7传1/6 , 对于这种表里俱病 , 单用桂枝汤不但无用 , 而且还有害 , 所以仲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 , 加白术茯苓两味药 , 表里兼顾 , 一则可解太阳3/8之表邪 , 二则可治太阴2/7之里邪 , 三则可治最关键的阳明1/6之肾 。 本条文的关键之处是小便不利 , 而小便不利者又关乎肾 , 因为肾主大小便 , 肾与膀胱为表里 , 肾寒则遗 , 肾热则闭 , 若从方药配伍来看 , 桂枝辛温入肝 , 白芍酸寒入肝 , 辛酸相合化甘 , 以达缓肝平肝之效 , 大枣炙甘草甘温之品入脾 , 生姜辛热之物也入脾 , 甘辛相合化苦 , 以达燥脾健脾之效 , 之所以在桂枝汤基础上加白术茯苓者 , 是因为白术苦温入肾 , 茯苓甘淡入肾 , 苦甘相合入肾化咸以生津液 , 津液生则无汗”可有汗 , 津液生则小便可利 。 世人只知道白术茯苓可健脾燥湿 , 更知道茯苓可利小便 , 但却不知其中的道理 。 肾有实 , 则小便不利 , 而泻肾之药非甘淡的茯苓莫属 , 发汗多则损伤心液 , 而心液之生非咸莫属 , 白术茯苓苦甘相合正可化咸而生津液 。 太阳3/8表邪入里化热 , 肺首受其害 , 而咸能泻肺 , 则又离不开苦甘的白术茯苓 , 由此可知 , 本方具有平肝健脾补肾之功 。 如果去桂或去芍都会影响疗效 。 经方配伍奥妙无穷 , 以性味为纲 , 以主治为目 , 以五行学说为枢纽 , 其中的要旨非浅学所能明白和应用 , 后人不解经方配伍之原则 , 于是用唐宋以来的方药知识强解《伤寒论》方 , 有合有不合亦是必然之事 。 更有人言仲景避而不谈五行 , 非不谈也 , 而是隐而不显 , 百姓日用而不知也 。
文章转自公众号:伤寒大数【肝脏|李保柱: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系传抄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