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原文朗读音频


求小石潭记练习题小石滩记练习
一、“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 主要记载事物 ,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 , 托物言志 。
二、理解性默写: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答: 隔篁竹 , 闻水声 , 如鸣佩环 , 心乐之 。伐竹取道 , 下见小潭 , 水尤清冽
2、消失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答: 全石以为底 , 近岸 , 卷石底以出 ,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为岩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答: 潭中鱼可百许头 ,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 影布石上 ,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 往来翕忽 , 似与游者相乐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或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
答:青树翠蔓 , 蒙络摇缀 , 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 , 寂寥无人 , 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
5、写潭水清澈的句子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6、写潭的水源的句子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7、、写作者感受的句子_________ , _________ 。
8、写小石潭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一句话_________ 。
9、和“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一句是_________ 。
10、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动态句_________ , _________ 。
11、衬托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12、离开小石潭原因的句子_________ , _________ 。
13、《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似与游者相乐” 。
14、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15、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
16、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17、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18、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凄清”
19、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全石为底、潭水清澈、竹树环合(幽静)
20、“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 ,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凄清寂静寂寞忧伤
21、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 , 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
“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三、问题
1、文章第一段“全石以为底”句有什么作用?
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 , 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
2、文章开篇落笔不凡 , 未见其景先闻其声 , 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 , 不同凡响 , 文中哪一句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果的原因?
“全石以为底 , 近岸 , 卷石底以出 , 为坻 , 为屿 , 为堪 , 为岩” 。
3、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 , 才“下见小潭” , 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 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
4、“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 , 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 , 人迹罕至 。
5、一切景语皆情语 。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 , 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答:被贬心中愤懑凄苦 , 只好寄情山水 , 获得暂时的快乐 , 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 , 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 , 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
6、.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 , 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
7、.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 并说明理由 。
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 , 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 , 动静结合 , 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
8、.为了发展旅游事业 , 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 , 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
答: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 , 这里石奇水清 , 游鱼相戏 , 四周竹树环抱 , 环境十分优美 , 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 , 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
9、中心:作者时而欢悦 , 时而忧伤 , 思想感情随景而变 , 借景抒情 , 情景交融 , 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
10、“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 , 这个说法有根据吗?
上文“斗折蛇行”是指溪说的;下文“其岸势犬牙差互”是指溪岸说的 , 这就是“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的根据 。
11、文中提到“乐”字 , 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
作者寄情山水 , 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 , 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 , 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 , 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 , 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 , 成为作者当时的心情的反衬 , 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 , 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
12、“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八个字 , 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 , 环境清幽的特点 , 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 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13、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 , 情趣盎然 ,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既表现河水的清澈 , 更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
14、作者在游小石潭时是否有物我两忘的体验?为什么他在这里匆匆记之而去?
欣赏潭中游鱼时有过 。想到自己寂寞的处境 , 渺茫的前途 , 忍受不了眼前这份空寂 , 故匆匆记之而去 。
15、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A抓住了溪流的斗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 。B比喻 。C形象写出小溪流的曲折 , 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 , 展现出小潭源的神秘和莫测 。
16、“其岸势犬牙差互 , 不可知其源”写出了潭水源头的神秘莫测 , 结合作者当时受贬谪的处境来理解 , 作者这样写可能有怎样的寄寓?
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 , 面对前途和未来 , 恰如这“不可知其源”的小溪 , 令人迷茫 , 看不到尽头 。
17、文中写游鱼 , 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有何作用?又说鱼“似与游者相乐” , 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
衬托水的清澈 。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 , 乐而忘忧的情怀 。
18、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景交融 , 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观鱼时心情与游览到最后心情有何不同?
