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种瓜,互联网卖瓜的“新农人”

本文转自:农村青年杂志
智能种瓜,互联网卖瓜的“新农人”
文章图片
离开城市 , 钻进大棚在湖南株洲市芦淞区白关镇宋家湾村的一处大棚内 , 瓜藤郁葱、清香扑鼻 , 翠绿的白关丝瓜瓜胎藏在一丛丛绿叶中 。 不远处 , 瓜农们正忙着整枝 。 在一群头戴草帽的阿姨伯伯中间 , 有个年轻人显得格外突兀 。 他就是“新农人”袁鹏 。 1994年出生的他 , 原本在市区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工作 。 2019年 , 他流转60亩农田 , 开启了种瓜之旅 。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 近年来 , 白关丝瓜产业快速发展 。 随着美丽新农村的建设 , 过去一些“逃离”农村进城打拼的年轻人 , 陆续返乡当“新农人” , 开始新一轮创业 。 对于袁鹏来说 , 决定返乡创业并非心血来潮 。 从小跟着父母在宋家湾村长大的他 , 对田间地头的作物知识耳濡目染 。 “我种瓜 , 是带着情结的 。 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 , 我也想让她体会大自然的乐趣 。 ”于是 , 袁鹏辞去工作 , 一头扎进瓜棚与稻田里 。 新思路解决老问题先尝试 , 再调整 , 做永远比不做强 。 通过对比研究 , 袁鹏发现:传统的肥料配比不能满足白关丝瓜的种植要求 。 当上瓜农后 , 他开始“搞事情” , 琢磨有机肥 , 通过提高微量元素的含量 , 让白关丝瓜口感更好 。
智能种瓜,互联网卖瓜的“新农人”
文章图片
智能种瓜,互联网卖瓜的“新农人”】为克服种植困难 , 袁鹏经常抱着手机刷视频教学、搜各种资料 , 和种植达人互动 , 向他们讨教种植经验 。 “目前来看 , 我的瓜长得不错 。 按照每亩1万斤的产量来算 , 预计今年的整体产量可增加20%左右 。 ”袁鹏憨厚地笑着说 。 由于气候的不稳定等因素 , 在种植白关丝瓜的过程中 , 袁鹏跟其他种植户一样 , 也遇到产品质量不过关、销售无门路等难题 。 但这些困难对于“新农人”袁鹏来说 , 都有新时代的解决办法 。 走进袁鹏的丝瓜大棚 , 迎面扑来一阵温润的空气 , 眼前绿意盎然 。 袁鹏正在给白关丝瓜瓜胎整枝上架 , “这个棚里是最早一批下种的白关丝瓜苗 , 整枝工作还会持续” 。 袁鹏介绍:育苗质量的好坏 , 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后续生长 。 白关丝瓜棚内的温度要求保持在20℃左右 , 全靠智能开关控制 。 比如设定20℃ , 当温度跌到17℃ , 操控箱就会重启加温 , 一直保持棚内温度均衡 。 除了控温 , 在上一轮寒潮来临时 , 袁鹏还给每一个育苗小棚上安装灯泡 , 以达到增温补光的作用 。 “用的是白炽灯 , 就是给瓜苗补光补热 。 原来这个叶片很黄 , 用灯泡加热补光后 , 能让叶子青一点 , 叶绿素充足一点 。 ”袁鹏介绍 。 “育苗和种子培育都是细心活 ,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进来看一下棚 , 早晨五六点再进来看一下棚 。 育苗界有句话 , ‘育苗比在家看孩子都要细’ 。 ”袁鹏说 。 卖瓜新路径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 ,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 每年上市 , 白关丝瓜不怕卖不到好价格 。 和父辈卖瓜不一样 , 在销售环节袁鹏也有自己的想法 。 “短视频和直播可以建立优质优价的正向循环机制、提高优质农产品被发现的机会 , 进而助力优质农产品销售 , 助推提升农业供给质量 。 ”袁鹏说 。
智能种瓜,互联网卖瓜的“新农人”
文章图片
年轻人玩抖音、微视频的习惯让袁鹏看到白关丝瓜销售的机遇 。 他潜心研究直播带货、学习视频制作 , 然后上抖音推销自家菜园子 。 “我现在挺忙的 , 每天更新两条短视频 。 如果不更新 , 粉丝就‘催更’ 。 ”袁鹏说 , 他自己一个人拍视频、剪辑视频、打包发货 , 有时还得去寻找货源 , 晚上还要直播到11点 , 忙得不亦乐乎 。 尝到信息时代甜头的袁鹏 , 正逐渐把自己的新办法传授给老乡 。 在白关镇 , 互联网+农业+电商新模式已成为越来越多瓜农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路径、新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