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伏是怎么算出来的

1、按我国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 ,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暑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暑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
2、暑伏又称三伏 , 暑伏的具体日期是由历法中的口诀“夏至三庚数头伏”确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暑伏)的第一天 。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 , 如庚子、庚寅、庚辰 。
3、“伏”可称“长夏” , “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其中“伏”为“土”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 。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 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 。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 , 火克金,金不敢出来 。就要潜伏一段时间 , “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
4、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 。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结束 。如果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出现庚日,则暑伏总计三十天 , 否则暑伏总计四十天 。
【暑伏是怎么算出来的】5、其中暑伏中最热的是中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