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全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全诗和赏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出自哪里?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
2、附原文: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译文】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
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
【词语解释】
江枫:江边的枫树 。
姑苏:苏州的别称 。
【诗文赏析】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
3、作者简介:
张继(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懿孙,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肃宗至德初前后在世 。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 。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 。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 。尝佐镇戎军幕府,又为盐铁判官 。大历末,入内为检校祠部员外郎 。又分掌财赋于洪州 。后来夫妇俱殁于其地 。继诗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高仲武评 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 。」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 。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
月落乌啼霜满天全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是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
此诗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
全文: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释义: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
赏析:
全诗以一愁字统起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 。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 。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 。《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 。”《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 。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 。”《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
创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 。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


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全诗是什么?“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是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是唐朝诗的诗句,那么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全诗是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
1、 全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2、 “月落乌啼霜满天”出自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 。
3、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
关于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全诗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
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全诗
翻译: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
全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
扩展资料: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 。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 。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 。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 。
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全诗“月落乌啼霜满天”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全诗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译文
月亮已经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的枫树与船上的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
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
赏析
全诗以一愁字统起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作者通过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 。此诗通过对秋夜江边风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
月落乌啼霜满天全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全诗
《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注释:
1、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
3、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
4、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
5、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主张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后来才改为「枫桥」
6、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
7、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
8、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
9、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 。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
10、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
诗意: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
赏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全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全诗和赏析】
李煜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作者:李煜
原文: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
胭脂泪,相留醉,
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注释:
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
2、谢:凋谢 。
3、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 。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
4、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
赏析: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 。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 。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 。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着雨胭脂湿变化而来 。林花为风侵欺,红^叟鲛肖(左应加鱼旁),状如胭脂 。胭脂泪者,此之谓也 。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 。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 。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
李煜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作者:李煜
原文: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
注释:
1、兼:同有,还有 。
2、帘帏(wi):帘子和帐子 。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 。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
3、飒飒(s):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 。
4、烛残:蜡烛燃烧将尽 。残,尽,竭 。
5、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 。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 。壶上下分好几层,上层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问 。
6、频:时常,频繁 。
7、欹(qī)枕:通彀,斜,倾斜 。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 。
8、平:指内心平静 。