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 , 融与自然的愉悦情感 , 观鱼者坐潭上 , 有“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之感 , 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 。
19、作者初发现小石潭时 , 先写“心乐之” , 久坐潭上 , 又感觉“悄怆幽邃” , “以其境过清 , 不可久居”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先写“乐”是初见小石潭时的心情 , “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 。作者是借游历山水寄托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 , 乍见小石潭的乐 , 是一种暂时的解脱;小石潭环境优美秀丽而遭人遗弃和冷落 , 加上小石潭凄清的环境 , 自然勾起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联想 , 悲伤苦闷之情和幽清的环境相契合 , 以致最后不得不离开 。
20、作者离开小石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小石潭源头的“不可知其源”与“明灭可见”使作者联想到前途的渺茫 , 潭的寂静又勾起了他遭贬的苦闷寂寞 , 因而游兴大失 。
21、作者写景如画 , 又寄情于景 , 对小石潭描写中已写出了作者个人情感和遭遇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请谈谈你的理解 。
作者初入小石潭 , “闻水声 , 如鸣佩环” , 被景物所吸引 , 心情愉悦 , 所以在他眼中游鱼“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 , 似与游者相乐” 。而小石潭源头“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正是作者对前途艰险的忧虑 , 使他感到前途渺茫 , 此时的小石潭在他眼中则是“悄怆幽邃 。凄神寒骨” 。这恰好是作者心中孤单寂寞的投影 , 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 。
22、综观全文作者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清幽冷寂景色和气氛 。透露出作者贬谪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
2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特点:幽静)
(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 , 孤凄悲凉 。)
24、结合课文内容 , 补全下列对联 。
坐潭上凄神寒骨观游鱼乐心怡情
碧水游鱼石潭景凄神寒骨游者情
望潭源斗折蛇行隐约可见想前路坎坷迂回渺茫无边
25、文章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你认为妙在何处?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的笔法有类似之处吗?
A、没有一笔涉及水,只说鱼“空游无所依” , 就使水的澄澈透明 , 鱼的生动传神 , 各尽其妙的显现出来 , 意境深 , 令人拍案叫绝 。B、有类似之处:写月不用月
26、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独特之处并分析作者为它作记的原因 。
小石潭景色美丽而凄清 , 这与作者被贬后郁闷而又故作解脱的闲情意趣和谐一致 。这正是作者为小石潭作记的原因
27、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 , 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 , 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 , 说几句劝慰的话 。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 。(限在40字以内)(2分)
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 , 能将“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 ,  。
28、《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相同:(1)它们均写景 , 一文摹写潭中景色 , 一文摹写院中月光 。两篇文章 , 都在景中寓情 。它们借景抒情 , 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 , 都因贬官 , 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 。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 , 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 。
(2)文中的写作手法 , 较为相似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 。
《小石潭记》一文 , 描写的是小石潭 , 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 , 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 描写的是月光 , 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 , 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
不同:
1. 两篇文章的心情感受有微殊 。
在《小石潭记》中 , 文章最后写到潭上的气氛 , 借景抒情 , 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 。文章的结尾处 , 就以“其境过清”收尽全篇 。因为景物稍有差异 , 故心情感受也有所不同 。
而《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是承天寺周围环境及其月色 。柳宗元身处潭边 , 苏轼步入庭院 , 都因被贬 , 各自产生的复杂感情大抵还是有所差异的吧 。虽然两篇文章都是情景交融 , 可《小石潭记》的写景方式是寓情于景 , 《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景是写景抒情的有机结合 。
2.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造成他们的文化心态是有所不同的 。柳宗元所处的朝代是唐朝 。他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而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 , 虽然被剥夺了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 , 但却使他有机会直接了解人民的痛苦生活 , 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 , 潜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被贬后 , 特别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 。因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 , 就寄情山水之间 , 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 , 叹息它的被埋没 , 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 。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 , 被网罗罪名 , 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 ,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 , 不得签署公事 , 不得擅离安置所 , 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
