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间起止时间,划分春秋与战国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首先春秋战国时间起止时间,春秋与战国这两个并列而有不同时期的划分,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

春秋战国时间起止时间,划分春秋与战国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文章插图
1.国家形态:在春秋时期,国家通常被现代学者通称为(国野)(都鄙国家)意思是主要的领地都是由周王室、大夫、王家子弟所拥有的,各自有各自分封的土地,分别在不同的地理方位,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而最终归结于“周王室” 。(图1)在战国时期,国土面积的增大,因为战国期间的战争被后世称为“兼并战”所以当时的诸侯国都拥戴自己的国王,周王室已经“大权旁落”名存实亡,这时候的各国都有了明确的国界线,而且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施行“郡县制”早在战国中后期这种格局就已经逐渐显示雏形.(图2)
春秋战国时间起止时间,划分春秋与战国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文章插图
【春秋战国时间起止时间,划分春秋与战国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军事形态:在春秋时期,战争形势规模小,双方投入士兵数量少,战争的目的则是为了“争霸”彰显国力,所以说春秋时期战争犹如两个大男人切磋,在切磋之前两人会相互礼貌,也不会故意伤及性命,只打个输赢,颇有“君子”之风,并且在当时战争属于“上流社会的产物,平民与奴隶是没有资格参与战争,参与战争的人最低身份是“士”,战士一词就由此而来,因为各个诸侯国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宗室、血缘、多种关系,所以在春秋时期的战争类似于如今的奥运会,在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能力的提升,春秋时期的“争霸竞赛”早已满足不了当时各国的“君主”为了使自身实力更加强大,领土面积更加广阔,财富更加庞大,所以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战争,而这种战争的意图则是“兼并”由此以来,双方投入更多的军队,平民与奴隶也被武装之后送上战场,战争更是愈加惨烈,例如“秦赵长平之战,秦将白起一举坑杀赵国40万降兵,包括秦国灭楚之战,王翦倾全国之兵60万,大举攻楚 。
3.官僚制度:在西周、春秋时期,西周的诸侯是天子的臣子,春秋的大夫是诸侯的臣子,自己的封地也是世袭的,自己在自己土地上也是君主,称为“世禄”官职是氏族固定传承,并且在春秋时期“姓”与“氏”分明,姓是大宗,氏是小宗,同姓不能通婚 。到了战国时期,姓氏开始合流,证明氏族的概念逐渐弱化,个体概念逐渐增强,开始拥有了更严厉的国家法律,逐渐用“国法”代替“族规”
我分别从“国家形态”“军事形态”以及“官僚制度”三个方面来划分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不同,如果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提出.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位于周、秦两个王朝之间,始于公元前770年,当时正值西周覆灭、东周开始建立之际;止于公元前221年,此时秦始皇结束了各诸侯国连年纷战,建立了一统天下的大秦王朝 。
春秋战国时间起止时间,划分春秋与战国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文章插图

春秋战国时间起止时间,划分春秋与战国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文章插图

春秋战国时间起止时间,划分春秋与战国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文章插图
可见春秋战国这一历史时期,与东周王朝并立、先于大秦王朝 。其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自古以来充满争议:在史学界使用比较广泛的说法是以《史记·六国年表序》为依据,将公元前476年,也就是周元王登基的那一年作为分界点 。
春秋战国时间起止时间,划分春秋与战国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文章插图
另类“春秋”
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春秋”的名字有些与众不同 。
因为中国的历史时期大都以当时的朝代命名,比如唐宋元明清时期分别对应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或者以概括当时并列的数个政权,比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末五代十国,还有咱们今天说的“春秋战国时期”之“战国” 。
但“春秋”这一历史时期的取名依据似乎没有遵循以上套路 。所以问题来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取名“战国”好理解,但为什么叫“春秋”?这与当时的史料以及整个社会中人们生产、生活的活动特点有关 。
“春秋”源自《春秋》
虽然春秋本质上还是属于东周时期,但是当时天下大局已发生改变:周王室天地共主的地位日益衰微,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各诸侯国势力日渐强大,这一历史时期的个性难以被同时期的周王朝掩盖、甚至有超过周王朝的势头,所以史学家们要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时期载入史册 。
我们今天看到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都是由史官划分的 。“春秋”这个名字最早出自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这并不是望文生义,因为史料《春秋》记述的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前722年-前481年)的那段历史,其时间起止点与史学界主流说法的“春秋时期”的时间年限(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大致吻合 。
《春秋》源自当时的“春秋”
史官之所以取名为《春秋》同当时的现实背景密切相关 。我们今天看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但若深究渊源会发现:在古代历法中春秋二季的概念要早于夏冬两季,在西周早期以前只有春秋而没有冬夏的说法 。
春秋二季的概念不仅先于冬夏,而且重于冬夏 。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春秋两季是一年中农事活动最为忙碌的时候,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天气、季节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
比如当时战争多发生在春秋两季:春天干扰敌国种粮,秋天抢敌国粮食,冬夏二季一个太冷一个太热,更适合宅在家;再比如像祭祀、国与国会盟等一些重大的重大群体活动亦发生在春秋两季,正如《礼记·王制》中所说的:“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
作为当时权力顶层的周王室,他们的行事活动也遵循这一季节规律 。儒家经典《周礼》中就曾提到周天子在春秋之际应处理的国家大事:“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这是说周天子要趁着这两个季节外出视察农事活动,并据此对各诸侯国做出奖惩 。
综上,相较于其他历史时期的名称,虽然“春秋”听起来有些另类,但并非古人随心所欲瞎起的名字,而是源自特定历史阶段的现实背景 。
作者: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