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治疗消渴病,张锡纯有一张妙方

糖尿病是一个又“老”又“新”的疾病 , 说其老 , 是因为我国古代中医对于糖尿病早有认知 , 而说其新 , 是因为近年来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在不断上升 , 现如今大家普遍认同的都是西医治疗糖尿病那一套 , 那么中医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治疗糖尿病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治疗消渴病,张锡纯有一张妙方
文章图片
糖尿病有三个阶段 , 很多人发现时都晚了
2020年《英国医学杂志》上一篇关于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的数据披露 , 调查数据显示 , 我国预计糖尿病患者总人数已超过1.29亿 , 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
尽管目前的医疗水平已经能够为大多数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 但这项慢性疾病依然每年以一定比例递增 , 且还存在不少“隐形病例”(未被诊断) , 可惜 , 治疗率及治疗达标率仍然普遍偏低 , 糖尿病严重威胁着我国国民的健康 。
糖尿病患者从前期到确诊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阶段一:患者已经存在糖尿病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 , 但是糖耐仍正常 。
阶段二:随着病情进展 , 出现糖尿病前期 , 患者会出现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或)糖耐量异常 。 这个阶段一般都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和临床表现 。
阶段三:进展为糖尿病 。 患者多通过体检、血糖化验等发现患病 , 待出现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 , 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等症状时 , 通常已经较为严重了 。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治疗消渴病,张锡纯有一张妙方
文章图片
从历代消渴名方透析糖尿病病机
糖尿病在中医病学称为消渴病 , 而对于该症的认识和治疗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 历代诸多医家对本病的病机与治疗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发 , 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 , “燥热”为标 , 治疗则以“清热润燥 , 养阴生津”为大法 。
消渴病的病机之本为阴液亏虚 , 关于消渴病的论述 , 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篇》:“夫五味人口 , 藏于胃 , 脾为之行其精气 , 津液在脾 , 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 肥者令人内热 , 甘者令人中满 , 故其气上溢 , 转为消渴 。 ” 。
《黄帝内经》认为 , 过食肥甘厚味 , 热从中生 , 耗伤津液 , 发为消渴病 。 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中 , 配伍以六味地黄丸 , 主治肝肾阴虚 , 精血不足 , 肺痿消渴 , 以及小儿生长迟滞等病症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 六味地黄丸具有增强免疫、降血压、降血糖等作用 , 为临床治疗消渴病的基本方 。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治疗消渴病,张锡纯有一张妙方
文章图片
肾阳不足是消渴病病机的一个重要方面 , 张介宾指出 , 肾阳不足 , 命门火衰 , 气不化津 , 津液不能上蒸于口 , 故见口渴;肾虚不固则尿多尿频;同时还可伴见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的症状 。 所以 , 治疗应选用温肾益气壮阳之法 。 现代临床针对消渴症病并属于肾气不足者 , 主要使用医圣张仲景创立的肾气丸 , 主治男子消渴、肾气不足 , 腰酸脚软 , 肢体畏寒等 。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治疗消渴病,张锡纯有一张妙方
文章图片
肺脾气虚是消渴症隐含的根本病机 。 消渴症的发生与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 脾胃虚弱为糖尿病的主因 , 根本的病理变化在于脾的转输功能失常引起水谷津液输布和利用过程紊乱或不平衡 , 一旦脾失健运 , 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可致清渴病的各种证候 。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素体虚弱均可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失职 , 津液不能上承以润肺 , 故口干多饮;气虚津液失于固摄 , 津液下流走泄 , 故小便频多;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 则燥热内盛 , 因而消谷善饥 。 对于脾胃气虚引起的消渴症 , 临床常用方有参苓白术散、黄芪汤、玉液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