这篇仅有80多字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在贬斥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 , 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 , 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它好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 , 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月光曲 , 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 , 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
3.个性不同 , 造成两位作者的文风也有所不同 。
柳宗元为人压抑 , 在永州 , 那10年的放逐生活 , 加上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被剥夺 。他在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后 , 潜心着自己的创作 。可43岁的柳宗元 , 等待着他又是苦痛 。元和十年(815) , 这时他正好43岁 , 大有作为之时 , 被召回长安 , 但很快又被派到柳州当刺使 , 去的地方更僻远了(今属广西) 。两次流放 , 长期抑郁 , 健康状况恶化 , 年仅47岁的柳宗元终于在柳州病逝 。
、苏轼为人旷达 。试想 , 一个被抛出喧嚣的功名利禄之场的“闲人”却能有这份“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 , 许是较为旷达的吧 。这样的“闲人” , 从官场仕途的失意者 , 变为大自然的骄子 , 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 , 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 , 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 。是啊 , 苏轼他的情怀很豁达 , 在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中 , 他含蓄表达的就是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他的文风在此文中 , 就有所反映 。
4.文章的格调不同 。
柳宗元的文章凄寒 , 苏轼的文章闲旷 。
《小石潭记》中 , 写道 , “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 不可久居 , 乃记之而去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 , 这样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其余文章所及作者的格调 , 这里 , 笔者就不多展开详述了 。
4、联系上下文 , 再结合你的生活经验 , 说说看 , 为什么小石潭的水声“如鸣佩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 , 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 。如第2段对潭水的描写 , 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 , 但无一处不在写水 。请你就此做些品析 。
《小石潭记》相关内容?一. 教学内容:
《小石潭记》
二、重点、难点:
1、诵读全文 , 体会作者的情感 。
2、按照游览顺序 , 分析课文内容 。
3、掌握情随景生 , 情景交融的写法 。
三、新课讲授:
1. 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简介:
柳宗元 , 字子厚 , 河东人 , 也称“柳河东” , 唐代著名文学家 , 思想家 , 曾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 。改革失败后 , 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 , 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 , 与当权派同流合污 。这一时期 , 他的作品有的寄情山水 , 抒发个人的抑郁和苦闷;有的反映当时人民的疾苦和愿望 , 谴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等 。《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 , 都是他被贬永州时期的代表作品 。
《永州八记》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
2. 文言字词注音:
卷石(quán)参差(cēncī)寂寥(liáo)摇缀(zhuì)隶(lì)
悄怆(qiǎochuàng)俶尔(chù)佁然(yǐ)嵁(kān)
翕忽(xī)幽邃(suì)坻(chí)
3. 朗读课文:
4. 文言词语总结: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 , 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 , 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 , “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 , 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 , 当“作为”讲)
②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为岩 。(动词 , “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 , 水尤清洌(形容词 , 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 , 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 , 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 , 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 , 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 , 交错)
5. 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 , 隔着竹林 , 听到了水声 , 好像佩玉、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越响声 , (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于是)砍倒竹子 , 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 , 看到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水潭 , 潭水特别清凉 。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 , 靠近岸边 , 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 成为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岩石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和翠绿的茎蔓 , 遮掩缠绕 , 摇动下垂 , 参差不齐 , 随风飘拂 。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 , 都好像在空中游动 , 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 , 鱼的影子映到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的 , 一动不动 , 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 , 来来往往 , 轻快而又敏捷 , 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
