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的路 72岁的他“走”了5小时

本文转自:杭州日报
5分钟的路72岁的他“走”了5小时
破解“就医延迟”五大院士共话城市心脑血管病防治“拱墅模式”
5分钟的路 72岁的他“走”了5小时
文章图片
5分钟的路 72岁的他“走”了5小时
文章图片
5分钟的路 72岁的他“走”了5小时
文章图片
张邢炜为社区居民义诊 。
采访人员柴悦颖通讯员朱韵熙
“有人得了无痛性心梗没有察觉 , 有人突发胸痛以为只是吃撑了 , 尽管目前医院胸痛的救治流程有了很大进步 , 但患者‘就医延迟’的现象仍然普遍 。 ”9月24日 , 由杭师大附属医院主办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与医联体建设”院士论坛开幕 。 现场 , 杭州市拱墅区心脑血管病防治协会揭牌 , 同时发布紧密型医联体下胸痛救治模式 。 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尚永丰、葛均波、陈义汉、宋保亮五大院士齐聚杭城 , 共话心脑血管疾病基层防治 。
杭师大附属医院院长、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拱墅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协会会长张邢炜提到 , 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高居榜首 , 平均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 推算心血管病患人数有3.3亿 , 防控形势严峻 , 拐点仍未到来 。
从缩短心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救治时间 , 到形成城市心脑血管病防治“拱墅模式” , 杭州已有新举动 。 杭师大附院党委书记刘新功表示 , 未来 , 杭师大附院将引进院士大咖 , 通过紧密型医联体 , 培养一批“前哨”家庭医生 , 打造城市心脑血管病防治“拱墅模式” , 守护城北百姓健康 , 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提供防治思路 , 助力健康共富 。
家门口就是医院他突发心梗拖延5小时熬到休克
“突发心梗 , 一段不过5分钟的路 , 老爷子硬是想熬一熬 , 熬到心源性休克 , 太可惜 。 ”提到曾救治过的一位老年患者 , 张邢炜至今记忆犹新 。
72岁的王师傅家住拱宸桥边 , 家门口就是杭师大附院 , 当天午饭后 , 他感觉上腹部有点难受 , 心想可能是吃多了 , 便吃了点胃药后上床躺着 , 想熬一熬 。
大半个小时后 , 老伴马阿姨走进房间 , 看王师傅辗转反侧 , 额头冒汗 , 便给小儿子打了电话 。 那头 , 儿子小王正在开会 , 没注意来电 , 等回拨过去 , 已是下午4点多 。 怕耽误儿子工作 , 马阿姨只简单讲了几句:“你爸刚才人很难受 , 现在已经睡着了 , 你下班后回家一趟吧 。 ”
5分钟的路 72岁的他“走”了5小时】小王有些担心 , 嘱咐母亲 , 先去瞧一瞧爸爸 。 马阿姨走进房间 , 这才发现老伴呼之不应 , 急忙让小王赶回家 , 背着父亲下楼往医院赶 。 这一折腾 , 王师傅足足耽误了5个小时 。
“检查发现 , 老爷子突发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 。 ”张邢炜回忆 , 尽管做了急诊手术 , 但由于耽搁太久 , 王师傅的心肌已大面积坏死不可逆 , 康复后心功能受到很大影响 。
延迟就医现象普遍95%的心梗可被预防或救治
对心衰、心梗等心血管意外的患者来说 , 时间就是生命 。
“心梗的黄金救治时间是6小时 , 最好在2小时内就医 。 但目前国内心梗患者从发病到入院 , 平均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 , 在德国 , 平均时间仅为32分钟 。 ”原因是多方面的 , 北大一院教授、杭师大附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霍勇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杭师大附属医院名誉院长葛均波分析 , 关键是改善院前救治体系 , 尽可能改变患者就医延迟的现象 , 使整个救治体系衔接顺畅 。 “我们国内不少中老年患者出现胸痛后总是想着熬一熬 , 直到忍不住才联系子女 , 80%的患者没能第一时间想到拨打1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