9、世事:指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
10、漫:枉然,徒然 。
11、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虚浮不定 。浮,这里为短暂、空虚之意 。
12、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 。
13、稳:平稳,稳当 。宜,应当 。
14、不堪行:不能行 。堪,能够 。
翻译:
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
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
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
整整响了一夜 。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
壶中水已漏尽,
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
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
就像做了一场大梦,
以前的荣华富贵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 。
醉乡道路平坦,也无忧愁,
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 。
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写作者的凄苦境遇和无奈情态 。昨夜风兼雨,不从日而偏从夜写起,是写作者悲怀愁思的夜不能寐,风兼雨与飒飒秋声相对应,是渲染环境、气氛 。在这种凄凉寒苦的景色中,作者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 。之所以说昨夜,当还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感触在其中罢 。这里虽然客观的写景,但主人公的形象,尤其是他的彷徨、郁闷的心情却已隐然可见 。接下来二句就是直写了 。李煜在《喜迁莺晓月坠》中曾有无语枕频欹之句,与此句烛残漏断频欹枕用意相同,但所思不同 。以前是怀想佳人,君存情爱在先,如今却是是国破家亡成阶下之囚,境遇不同,感触自是相异,于是看烛残、听漏断,虽然仍是无语,但却已是起坐不能平了 。不能平的不是身体,而是心境,这一次是连梦都没有了 。上片虽似写景为主,描摹情状,但事实上作者那种愁思如潮、郁抑满怀的心情却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深沉而又挚切 。
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抒发作者的切肤之痛和人生感慨 。这既是起坐不能平的原因,也是起坐不能平中思前想后的结论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昨日一国之君,今日阶下之囚;昨夜欢歌笑语,今夜烛残漏断,明日明夜呢?作者的苦痛遭遇,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如梦的感慨和浩叹 。一个漫字,极空虚,极幻妄,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万千思绪 。一个算来,既说明作者是总结回顾了自己的过去得出的结论,但同时也传达出作者的那种十分迷惘、无奈的心情,同漫字一样地生动、传神 。作者的这种慨叹是沉痛的,但同时也是消极的,于是作者宁愿醉去不醒,宁愿迷迷糊糊,醉乡路稳宜频到,原来作者指望的是一个稳字,一语道破天机,作者处境的危险困苦不言自明 。所以我们并不能从这个角度太过严厉地去批评李煜的颓废消极思想,环境使然,差可理解 。更何况即便如此,李煜也仍是难逃恶运,不久于世 。
全词比较鲜明地体现了李煜后期作品的特色:情感真实,清新自然 。尤其是这首词,作者对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饰,把自己的人生感慨明白写出,不假饰,不矫情,简洁质朴,有现实感,虽然思想情调不高,但艺术价值不低 。
一行白鹭上青天全诗
一行白鹭上青天全诗
《绝句》
作者:杜甫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鸣:鸣叫
2、白鹭:鹭鸶
3、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诗意:
一对黄鹂在绿柳间鸣唱,一行白鹭直上如洗的蓝天 。从窗口望去,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近在眼前;门外江上停泊着行程万里、从东吴归来的航船 。
赏析: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安史之乱发生,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
杜甫诗作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而其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难计其数,诗圣的影响至今不息 。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写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现在要赏析的这首《绝句》正属此例 。
杜甫平生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由于当朝李林甫等权奸的当道,再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难行,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历经飘泊,他始终关心着民生,关切朝廷,但却也长久地受着被投闲置散而愁闷满怀的煎熬 。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飘泊的生活有所安定 。文德二年,杜甫故人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谏检校工部员外郎 。这首绝句就写在这一期间 。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 。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 。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 。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 。但我却以为此说不甚如意 。可否这般理解更好一点:上两句已点明,当时节全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这给人就有一处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仿如润含了感受,这不更能写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吗?而西岭则不妨理解为诗人看到带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继而以那西岭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见之雪 。但诗人为何以这千秋雪代窗上这上年的残雪呢?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远 。上文我已简单述了杜甫写作此诗的处境,当年,杜甫已久离朝廷飘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机 。
这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之手法,另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少年志向历数十年的重重阻扼后终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人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 。但同时,以生此顽雪可融之感,以另一角度来说也表明一种艰难,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功,何况要融此千年秋之雪?于是,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 。故我以为,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中就暗含其中了 。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要排遣心内那久受的投闲置散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 。这与《小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以清新自由之景象以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 。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此解也似不够妥帖 。着一泊字,实有深意 。泊有停留不开义,杜甫用的应正是此义 。杜甫的多年飘泊无着 。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毕竟已大大消去了 。他对自己一展抱负的信心,他自己应该知道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实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因成都少尹徐的叛乱而在梓州、阆州一带历了一番流亡生活而归,连偏于一隅的草堂也不能安居,杜甫当时心情可知,怀着这样强烈迷惘不定的心绪,又有着这样无着无依和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的人生体验,杜甫对严武的推荐是否成功,而即使成功后自己是否真可一展抱负,着实百抱望不大的,泊,正好写出此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 。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三句中千秋并举,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示希望之不大 。此其一 。其二,这只停泊门前的东吴船并非自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 。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 。不直言长安而云东吴,原因何在?一则如上述,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路径之难暗示诗人抱负得展之不易;二则,三国孙权善任贤能,西联蜀汉,北抗曹魏,使世成三分局面,自古为不少士人誉之为明主,借东吴代孙仲谋,一则暗示杜甫对当朝帝皇的希望,同时也更应是他那致君尧舜上志向的寄寓之所 。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写出那难字 。而以这种情绪作结,则又可引人再去细品寓于轻快春景之内的余味 。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 。在表面看来是一切生机,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彷徨 。以清新轻快之景寄托自己内心这般复杂的心情,正是诗人此诗的主意之所在 。

关于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全诗和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全诗和赏析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