向小潭的西南方向望去 , (溪身)像北斗星那样的曲折 , (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 时而看得见 , 时而看不见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 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
坐在石潭边 , 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 , 寂静寥落没有别人 , 这气氛使人感到心情凄凉 , 寒气透骨 , 幽静深远 , 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 , 不可以长时间停留 , 就题字离去 。
一同去游览的人 , 有吴武陵、龚古 , 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 , 一个叫奉壹 。
6. 整体感知:
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
第一部分(第1段)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 。可分两层 。
第一层(开头到“水尤清洌”)写小石潭的方位和循声发现它的情况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指明了小石潭的方位 。“小丘” , 即前一篇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说的小丘 , 是小石潭方位的参照物 。“隔篁竹 , 闻水声 , 如鸣佩环 , 心乐之 。”水声悦耳 , 引动了作者的好奇 , 当然要去看个究竟 。“伐竹取道 , 下见小潭”是寻到小石潭的经过 。“伐竹取道” , 与上文的“隔篁竹”呼应 , 又为后文的“四面竹树环合 , 寂寥无人”设下伏笔 。“水尤清洌” , 循声而来 , 直写潭水 , 极其自然 。“尤”字 , 是拿它与前篇的钴鉧潭相比 。
第二层(“全石以为底”到本段结尾)写小石潭的概貌 。“全石以为底” , 着意突出了一个“石”字 , 又暗含了一个“小”字 。“近岸 , 卷石底以出”形成坻、屿、嵁、岩 , 真是造化奇特 , 令人感到神妙无比 , 再抬头环顾潭的四周“青树翠蔓 , 蒙络摇缀” , 在轻风中“参差披拂”的景象 , 不仅使人感到小石潭的神奇 , 而且深感它的秀美 。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的水源 。也分两层 。
第一层(第2段)写潭中游鱼的情趣 。“潭中鱼可百许头 , 皆若空游无所依 。”对潭中游鱼数目竟一目了然 , 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洌” , 又暗示了石潭之小 。“空游无所依”也贴切地描绘了鱼儿的动态 。“日光下澈 , 影布石上 , 佁然不动”写静态 , “俶尔远逝 , 往来翕忽”写动态 。从这动静交错的描写中作者刻意抒写了鱼儿的“欢乐” , “似与游者相乐” 。人迹罕至 , 幽深寂静的环境 , 竟透出如此盎然生意 , 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 。短短的几十个字 , 把物态、物情、感受全写出来了 。
第二层(第3段)写潭的水源 。“潭西南而望”写水源方向 。抬头远望 , 这一层是由近及远地写 。“斗折蛇行” , 北斗横陈 , 静态 , 蛇行蜿蜒 , 动态 。“明灭可见” , 写远望那溪流时隐时现的景观 。“其岸势犬牙差互” , 用几个字扩展一笔 , 写出了溪流的“岸势” 。而溪水来路迷离扑朔“不可知其源” , 更使人感到又有一层神秘 。文句虽短 , 但韵味隽永 。
以上两幅图画 , 一幅是潭的近景 , 一幅是潭的远景 , 写得都极为真切 。
第三部分(第4段)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
“四面竹树环合 , 寂寥无人”照应了开头的“隔篁竹” , 又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清幽 。“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 它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 , 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 , 反映了当时很压抑的心境 。“以其境过清 , 不可久居”写了他离开小石潭的原由 。这一句是“曲笔”;并非是作者的游兴已尽 , 实在是触景生情 , 忧伤之至 , 不能不赶快离开这儿了 。从这层意思上 , 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的痛苦 。
7. 问题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为底” , “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 , 说明“石潭”的不一般 。“青树翠蔓 , 蒙络摇缀 , 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 , 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 影布石上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 往来翕忽 , 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 , 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潭西南而望 , 斗折蛇行 , 明灭可见 。”用形象的比喻 , 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
(3)文中的“动”与“静” 。
①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 。就小溪本身来说 , 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 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 , 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 , 这是流动的 。用了这两个比喻 , 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 , 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 , 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 , 静动相对 , 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 , 使人感到像是“空”“无” , 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
(5)文中的“景”与“情” 。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 , 寓情于景 , 情景交融 。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 , 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 , 如鸣佩环” , 但却无人赏识 , 四周被竹围抱 , 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 , 触景伤情 。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 , 政治上受挫折 , 生活上不习惯 。因此 , 他寄情山水 , 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 , 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 , 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
