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亲戚关系图表 中国人亲戚关系称谓

中国人亲戚关系图表,各亲戚关系称呼详解!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 。现代人对于很多称谓人们逐渐淡忘,甚至有人预言,叔叔、婶婶之类的名次以后将会消失 。看了中国人亲戚关系图,才知道原来很多叫不出的称谓是这样叫的啊 。着实大开眼界了一把 。非常有用的中国亲戚关系图,一起来看是怎么它是怎么解释的吧 。
中国人亲戚关系图表

中国人亲戚关系图表 中国人亲戚关系称谓

文章插图

中国人亲戚关系图表 中国人亲戚关系称谓

文章插图

中国人亲戚关系图表 中国人亲戚关系称谓

文章插图
亲戚关系表
亲属是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中国法律所调整的亲属关系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孙子女和外孙子女、儿媳和公婆、女婿和岳父母、以及其他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如伯、叔、姑、舅、姨、侄子女、甥子女、堂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等 。亲属不等于家庭成员,有亲属关系的人可能分属于多个不同的家庭;家庭成员并不绝对有亲属关系 。
亲戚称呼是指以自己为中心所确定的亲属成员,是建立在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汉族的亲戚关系条理例分明尊卑有序:比自己长一辈的称呼有姨父叔伯姑舅,同辈的有兄弟姐妹嫂等等,下一辈有侄甥等等 。中国人由于姻亲而产生的亲戚关系相当庞杂 。其派生出的各种称谓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 。
中国人亲戚关系图表一:
称呼对象称呼(称谓)对此自称父亲的父母祖父,祖母孙儿,孙女父亲的伯(叔)父/母伯(叔)祖父/母侄孙儿/女生(养)父/母父亲,母亲男(或儿),女儿父亲的兄/嫂伯父,伯母侄儿,侄女父亲的弟,媳叔父,婶母侄儿,侄女兄(哥),兄妻兄、哥,嫂嫂弟,妹伯(叔)父的子女堂兄,堂姐堂弟,堂妹弟,弟妻弟弟,弟妹兄,姊、姐姊(姐),妹姊、(姐)姐,妹妹弟,妹丈夫夫子(或夫君),某某(单称名或字)妻,某某(单称名或字)妻子吾妻(或贤妻),某某(单称名或字)夫,某某(单称名或字)子女儿、吾儿 ,女、吾女父,母兄(弟)子/女侄(或侄儿),侄女伯(叔)父,姑母儿子的子/女孙、儿孙(或某某),女、孙女祖父,祖母侄儿的子/女贤侄孙,贤孙女伯(叔)祖,伯祖母丈夫的亲父母公,公婆媳(或儿)丈夫的伯(叔)父/母伯(叔)父(翁), 伯(叔)母(或婶母)侄媳中国亲戚关系称呼表二:
称呼对象称呼(称谓)对此自称父亲的姐(妹)/姐丈(妹丈)姑母,姑丈侄(或内侄),侄女(内侄子)母亲的父/母外祖父,外祖母外孙,外孙女母亲的兄(弟),兄嫂(弟媳)舅父,舅母外甥,外甥女母亲的姐(妹),姐丈(妹丈)姨母,姨丈姨甥,姨 甥女妻子的亲父母岳父,岳母子婿(或婿)妻子的伯(叔)父母伯(叔)岳父,岳母侄婿兄(弟)的岳父母姻伯(叔)父,姻伯(叔)母姻侄,姻 侄女儿子的岳父母亲家翁,亲家母姻愚弟,姻愚妹姊、妹的丈夫姊(姐)丈,妹丈内弟(兄),姨妹(姊)姑(姨)家的兄嫂表兄,表嫂表弟,表妹妻子的兄弟内兄,内弟妹(姊)婿妻子的姊(妹)丈襟兄(弟)襟兄(弟)妻子娘家侄/侄女贤内侄(侄女)姑丈女儿的儿女贤外孙,贤外孙女外祖父,外祖母姐妹的儿女贤甥(甥女)愚舅(舅母)女儿的丈夫贤婿愚岳,愚岳母表兄弟的儿女贤表侄( 侄女)愚表伯(叔),愚表伯母(叔母)注:1、对他人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尊辈,将"家"字换成"先"字,如先祖父(或先祖考)、先祖母(或先祖妣)、先父(或先考、先严),先母(或先妣、先慈)、先兄、先姊;
2、对他人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平辈或晚辈,将"舍"字换成"亡"字,如亡夫、亡妻、亡弟、亡妹等;
3、称他人时加贤、爱等词,自称时加愚;表格中的"某某"代字或号 。
中国人亲戚关系称谓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汉族的亲戚关系条理例分明尊卑有序:比自己长一辈的称呼有姨父叔伯姑舅,同辈的有兄弟姐妹嫂等等,下一辈有侄甥等等 。中国人由于姻亲而产生的亲戚关系相当庞杂 。其派生出的各种称谓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 。
中国人亲戚关系图表 中国人亲戚关系称谓

文章插图
一、家族方面的称谓
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 。男的自称男或儿;女的自称女儿 。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
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 。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 。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女的自称孙女 。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 。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 。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 。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 。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 。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 令叔令伯母 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
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 。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女的自称侄孙女 。
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家字 。
对同胞兄弟姊妹称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 。男女自称同理 。对同族的兄弟姊妹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称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 。男女自称同理 。
称别人的兄弟姐妹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兄 姐前面加一个家字,弟 妹 前面加一个舍字 。男女自称同理 。
对自己的配偶,男称女谓妻妻子贤内助,自称夫;女称男谓夫婿,自称妻妻子 。
称别人的配偶,对男方可称兄道弟,对女方称嫂嫂夫人弟媳弟妹 。如果兄弟姊妹较多,前面加一个排行位数 。
对自己的子女称儿女儿,自称父或母 。
称别人的儿子谓令郎,女儿谓令爱;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谓小儿犬子,女儿谓小女,儿子媳妇谓儿媳 。
对兄弟的子女称侄侄女或在前面加一个贤字,男的自称伯叔,女的自称姑如已嫁人则称姑母 。
称别人兄弟的子女,在侄侄女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在自称的前面加一个愚字 。
对同姓而非同一家族的长者,祖辈,长辈、同辈,均按前面所述相称,写信问候前面要加一个宗字,表示是一个宗族 。
对过继的父母称寄父母义父母,男的自称寄男,女的自称寄女义女 。对于寄兄弟姊妹的称呼,除胞字不能相称外,其他一律相通 。
二、各亲戚关系称呼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 。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 。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
【中国人亲戚关系图表 中国人亲戚关系称谓】(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 。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 。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 。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 。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 。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 。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 。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
5、与父亲相关的亲戚称呼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 。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
6、与母亲相关的亲戚称呼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 。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 。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 。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成语“如丧考妣”,常用作谓语、状语,是指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痛,形容非常伤心和着急,今多为贬义 。可参见《尚书·舜典》:“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考”和“妣”最初是指父亲和母亲 。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 。“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 。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 。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 。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
9、与丈夫相关亲戚关系称呼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 。后又称“婆”、“婆婆” 。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 。近者称“公婆”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
10、与妻子相关亲戚关系称呼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