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脉搏,照样是大活人充电续命,仿佛是奥特曼( 二 )


脉搏 , 一向被视为生命活动的象征 。 有趣的是 , 安装了第三代离心泵人工心脏的患者将从此感受不到脉搏 , 却仍能像常人一样存活 。
宋江伟解释说 , 正常的心脏是通过收缩来完成血液循环的 , 心脏挤压血液进入动脉时 , 动脉突然膨大 , 于是产生了脉搏 。 而离心泵人工心脏就像一台抽水机 , 血流是平稳的 , 也就没有了脉搏 。
根据部分或全部替代自然心脏的功能和作用 , 人工心脏又可分为全人工心脏和心室辅助装置 , 其中后者应用更为广泛 , 成为心衰救治的主角 。
目前 , 人工心脏用于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主要有三方面的应用——
1.过渡到心脏移植 , 对病情危急的终末期心衰患者 , 一时没有合适供体 , 或者当时的身体状况不适合做心脏移植 , 先用人工心脏生存下来 , 待身体状况改善 , 有理想的供体时再把人工心脏拆除 , 进行心脏移植;
2.过渡到心脏功能恢复正常 , 部分急性心衰患者 , 通过植入人工心脏 , 几个月后心脏功能逐步恢复正常 , 再拆除人工心脏;
3.作为终点的治疗 , 长期用人工心脏辅助 , 目前在人工心脏辅助下存活最久的已达15年 。
目前 , 无论是第几代人工心脏 , 都必须靠外源性的电源供给能量 , 由一根泵缆穿过体内“隧道”对其进行供电 。
王十七安装的人工心脏 , 每块电池能供电8小时 , 每天需要更换3次电池 , 对此他不忘自嘲 , “在我的认知中 , 需要充电才能够行动的 , 就只有奥特曼 。 ”为了方便患者 , 国内外正在研发设计为人工心脏无线充电的方式 。
浙江首例病人恢复良好
不再气喘还能上下楼梯
在王十七乐观幽默的表达里 , 人工心脏手术就是个“小手术” , “就是把心脏拿出来 , 安一个磁悬浮的小泵 , 再把心脏放回去 , 缝上 。 ”
但其实 , 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是目前难度最高的心脏手术之一 , 全国只有少数医院有能力开展 。 2021年2月28日 , 浙大二院董爱强主任团队为一位50多岁的心衰患者成功植入人工心脏 , 这是浙江省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 , 也是人工心脏上市后华东地区的首例 。
老周是一位从业近二十年的果农 , 大约6年前开始感觉劳动后胸闷气急 , 后来症状逐渐加重 , 体力也逐渐下降 。
3年前 , 他因急性肺炎第一次住进了当地医院 , 住院期间检查发现他的左心室显著扩大 , 左心室的收缩功能弥漫性减弱 , 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 , 心力衰竭 , 予强心、利尿等对症治疗 , 症状有所缓解 。 但后来症状依然反复发作 , 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 , 频频住院 。
2021年春节期间 , 老周心衰再次发作 , 被紧急送到浙大二院抢救 , 他和家人第一次见到了大血管外科主任董爱强教授 。
一开始家里人想选择做心脏移植 , 可是等待了好几天后 , 迟迟没有相匹配的心脏 。 病情不等人 , 此时只剩下人工心脏植入这条唯一的路了 , 家人反复讨论后 , 最终接受了植入人工心脏的方案 。
这是一台极其复杂的手术 , 医生需要完成开胸、分离人工心脏囊袋、建立体外循环、二尖瓣修复、三尖瓣修复、植入人工心脏等高难度手术步骤 。 在心脏中心、麻醉手术部、重症医学、护理等多学科团队紧密配合下 , 董爱强团队顺利为他植入了一个左心辅助装置 ,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类人工心脏 。
术后 , 老周像个新生儿般重新学习呼吸、饮食、大小便、床上坐卧、下床活动、病房步行等等 , 最重要的是 , 慢慢习惯“一颗人工心在自己体内运转” 。
连接人工心脏的管道从他的腹腔穿出 , 约3米长 , 由稳定的防水材质制成 , 连接着控制器 , 洗澡时可以将控制器放到浴室外 。 从此 , 老周到哪儿都背着一个书包 , 里面放的就是控制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