在第一段 , 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 , 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 , 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 , 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 , 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 , 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 , 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
8. 小结: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 , 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语言简练生动 , 景物刻画细腻、逼真 , 情景交融 , 充满了诗情画意 , 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为坻(dǐ)参差披拂(cēn)隔篁竹(huáng)
B、佁然不动(yǐ)俶尔远逝(cù) 卷石底以出(juǎn)
C、往来翕忽(xī)悄怆幽邃(chuàng)青树翠蔓(màn)
D、犬牙差互(cī)寂寥无人(liào)斗折蛇行(dǒu)
2.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下见小潭 , 水犹清冽 。
B、日光下澈 , 影布石上 , 佁然不动 。
C、闻水声 , 如名佩环 。
D、为坻 , 为屿 , 为堪 , 为岩 。
3. 解释下列加点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如鸣佩环 , 心乐之()
(3)蒙络摇缀()()
(4)佁然不动()
(5)俶尔远逝 , 往来翕忽()()
(6)斗折蛇行 , 明灭可见()()()
(7)其岸势犬牙差互 , 不可知其源()()
(8)四面竹树环合 , 寂寥无人()()
(9)凄神寒骨()()
(10)悄怆幽邃()()
4. 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岸 , 卷石底以出形容词作动词 , 靠近 。
B、四面竹树环合意动用法 , 以……为环 。
C、伐竹取道 , 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 , 向下 。
D、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动词 , 在空中游 。
5. 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
隶而从者 , 崔氏二小生跟随
B、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可以
C、下见小潭 , 水尤清洌清澈
以其境过清冷清
D、以其境过清因为
卷石底以出来
6. 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1)四面竹树环合 , 寂寥无人 。()
A、(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 , 寂寞空旷没有别的人 。
B、(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 , 静悄悄地 , 没有别的人 。
C、(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 , 静悄悄地 , 没有别的人 。
D、(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 , 没有别的人 , 感到寂寞 。
(2)隶而从者 , 崔氏二小生 。()
A、我带着一同去的 , 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
B、跟着一同去的 , 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
C、跟着一同去的 , 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
D、我带着一同去的 , 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
7.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伐竹取道 , 下见小潭 , 水尤清洌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3)俶尔远逝 , 往来翕忽 , 似与游者相乐 。
(4)以其境过清 , 不可久居 , 乃记之而去 。
(5)寂寥无人 , 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
8. 文学常识填空:
《小石潭记》选自 , 作者 , 朝著名家 。他在做永州司马时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 , 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 。请再任意写出他的两篇作品:、 。
9. 背诵默写:
(1)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岸势犬牙差互 , 不可知其源
B、近岸 , 全石以为底 ,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为岩
C、坐潭上 , 竹树四面环合 , 寂寥无人
D、青树翠蔓 , 蒙络摇缀 , 参差披拂 。
(2)与原文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隶而从者 , 崔氏二小生:曰恕己 , 曰奉壹 。
B、潭中鱼可百许头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C、俶而远逝 , 往来翕忽 , 似与游者相乐 。
D、隔篁竹 , 闻水声 , 如鸣佩环 , 心乐之 。
(3)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
(4)“我”发现并寻到小石潭的经过是 ,  , …… , …… 。
(5)第3段中写溪流曲折、时隐时现的句子是 ,  。
(6)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 , 又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和压抑的心境的句子是 ,  。
二、综合性学习:
1. 姓名诗在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广为使用 , 它一经文学大师曹雪芹的天成妙手 , 立即染上了一层神秘而又深刻的戏剧色彩 。且看第二回 , 刚刚补授了应天府的贾雨村 , 新官上任 , 不免不谙为官之道 , 碰上薛蟠打死冯渊案 , 就要发令缉凶 。门子虽为小吏却知晓其中厉害 , 赶紧拿出一张“护官符”来 , “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语口碑” , 曰:
贾不假 , 白玉为堂金作马 。
阿房宫 , 三百里 , 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
东海缺少白玉床 , 龙王来请金陵王 。
丰年好大雪 , 珍珠如土金如铁 。
这张“护官符”上隐含了《红楼梦》中有权有势的四大家族的姓氏 , 你知道指的是哪四大家族吗?
2. 《红楼梦》中 , 贾宝玉梦游太虚仙境时 , 作者曹雪芹借宝玉之手 , 给我们翻开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红颜淑女们象征她们生命历程的姓名诗和姓名画 。下面的两首判词 , 你知道写的是哪三个女子的命运吗?
可叹停机德 , 堪怜咏絮才 。
玉带林中挂 , 金簪雪里埋 。
霁月难逢 , 彩云易散 。
心比天高 , 身为下贱 。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 , 多情公子空牵念 。
3. 下面这副对联的谐音包含了四位古人的名字 , 你看出他们是谁了吗?
两船并行 , 橹速不如帆快 。
八音齐奏 , 笛清难比箫和 。
4. 悲哉!秋之为气 。
惨哉!谨其可怀 。
你知道这副对联的创作意图吗?
三、阅读:
文段一
潭中鱼可百许头 ,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 影布石上 ,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 往来翕忽 , 似与游者相乐 。
1、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
2、文中第1句话显示了石潭的什么特点?
3、本段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游鱼的动态?有什么作用?
