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三字经” 安然度三伏

学会“三字经”  安然度三伏
文章图片
“上无纤云 , 下无微风 。 蝉声满树 , 闷热逼人 。 ”眼下已经入伏 , 各地开启“桑拿模式”了 , 如何安然度夏?不同人群结合自身体质 , 学会规律起居、饮食有节的“三字经” , 可安然度过伏天 。
避暑热
暑性炎热 , 伤精耗气 。 人体感受暑热时面红目赤 , 口渴心烦 , 神疲乏力、气短胸闷 , 严重者中暑晕倒 。
那么 , 该如何避暑除热呢?建议少量多次饮用白开水 , 少喝甜果汁、糖分高的饮料等 。 减少户外剧烈运动 , 可“午未休憩” , 即午时未时(11时—15时)避免在烈日下活动 。 酷热时可用凉毛巾轻拍额头或后颈部 , 给身体降降温 。 同时 , 还可备些藿香正气水、十滴水、风油精等防治中暑虚脱 。
在三伏天 , 喝上一碗清凉的汤食或凉茶 , 光是想想就很解暑 。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寓医于食” , 所以推荐薏米绿豆汤、凉拌西瓜翠衣、苦瓜豆腐汤、蛤蜊丝瓜汤、西红柿紫菜蛋花汤等佐餐 。 蔬菜加工时宜清炒或凉拌 , 少放辛温助热的花椒、八角、胡椒 。 喜食辣椒者 , 可适量吃新鲜不太辣的品种 。 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且中医辨证属心肝火旺者 , 可适量饮用桑叶菊花茶、苦荞茶、荷叶苦丁茶;容易流鼻血、便秘、便血者 , 可饮马蹄茅根水、决明子公英茶、莲藕芦根水;老年体虚、血压偏低者 , 户外活动时可携带西洋参片泡水、石斛麦冬水补气养阴防中暑 。
防风寒
伏天酷热 , 避暑还来不及 , 怎么还需防寒?人体感受到炎热时 , 肌肉和皮肤的纹理疏松开放 , 汗液和正气外泄 , 而邪气直入 。 打个比方 , 满身大汗的人突然进入低温空调室内或车内 , 直吹冷风 , 可导致鼻塞头痛、周身酸紧、关节疼痛;正值经期的女性可引发痛经 。 有的人还喜欢伏天夜卧阳台或地板 , 也易受凉 。
这时 , 传统的扇子就派上用场了 。 扇扇子不仅可多角度调节风源、控制风速强度 , 还可锻炼手臂 , 促进血液循环 。 若受寒严重出现关节疼痛 , 注意局部保暖 , 室内外温差以不超7—8摄氏度为宜 , 避开阴冷潮湿环境 , 可用40摄氏度左右热水泡脚 , 配合八段锦等体操 , 疏通经络 。
中医倡导“冬病夏治” , 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易发或加重的疾病 , 如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哮喘、体虚易感冒等 , 在阳气最旺的三伏时令固护阳气、增强抵抗力 , 有助散寒驱邪 。 而选用的中药、穴位贴敷等因人和因地域不同存在差异 , 建议前往正规医院听医生指导 , 达到治疗或预防目的 。
护脾胃
脾胃既是消化饮食营养的枢纽 , 也是转运体内水湿的水车 。 面食养心气 , 益于脾胃健运 , 老百姓讲究“头伏饺子二伏面 , 三伏烙饼摊鸡蛋” , 有一定养生道理 。 脾胃怕“冰伏” , 过食冷饮冰棍、冰镇水果等 , 易导致腹胀腹泻 , 脐周和小腹冷痛 。 三伏天胃脘和腹部宜防风保暖 , 炒菜配生姜、生鲜刺身配紫苏叶、凉拌菜配大蒜均合时宜 。
学会“三字经”安然度三伏】此外 , 养护脾胃的膳食还可选择莲子羹、山药粥、山楂羹、清炒白扁豆等 。 如果不节制食用奶油甜品和油腻酒肉会影响脾胃消化功能 , 发生湿邪困脾证 , 如恶心、腹胀、食欲不振、舌苔腻、虚胖等 , 可辅助饮用神曲茶、陈皮砂仁茶、藿香茯苓茶等 。
祛湿痒
《黄帝内经》曰:“汗出见湿 , 乃生痤疿” 。 也就是说 , 天气闷热湿度大 , 人体汗液排泄不畅 , 故皮肤易发痱子、湿疹、汗疱疹 , 引发瘙痒;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下降合并感染时易发生疖肿;下肢湿疹较多见 , 还可伴发尿液浑浊、女性白带黄多等;多汗和肥胖等人群 , 皮肤接触污染物或有癣病的动物时可出现体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