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癌伴EGFR阳性患者经奥希替尼和双膦酸盐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

骨转移癌伴EGFR阳性患者经奥希替尼和双膦酸盐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

文章图片


未知原发性癌症(CUP)是一组组织学上被诊断为转移性肿瘤 , 但其原发解剖部位在检查后无法确定的转移性肿瘤的总称 , 约占人类所有新发癌症的3%至5% 。 未知原发灶骨转移癌(BMCUP)是一种总体预后较差的未知原发性癌症 , 约占10% 。
未知原发灶骨转移癌常见于成年人 , 中位年龄为65至90岁 , 男性略多于女性 。 并且 , 这类患者通常预后较差 , 平均生存期为3~12个月 。 目前临床上对未知原发灶骨转移癌患者的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 , 没有明确的治疗指南 。
2023年1月20日 , 《Medicine》报告了一例患有未知原发灶骨转移癌伴EGFR扩增和突变的患者经奥希替尼和双膦酸盐治疗后 , 病情得到了长达11个月的控制 , 并且肿瘤相关症状明显改善 , 极大地缓解了疼痛 。

案例报告
一名72岁的男性患者出现右肩和背部疼痛2周 , 加重1天 。 疼痛累及右上臂 , 手臂抬高和屈曲功能受影响 , 夜间睡眠受影响 。 外敷镇痛贴片后症状未见缓解 。 病程中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胸闷、反酸、嗳气、腹痛、胀泻、背痛、血尿、黑便、血便等不适 。
体格检查:发育正常 , 营养中等 , 无精打采 , 心、肺、腹(-) , 右侧肩胛骨区阳性压痛 , 肩胛骨关节活动受限 。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偶然发现右侧第1和第2肋骨、胸椎第11节和右侧髂骨有成骨增强病灶 。 因此 , 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来排除骨转移的可能性 。 胸片正常 。 男性9项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为6.27ng/mL , 糖类抗原199为31.50 U/mL , 其余均正常 。
随后 , 进行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以评估转移范围 。 结果显示:右侧第1和第2肋骨、胸椎第11节和右侧髂骨均被破坏 , 氟脱氧葡萄糖(FDG)代谢异常增高 。 此外 , 除了右肺上叶的旧病灶 , 脑、头部、颈部、腹部等影像检查未见异常改变 。
2021年5月17日 , 在CT引导下进行右髂骨间隙穿刺活检;6月1日的病理活检结果提示:骨组织间质纤维组织有肿瘤累及 , 免疫组化提示尿路上皮癌可能性很大 , 建议完成临床检查以明确原发肿瘤 。
膀胱镜检查未见异常 。 2021年6月7日 , 进行了基因检测 。 髂穿刺组织的镜下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呈巢状排列 , 可见间质细胞促进纤维结缔组织增殖和粘液变性 , 肿瘤细胞核大 , 染色深 , 核髓比增大 。 PD-L1肿瘤比例评分< 1% 。
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 , 共检测了1021个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基因的4类突变(包括点突变、缺失突变、拷贝数变异和目前已知的融合基因) 。
患者既往无相关肿瘤病史 , 也否认有肿瘤和遗传疾病的家族史 。 虽然20多年前有肺结核 , 但通过常规的抗结核治疗治愈了 。 综上所述 , 患者被确诊为:原发性病灶不明的继发性骨恶性肿瘤IV期 , 伴有EGFR 19del突变和EGFR扩增 , 肿瘤突变负荷低 。

图注:该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时间表 。于是 , 在2021年6月10日 , 患者开始口服奥希替尼80mg , 每日1次 , 同时按期给予双膦酸盐抗骨破坏治疗 。
治疗后 , 患者疼痛明显改善 , 数值评定量表得分由原来的6分降至7分 , 恢复正常 。 3个月后 , 在外院复查骨扫描 , 显示右侧第1和第2肋骨、右侧肱骨上部、T11至T12椎体、L3椎体、L5椎体和右侧髂骨有放射性聚集 。
2022年5月 , 复查全身CT扫描 , 未发现其他原发肿瘤病变 。 但患者拒绝了骨扫描 。
自从11个月前开始靶向治疗以来 , 患者没有出现骨痛和其他不适症状 。 期间 , 出现了皮疹和腹泻(均为1级) , 对症治疗后恢复 。 治疗方案令人满意 , 患者生活质量良好 。