文段二
坐潭上 , 四面竹树环合 , 寂寥无人 , 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 以其境过清 , 不可久居 , 乃记之而去 。
1、本段文字中 , 哪些语句与前文“隔篁竹 , 闻水声 , 如鸣佩环”照应?简要说明理由 。
2、解释文中画线语句 , 并分析其作用 。
3、哪些语句交代了离开小石潭的原因 , 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文段三
西 江 月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 , 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 , 路转溪头忽见 。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
C、“惊”和“鸣”不是写“鹊”“惊”和“蝉” “鸣”的 , 而是说“鹊” “蝉” ,  “惊” “鸣” 。
D、“见”读“jiàn” , 见到的意思 。
2、词中以“”写乌云密布 , 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
3、从全词看 , 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 , 唤起了作者的愉快心情 。
【试题答案】
一、
1. C
2. B
3. (1)向西 (2)喜欢它 (3)覆盖 缠绕 摇动 连结 (4)愣住的样子 (5)忽然 轻快敏捷 (6)像北斗七星一样 像蛇一样 或隐或现 (7)互相交错 源头 (8)包围 寂静 (9)使……凄凉 使……寒冷 (10)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深
4. A
5. D
6. (1)C (2)B
7. (1)砍伐竹子 , 开出一条道 , 看到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水潭 , 潭水特别清澈 。
(2)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 , 都好像在空中游动 , 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
(3)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 , 来来往往 , 轻快而又敏捷 , 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
(4)因为环境过于清冷 , 不能长时间地呆下去 , 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
(5)静悄悄的 , 再没有别的人 , (这气氛)使人心神凄凉 , 透骨的寒冷 , 真是寂静极了 , 幽深极了 。
8. 《柳河东集》 柳宗元 唐 文学 《永州八记》 《江雪》 《捕蛇者说》
9. (1)A (2)C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4)隔篁竹 闻水声 伐竹取道 (5)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6)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二、
1. “贾”指宁荣二公之后;“史” , 保龄侯尚书史公之后;“王” , 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雪”即薛 , 紫薇舍人薛公之后 。四句诗隐含《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代称 。
2. 第一首中 , “玉带林”三字倒读即“林带玉” , 指林黛玉;“金簪”即宝钗 , 雪 , 谐音薛 , 指薛宝钗 。第二首说的是晴雯 , “霁月” ,  喻雨过天晴 , 寓“晴”字;“彩云”即雯 。
3. 鲁素、樊哙、狄青、萧何
4. 悼念秋瑾烈士
三、
文段一
1、写潭中游鱼的情趣 。
2、写出了潭小和清洌的特点 。
3、“日光下澈 , 影布石上 , 佁然不动”写静态 , “俶尔远逝 , 往来翕忽”写动态 , 从这动静交错的描写中写出了鱼儿的欢乐情景 。
文段二
1、“四面竹树环合”与前文“篁竹”照应 , “寂寥无人”写出了清净 , 才能做到“隔篁竹”而“闻水声 , 如鸣佩环” 。
2、(这气氛)使人心神凄凉 , 透骨的寒冷 , 真是寂静极了 , 幽深极了 。这八个字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 , 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 , 反映了他当时受压抑的心境 。
3、“以其境过清 , 不可久居”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触景生情 , 忧伤之至 , 只好赶快离开这里 。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的痛苦 。
文段三
1、 C
2、七八个星天外
3、丰收景象
《小石潭记》的全文节奏停顿及其原因《小石潭记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原因:根据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语来划分节奏 。
作品简介: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 , 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 , 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忧深冷寂 , 孤凄悲凉 。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 , 字子厚 ,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 , 柳出身于官宦家庭 , 少有才名 , 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 , 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唐宋八大家之一 ,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 并称“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 , 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 , 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 , 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 , 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说课稿 一、 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 全文不足二百字 , 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 , 观察入微 , 描摹细致 , 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 形似写景 , 实则写心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 , 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 , 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 , 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
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朗读-质疑、释句-赏析-探究的教学模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 , 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 ,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 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 , 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 , 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 , 其中抓住景物特点 , 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 , 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 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 。本文语言表达含蓄 , 寓意深刻 , 对八年级学生来说 , 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 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 , 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 , 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 , 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
三、 教法设想
“教无定法 , 贵在得法” ,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 , 而是主动的 。再者 ,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 , 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认为 , 教学千法 , 朗读为本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 , 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 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 。在难点的突破上 , 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 , 写作背景来达成 。
四、 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 ,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因此 , 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 。在疏通文意时 ,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 , 采用朗读法 , 圈点勾画法 , 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四人小组合作 。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 , 创造性阅读法 。这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
五、 教学过程
1、 导入
以学过的诗《江雪》导入  , 多媒体展示《江雪》 。引出唐代诗人柳宗元 。
设计意图:利用已学过的柳宗元的诗导入  , 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 从情感上拉近与作者的距离 , 引起共鸣 ,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使学生快速进入情景 。
2、 走近柳宗元 , 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 。学生交流后 , 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到“作家资料窗”中 。
柳宗元(773-819) , 字子厚 。河东人 , 世称柳河东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 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幼聪慧好学 , 21岁中进士第 。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 。永贞元年 , 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 , 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革新运动失败 ,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 , 永州之贬 , 一贬就是十年 。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 , 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这些山水游记 , 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 , 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 , 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 。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 。了解写作背景 , 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 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
3、整体感知 走近《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自读(扫除文字障碍)--听读--齐读
指导:读准字音 , 吐字清晰 , 声音洪亮;
读出节奏 , 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 , 读出感情 。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 , 其义自见” , 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 ,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 。教会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
(2)自读课文 , 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 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 , 小组内质疑 , 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 , 在交由大班讨论 。(实物投影)教师点拨 , 强调重点字词句 。
指导:a.用“猜”、“看”、“查”的手段知道词义 。
猜: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 , 根据对上下文大意的把握 , 猜测关键词的意思 。
看:利用好课文下的注释及文前文后提供的相关材料 。
查;查字典 , 并且还要选准所需的义项 。文章读得多了 , 词语的积累越多 , 猜测率就越高 , 词典也会翻得越少 。
b.采用卡片积累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多媒体呈现卡片)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 而不是由老师灌输 。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 ,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 ,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小组合作方式 ,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新课标指出“凭价学生阅读文言文 , 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 , 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
(3)课堂检测 巩固基础(重在词义句义)
解释下列家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 , 明灭可见 3、心乐之
4、以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无从致书以观 以中有足乐者
5、清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6、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7、 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2、青树翠蔓 , 蒙络摇缀 , 参差披拂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不可知其源 。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另外 , 也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
4、研读课文 分析品味
过渡: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 仿佛置身其境 。自古以来 , 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以 , 请你说说小石潭的魅力在何处?
指导:着重研读课文第二段 。先找出原句正确地读一读 。从内容、感受、写作技巧等多角度研究 。
设计意图:这一段作者采用的是“定点特写” , 是全篇中最为精彩的 。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正面侧面描写 , 动静结合 , 拟人手法 , 由情及景 , 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这样的佳段要引导学生品读 。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体会优美的景色 ,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
过度:如此优美得景色 , 让人乐在其中 , 但我们从文中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 , 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忧郁的感情呢?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指导学生从景物的特点中寻找信息)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 , 引导学生将情和景结合起来 , 通过对内容的分析 , 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 , 这就是寓情于景 , 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依据 , 意在培养学生的原文意识 。
5、探究作品 创造阅读
假如你是一位优秀的导游或园林设计师 , 请你为小石潭设计景点 。
指导:仿照曲苑风荷景点的设计
曲苑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 , 有上百个品种的荷花 , 红莲、白莲、洒金莲、并蒂莲等 , 莲叶田田 , 人从桥上过 , 如在荷中行 , 人倚花姿 , 花映人面 , 花人两相恋 。
设计意图:便于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语句含义 , 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阅读 。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 , 提高阅读质量” 。同时 , 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
6、课堂小结
说说学习文章后有什么收获 , 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
读准字音 , 吐字清晰 , 声音洪亮;
正确读原文: 读出节奏 , 停顿正确;
会读文章: 读出语气 , 读出感情 。
读相关材料:读作者介绍 读写作背景 读文史常识
疏通文意:猜、看、查
理解文意:结合背景 , 原文中找依据
7、 课外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游潭之人
2、课外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与本文对比 , 从写景特色、思想感情角度对比 。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 , 故设计第一题作业。设计第二题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文的写景特色 , 也进行能力的迁移培养 。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朗读一、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隔篁竹 , 闻水声 , 如鸣佩环 , 心乐之 。伐竹取道 , 下见小潭 , 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 近岸 , 卷石底以出 ,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为岩 。青树翠蔓 , 蒙络摇缀 , 参差披拂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 往来翕忽 , 似与游者相乐 。
潭西南而望 , 斗折蛇行 , 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 , 不可知其源 。
坐潭上 , 四面竹树环合 , 寂寥无人 , 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 不可久居 , 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 , 龚古 , 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 , 崔氏二小生 , 曰恕己 , 曰奉壹 。

二、翻译: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 , 隔着竹林 , 可以听到水声 , 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 心里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 , 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 , 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 , 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 靠近岸边 , 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 , 翠绿的藤蔓 , 遮掩缠绕 , 摇动下垂 , 参差不齐 , 随风飘拂 。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 都好像在空中游动 , 什么依托也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 , (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 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 , 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 来来往往 , 轻快敏捷 , 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 ,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 时隐时现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 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

我坐在潭边 , 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 , 寂静寥落 , 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 , 寒气入骨 , 幽静深远 , 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 , 不可长久停留 , 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做恕己 , 一个叫做奉壹 。
小石潭记全文朗读xiǎo shí tán jì
小 石 潭 记
táng dài
唐 代
Liǔ ZōngYuán
柳 宗 元
cóng xiǎo qiū xī xíng bǎi èr shí bù  ,  gé huáng zhú  ,  wén
从 小 丘 西 行 百 二 十 步  ,  隔 篁 竹  ,  闻
shuǐ shēng  ,  rú míng pèi huán  ,  xīn lè zhī。
水 声  ,  如 鸣 佩 环  ,  心 乐 之。
fá zhú qǔ dào  , xià jiàn xiǎo tán  , shuǐ yóu qīng liè。
伐 竹 取 道 ,  下 见 小 潭  ,  水 尤 清 冽。
quán shí yǐ wéi dǐ  , jìn àn  , 
全 石 以 为 底  ,  近 岸  , 
juàn shí dǐ yǐ chū  ,  wéi chí ,  wéi yǔ  ,  wéi kān ,  wéi yán。
卷 石 底 以 出  ,  为 坻  ,  为 屿  ,  为 嵁 ,  为 岩。
qīng shù cuì màn  ,  méng luò yáo zhuì  ,  cēn cī pī fú。
青 树 翠 蔓  ,  蒙 络 摇 缀  ,  参 差 披 拂。
tán zhōng yú kě bǎi xǔ tóu  ,  jiē ruò kōng yóu wú suǒ yī。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  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rì guāng xià chè  ,  yǐng bù shí shàng  ,  yí rán bù dòng ;
日 光 下 澈  ,  影 布 石 上  ,  怡 然 不 动 ;
chù ěr yuǎn shì  ,  wǎng lái xī hū  ,  sì yǔ yóu zhě xiāng lè。
倏 尔 远 逝  ,  往 来 翕 忽  ,  似 与 游 者 相 乐。
tán xī nán ér wàng  ,  dǒu zhé shé xíng  ,  míng miè kě jiàn 。
潭 西 南 而 望  ,  斗 折 蛇 行  ,  明 灭 可 见。
qí àn shì quǎn yá cī hù  ,  bù kě zhī qí yuán。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  不 可 知 其 源。
zuò tán shàng  ,  sì miàn zhú shù huán hé  ,  jì liáo wú rén  , 
坐 潭 上  ,  四 面 竹 树 环 合  ,  寂 寥 无 人  , 
qī shén hán gǔ  ,  qiāo chuàng yōu suì。yǐ qí jìng guò qīng  , 
凄 神 寒 骨  ,  悄 怆 幽 邃。以 其 境 过 清  , 
bù kě jiǔ jū  ,  nǎi jì zhī ér qù。tóng yóu zhě : wú wǔ líng  , 
不 可 久 居  ,  乃 记 之 而 去。同 游 者 : 吴 武 陵  , 
gōng gǔ  ,  yú dì zōng xuán。Lì ér cóng zhě  , 
龚 古  ,  余 弟 宗 玄。隶 而 从 者  , 
cuī shì èr xiǎo shēng : yuē shù jǐ  ,  yuē fèng yī。
崔 氏 二 小 生 : 曰 恕 己  ,  曰 奉 壹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
翻译: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 , 隔着竹林 , 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 , 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 , 心里十分高兴 。砍倒竹子 , 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 , 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 , 潭水格外清凉 。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 靠近岸边的地方 , 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 , 露出水面 , 成为水中的高地 , 成为水中的小岛 , 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 , 成为水中的悬崖 。青翠的树木 , 翠绿的藤蔓 , 遮掩缠绕 , 摇动下垂 , 参差不齐 , 随风飘拂 。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 都好像在空中游动 , 什么依靠都没有 , 阳光直照(到水底) , (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 , 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 来来往往 , 轻快敏捷 , 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 ,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 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 一段明的看得见 , 一段暗的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 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 , 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 , 寂静寥落 , 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 , 寒气入骨 , 幽静深远 , 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 , 寒气入骨 , 幽静深远 , 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 , 不可长久停留 , 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 , 龚古 , 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 , 一个名叫奉壹 。
赏析:
构思新巧 , 结构严谨 。作者以游踪为序 , 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 。写小石潭 , 先写“声”(水声) , 后写“形”(潭中景物) , 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 , 后写“远望”(水源) , 最后概写环境 , 引发感触 。
这种构思既新颖 , 又自然 , 真是匠心独具 。文章按游览顺序 , 先写发现小石潭 , 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 再写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 , 最后记录了同游者 , 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原文朗读音频】关于小石潭记原文朗读和小石潭记原文朗读音频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 , 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